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针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比较

作者: 王启荣

克氏针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比较0

摘要:目的 比较克氏针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方法 以2019年3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锁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以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和肩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onstan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解剖钢板内固定应用于锁骨骨折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虽然术中出血量多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长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但患者肩关节功能改善更为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关键词:锁骨骨折;克氏针;解剖钢板;内固定

锁骨骨折大多数是由于直接暴力引起,以中段锁骨骨折最为常见。一般而言,锁骨骨折患者会存在明显的骨折移位,部分患者还会存在血管神经损伤的风险,需要对其进行手术治疗[1~2]。不同手术方式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旨在探讨比较克氏针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3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锁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25例,女10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53.35±7.52)岁。观察组男24例,女11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53.45±6.5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满足锁骨骨折诊断标准;无手术禁忌;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较高。

排除标准:有凝血功能障碍;有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无法正常交流;有重要器官功能性障碍;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并进行全身麻醉或颈丛麻醉。在患者患肩垫枕,头偏向健侧,以骨折处为中心,顺着锁骨作5~8 cm切口,暴露骨折端,清除其中的积血块。使用直径为2.5 mm的克氏针,自远折端髓腔中逆行穿出肩背部,骨折复位后顺行在近折端打入克氏针,或从近折端穿出,骨折复位后,在远折端打入克氏针。折弯以后,把克氏针剪短。手术后,利用三角巾悬吊患者的患肢,悬吊时间为4~6周。

观察组予以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并进行全身麻醉或颈丛麻醉。将垫枕放置到患者的患肩处,顺着平行锁骨走行,作横行切口,暴露骨折端,清除断端积血块,复位骨折,钳夹维持,使用“S”形解剖钢板,固定在锁骨的上端。如果患者的骨折类型为粉碎性骨折,需要使用螺钉固定好大骨块;如果骨块较小,应保留周围的软组织,最后固定钢板桥接。手术后,利用三角巾悬吊患者的患肢,悬吊时间为2~4周。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3)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显效为治疗后骨折部位没有二次错位,骨折部位基本正常;有效为骨折部位恢复较为正常;无效为治疗后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疼痛较为强烈[3]。总有效=显效+有效。(4)比较两组肩关节功能:利用Constant肩关节评分对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包括疼痛、肌力、功能活动和肩关节活动度,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患者肩关节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5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onstan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锁骨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锁骨内1/3对深层的臂丛神经、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肺尖部等重要器官起到保护作用,该部位骨折可合并臂丛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4]。现阶段,临床治疗锁骨骨折的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内固定治疗。保守治疗多用于稳定性无移位的锁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移位明显、不稳定,尤其是有血管神经功能损伤的锁骨骨折患者,大多数选择内固定治疗[5]。

克氏针内固定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法,手术操作较为简单,对患者的损伤相对较小。然而,克氏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无法有效控制骨折旋转活动,容易引起克氏针外滑、松动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以后,患者骨折端会形成剪切力,最终导致克氏针折断。同时会影响骨折的愈合,促使骨折端发生移位,治疗效果不理想[6]。此外,克氏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需要给予患者外固定作为辅助治疗,患者难以开展早期锻炼,且针的尾部容易穿透皮肤,导致局部皮肤感染。

近年来,解剖钢板内固定逐渐应用于锁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解剖钢板的设计和生产均基于人体锁骨外形进行,手术仅需要对锁骨进行塑形,能够实现和锁骨的有效吻合,避免钢板反复塑形而发生损伤,且安装较为便利[7]。该种治疗方案贴合骨骼进行固定,能够保证骨折愈合后恢复正常生理结构,外形也更加美观,患者活动更加方便,可以减少患处皮肤压迫,同时钢板的厚度较薄、强度较高,对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解剖钢板内固定较为牢靠,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骨折愈合较快,且可以早期开展肩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加快其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此外,解剖钢板上有多个锁定孔,利用螺钉在钢板两端固定,可以提升把持力和控制力,很少出现旋转、松动、位移、螺钉脱落等问题。钢板固定在两端的位置,能够有效减少和骨膜之间的接触、摩擦,进而减少钢板对骨折处血液循环的影响,更加有助于骨折愈合[8~9]。与克氏针内固定方式相比,解剖钢板内固定没有克氏针的刺激,且钢板不会和骨面直接接触,两者之间有缝隙,可以有效保护肩锁关节,肩峰下不会产生干扰和应力,能够有效降低骨组织感染发生率,也能够有效避免肩峰下骨的压迫性骨吸收和撞击,这对于骨折愈合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显著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Constan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以看出,解剖钢板内固定对锁骨骨折患者具有较为积极的影响,能够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提升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解剖钢板内固定应用于锁骨骨折治疗具有确切的临床效果,虽然术中出血量多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长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但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短,肩关节功能改善更为显著,且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参考文献

[1]彭青强,温晓东,谢晓勇,等.改良Nice结与克氏针结合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段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1,36(11):1190-1192.

[2]赵椰枫,钟园,胡晓音,等.锁定钢板联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NeerⅡB型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1,36(5):500-501.

[3]陈玉成,黄志伟,林作华,等.尺骨鹰嘴骨折克氏针张力带和解剖钢板内固定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21,18(4):10-14.

[4]许岳,薛燚,陈聪,等.“T”形桡骨远端锁定钢板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20,24(6):416-419.

[5]李斌.用克氏针骨髓腔内固定术与重建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锁骨骨折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8):110-111.

[6]郑晓东,任改荣.克氏针临时髓内固定联合微创锁定解剖钢板术治疗青少年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94-96.

[7]王小平.经皮锁定钢板与克氏针髓内固定在锁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7):2447-2448.

[8]毕明昊.解剖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的效果比较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138,142.

[9]洪淑艳.锁骨钩钢板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6):23,26.

[10]梁吉华,邵伟忠. 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Tight Rope内固定治疗锁骨远端骨折的效果[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19):15-19.

[11]郑晓东,任改荣. 克氏针临时髓内固定联合微创锁定解剖钢板术治疗青少年锁骨骨折的临床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94-9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