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技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者: 练庆娇
摘要: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技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社会技能、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2周、1个月,观察组SD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1个月,观察组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个人信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中,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社会技能,改善其生活质量,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恢复期;个性化护理;社会技能;生活质量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疾病,患者常在青壮年时期发病,临床表现为感知觉、思维、情感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但患者意识及智能基本正常。然而,部分患者疾病治疗过程可出现认知损伤[1],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进入到恢复期,但仍需要继续用药。虽然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幻觉、妄想等症状仍会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需要做好恢复期的护理干预工作[2]。本研究主要是为了探讨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3.11±2.42)岁;病程7个月~6年,平均病程(3.02±0.46)年。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42.87±2.41)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病程(3.11±0.4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病情处在恢复期;基础疾病及精神症状控制好;年龄18~70岁;具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患者或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体征不稳定;器质性疾病或精神障碍;心肝肾器质性疾病;滥用激素、药物;长期酗酒者;家属不同意参与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指导患者定期用药,观察患者的活动,定期进行查房以及观察病情变化状况。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个性化护理干预
(1)个性化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通过分析患者的病情与心理特点,为其制定个性化心理护理干预方案。给予患者支持性的心理护理,缓解其不良情绪。多同患者接触,消除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及陌生感,建立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鼓励患者倾诉内心真实的想法,耐心倾听,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答患者提出的疑虑和困惑。予以患者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向其解释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治疗方法及预后效果,使其感知自身疾病,意识到配合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的意义。指导家属为患者提供家庭情感支撑,提供安慰及鼓励,使其感受到支持,提高治疗信心。
(2)个性化生活技能指导: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引导其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对于生活技能掌握较好但由于患病引起生活技能受损的患者,护理人员可询问患者家属情况,了解患者既往掌握技能情况,并通过反复训练某种技能以帮助患者重拾生活技能;对于生活技能掌握较差的患者,可以从简单的生活技能训练开始,如穿衣、洗漱、大小便等,之后逐渐指导其学习更为复杂的生活技能训练。干预过程中,告知患者坚持训练以改善病情。
(3)个性化用药指导: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具体用药,为患者建立服药指导卡,指导患者遵医用药。及时处理患者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首要的处理方式是减少用药剂量,观察减量后的情况。若减量后患者不良反应仍不能缓解,则停止用药。在向患者给药的过程中,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4)个性化认知护理: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认知情况对其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针对受教育水平低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通过动画视频等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知识宣教,并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针对受教育水平高及理解能力好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进行专业知识的宣教,发放健康指导手册,并为其进行专业性知识解答,重点讲解精神分裂症专业方面的知识,提高其认知程度。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社会技能:两组均随访1个月,在干预前、干预2周及干预1个月时均应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价患者社会技能。量表共计包括10个项目,各项目均为0~2分,总分为0~20分,得分越高表明社会技能更差。
(2)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应用自制的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主要调查护患沟通、护理操作项目,问卷总分100分,问卷信效度0.862,根据得分情况分成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以下)三个等级。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3)比较两组生活质量:两组均于干预前、干预1个月使用生活质量量表(QOL100)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个人信仰6个因子,共计包含100个项目,每个项目1~5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社会技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社会技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干预2周、1个月,观察组SD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2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干预1个月,观察组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个人信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增加,使临床中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截止2009年,我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为17.1%,而在患病的群体中,精神分裂症占比较大,精神分裂症疾病的治疗也成为研究关注的热点内容。 目前,精神分裂症尚且无特效治疗方法,通常通过用药干预控制患者病情,继而使得患者病情进入精神分裂症恢复期[3]。然而,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仍可出现不良情绪。
精神分裂者患者的病情存在个体差异,常规的护理干预方式无法根据个体差异对患者进行对应的干预,护理效果不甚理想。个性化护理措施是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予以其差异化干预。个性化护理予以患者个性化的干预指导措施,在干预强度、干预内容上均体现出差异性,并且遵循以人为本的干预原则,有助于不同患者病情的改善、恢复[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2周、1个月,观察组SD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个性化护理可提高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技能,分析原因可能为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个体掌握情况对其进行生活技能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掌握正确、健康的行为习惯,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并加强家属对患者的干预指导,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社会技能[5]。此外,由表2、表3可知,干预1个月,观察组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环境和精神/个人信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个性化护理可显著提高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提高其护理满意度。个性化护理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服务,基于患者对病情治疗、恢复的实际需求,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生活技能、用药以及认知方面的指导,有效控制患者的症状,调控其生理、心理状态,改善其精神状态,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同时个性化护理关注患者的诉求,有助于改善护患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6]。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技能,改善其生活质量,且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 翟清艳.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技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2):221.
[2] 何卓玲,朱紫颖,王丹,等.综合护理干预在恢复期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20,15(12):175-177.
[3] 李虹娟,贾莉娜.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2):25-28.
[4] 陈少英,李艳丽,谢璧霞.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9,9(4):164-166,192.
[5] 王祖艳.人性化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5):264-264.
[6] 孙传伟.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技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观察[J].饮食保健,2018,5(2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