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的护理常识
作者: 杨青秀急性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病变引发血供急剧中断,导致部分心肌出现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种危重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前1周易出现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胸骨后疼痛,伴随上腹部疼痛,也有少数患者出现左肩放射性疼痛麻木、胸闷憋气、左颈放射性疼痛麻木、心悸、头晕等。由于急性心梗呈现发病急、发展速度快、危险性高等特点,因此,要充分掌握心梗的护理常识以降低疾病的危害。
诊断标准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初步评估、血清心肌酶学诊断、常规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等多方面综合判断。
临床表现
急性心梗最早出现症状是疼痛,伴随出现出汗、烦躁不安、恐惧,偶有濒死感;也有部分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心力衰竭、胃肠道症状(呕吐、恶心等)、全身症状(白细胞增高、发热、血沉增快等)。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护理
心理护理
急诊护理人员应第一时间安抚患者心情,以消除焦虑、恐惧感。抢救期间,医护人员要保持冷静,尽可能多与患者沟通交流,通过心理安慰使其逐渐放松心态,配合急救,这对预后有重大意义。
药物治疗
(1)硝酸甘油:首次使用可静脉泵入剂量10~20 μg/min,后续平均5~10 min可增加剂量5~10 μg。治疗期间对患者心率(≤110次/min)、血压(收缩压≥90 mmHg)进行密切观察。(2)吗啡:吗啡肌注5~8 mg或静注3~5 mg。若疼痛无法缓解,可在15~30 min后重复1次。(3)阿司匹林:嚼服160~300 mg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聚集起到抑制作用,防止溶栓后心肌出现闭塞及出现反复的心绞痛。
患者转运
转运途中应格外注意以下几点:(1)持续氧气,将氧流量控制在2~4 L/min。(2)持续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治疗。(3)中途减少颠簸,全程准备除颤器、心电监护、抢救药品。
一般护理
休息与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初期要绝对卧床休息,以缓解焦虑心情、减少心肌耗氧状态、降低心率、控制血压等。如症状较轻,无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可在3~6 d床上进行四肢关节活动,自主翻身,坚持每日做深呼吸,并逐渐改半卧位,以预防静脉血栓、急性肺炎、压疮、肺栓塞等并发症;如病情较为严重,且并发症较多,适当延长卧床休息时间,待病情稳定7~10 d后可逐步增加活动量。
吸氧
如果条件允许,家中可配备吸氧机,持续给予低流量氧疗。
饮食
急性期饮食要以高纤维素、高维生素、低胆固醇、低脂为主,少吃多餐。初期以流质食物为主,随病情逐渐好转改为半流质食物,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
排便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早期用力排便会增大心脏负担,建议多饮水、多食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肠道蠕动,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