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肉锻炼配合会阴肌按摩对初产妇产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作者: 王殿翠

盆底肌肉锻炼配合会阴肌按摩对初产妇产后康复效果的影响0

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肌肉锻炼配合会阴肌按摩对初产妇产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5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产后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盆底肌肉锻炼配合会阴肌按摩,比较两组盆底肌功能、性功能、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4级、5级盆底肌功能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性欲、性唤起、阴道润滑、性高潮及性生活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盆底肌肉锻炼配合会阴肌按摩可显著促进初产妇产后盆底肌恢复,改善其性功能,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且初产妇康复护理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盆底肌肉锻炼;会阴肌按摩;性生活

分娩是女性自然生理过程,是胎儿及附属物娩出的全过程,也是人类繁衍的重要手段[1]。但是女性在妊娠、分娩期间常会由于子宫增大压迫、分娩期间用力等原因,导致盆底功能发生损伤,出现盆底肌牵拉受损、膀胱位置改变以及收缩力下降等,从而引发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阴道松弛等,严重降低产妇的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2]。

因此,针对于分娩后的初产妇,临床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以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改善性生活质量,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3]。本研究选取2022年4月~2023年5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探讨盆底肌肉锻炼配合会阴肌按摩对初产妇产后康复效果的影响。

1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5月于我院进行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年龄21~34岁,平均(26.83±2.79)岁;孕周37~42周,平均(39.46±1.18)周。观察组年龄21~35岁,平均(26.72±2.85)岁;孕周37~41周,平均(39.27±1.22)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均为头胎、单胎、自然分娩;认知、精神等功能正常;基础资料完整;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合并交流、沟通等功能障碍;合并剖宫产;合并器性质损伤严重;合并精神或抑郁疾病;拒绝参与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予常规产后康复护理

向初产妇讲解产后康复相关知识。适时给予初产妇心理层面的干预,使其产后康复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初产妇腹部护理、饮食指导、盆底肌锻炼等干预。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盆底肌肉锻炼配合会阴肌按摩

(1)盆底肌肉锻炼:第一,深呼吸训练。指导初产妇平卧,双手置于腹部。指导初产妇先进行深吸气,再进行缓慢呼气,配合腹部肌肉收缩,10 min/次,2~3次/d。第二,提臀训练。指导初产妇缓慢抬起臀部,收缩臀部、腹部肌肉,并配合深呼吸训练,10 min/次,2~3次/d。第三,提肛训练。指导初产妇站立位,收缩肛门肌肉,向上进行提拉动作,收缩维持5 s后再放松,15 min/次,2~3次/d。第四,会阴训练。训练前嘱初产妇排空膀胱,平卧位,深呼吸后进行会阴收缩动作,维持5 s后再放松,10 min/次,5次/d。第五,物理电刺激训练。采用产后盆底康复仪,参数设置为频率50~80 Hz、脉宽200~300 μs。在初产妇阴道、肛门等部位贴上电极,再调整电流强度,0~60 mA,具体以初产妇耐受程度为准。20 min/次,2次/d。(2)会阴肌按摩:指导初产妇平卧,双膝外展,护理人员戴好手套并涂抹润滑剂,以手掌按摩初产妇会阴中心及外侧,10 min/次,2次/d。按摩操作时注意力度,以初产妇自感胀热为宜,避免按摩会阴切口。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盆底肌恢复情况:以盆底肌肌力评价量表进行评估,采用0~5级的6级评分法,级别越高,初产妇盆底肌力越强。(2)比较两组性功能:以女性性功能指数(FSFI)进行评估,包括性欲、性唤起、阴道润滑、性高潮及性生活满意度6个维度,分值越高,性功能越强。(3)比较两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4)比较两组康复护理满意度:以医院自拟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按分值划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与不满意。总满意=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一般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盆底肌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4级、5级盆底肌功能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性功能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性欲、性唤起、阴道润滑、性高潮及性生活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康复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康复护理总满意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妊娠、分娩是引起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诱因。盆底肌主要由肛门的约括肌、提肛肌以及尿道括约肌等共同构成,能够对人体的盆腔功能起到支撑作用,同时确保其稳定性。随着孕周的增加,胎儿体重不断加重,孕妇的腹腔压力也会不断提高。当孕妇子宫的重量逐渐增加后,会导致盘底肌肌肉持续受压,孕妇容易出现阴道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不良反应。在出现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后,孕妇还会出现小腹胀痛、尿频、便秘等不适感受,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膀胱直肠膨出、尿失禁等疾病,严重影响产妇的心理、生理健康[4~5]。

因此,为促进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临床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针对产妇的身体素质特点进行盆底康复训练治疗,能够让产妇正确收缩盆底肌肉,从而有效提高肌肉张力,加快盆底肌功能的恢复[6]。其中,指导初产妇进行深呼吸、提臀、提肛等训练,使得产妇有意识地对盆底肌肉进行选择性、反复的收缩、松弛训练,以增强盆底肌与尿道肌的收缩力和张力,改善盆底肌功能,避免发生阴道松弛、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并发症[7]。

同时,结合物理康复疗法,即通过采用不同频率的电流刺激,帮助产妇盆底肌群进行节律性伸缩,可显著增强盆底肌肉兴奋性,促进盆底肌快速康复。此外,会阴肌按摩可以寻找产妇会阴肌群中的痛点,利用由小到大的按摩手法,作用于肌肉深层,促进会阴肌群的血液循环,从而有利于修复受损的肌群组织,促使盆底功能快速恢复[8]。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4级、5级盆底肌功能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性欲、性唤起、阴道润滑、性高潮及性生活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盆底肌肉锻炼配合会阴肌按摩护理对初产妇的产后康复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应用盆底肌肉锻炼配合会阴肌按摩的效果显著,可促进初产妇产后盆底肌恢复,改善其性功能,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且初产妇的康复护理满意度较高。

参考文献

[1]李超,李渊,李芷茹,等.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影响的研究[J].中国康复,2019,34(1):

22-25.

[2]郑小慧.初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早期康复治疗 不同时机的疗效比较[J].系统医学,2018,3(12):117-119,122.

[3]晁军利.对产后盆底康复患者行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影响的研究[J].药店周刊,2021,30(46):52-53.

[4]钟焕娣,章国兰.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对初产妇产后心理状态、生活质量、依从性及生命质量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2,33(21):3288-3290.

[5]李海虹.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对初产妇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作用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7):4028-4031.

[6]王丽.盆底肌肉锻炼配合会阴肌按摩在初产妇产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12):100-102.

[7]张曼,吴志荣.产前会阴按摩结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自我效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3):2388-2391.

[8]刘端.早期盆底肌肉训练及电刺激治疗对自然分娩产妇产后盆底康复的影响研究[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1,

2(18):153-15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