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张灵子 吴宝勤

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0

摘要:目的 探析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2022年10月~2023年4月我院门诊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心理状况、门诊等待时间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门诊环境、服务态度、分诊护理和操作技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前,两组心理状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挂号等待时间、检查等待时间、缴费等待时间和取药等待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优质护理可以显著缩短门诊诊疗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优质护理;门诊护理;护理质量;护理满意度

患者接触医院的第一窗口为门诊,流动性较大。由于患者的疾病情况不同,就诊时间也不确定,患者与医护人员接触时间较短,患者容易出现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1]。优质护理以患者为中心,可显著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避免发生护患纠纷,构建和谐护患关系[2~3]。本研究旨在探析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2年10月~2023年4月我院门诊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2~82岁,平均年龄(43.24±1.31)岁。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43.34±1.3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自愿接受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具有正常的沟通能力;具有完整的个人资料。

排除标准:未在门诊接受干预;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1.2.1 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患者就诊后,按照患者实际的情况进行导诊及分诊,遵医嘱进行护理,并做好健康教育,给予患者及家属饮食、用药等各方面的指导。

1.2.2 研究组接受优质护理干预

(1)对门诊护理人员进行优质护理理论学习与实操培训,使其掌握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并且可以科学地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改变护理理念,培养以人为本的护理意识,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展开人性化、精细化及规范化等护理工作。日常工作中使用文明用语,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使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真诚,进而树立护理人员可信度。

(2)规范建立优质护理门诊,明确分诊护士的职责,要求每位分诊护士了解负责科室的情况,合理安排护理计划,并按照每位患者不同病症快速安排患者就诊。为病情危急患者、孕产妇、老弱病残患者开通绿色就诊通道,特殊患者亲自护送至急诊并进行交接。

(3)美化门诊就诊环境,实行人性化服务。在卫生间安装扶手,供应24 h热水并贴上相应的标识。护理人员需要注重自身仪容仪表,主动、热情地回答就诊患者提出的疑问,与患者沟通时要耐心,掌握患者护理需求,尊重患者隐私,构建和谐护患关系。

(4)提供信息化门诊服务。为患者提供多个预约挂号渠道,包括网上预约、电话预约及自助挂号等,使患者及家属多途径挂号,缩短排队挂号的时间。指导患者通过医院的公众号,按流程完成专家号、普通号就诊时间的选择,并凭号进行就诊,提高预约挂号效率。

(5)建立投诉处理平台。由护理组长专门处理患者及家属的投诉情况,并做好投诉的登记记录,及时处理相关信息,给予相应反馈,保证护患问题能得到有效解决,并将处理的信息反应到相应科室中。

(6)为患者发放健康宣教卡,积极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耐心地解答患者的疑问,提高患者治疗信心,缓解患者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评估,包括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60~89)分;不满意(0~<60)分。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2)比较两组护理质量:包括门诊环境、服务态度、分诊护理、操作技能等,分数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3)比较两组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评估,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4)比较两组门诊等待时间。(5)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3.33%,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0.00%(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研究组门诊环境、服务态度、分诊护理和操作技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心理状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心理状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3。

2.4 两组门诊等待时间比较

研究组挂号等待时间、检查等待时间、缴费等待时间和取药等待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见表4。

2.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讨论

门诊是开展门诊活动的场所,是医院组成重要部分,大多数入院患者均会在门诊进行早期诊断及紧急干预,门诊护理质量可以体现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门诊护理质量的高低与患者是否可以顺利进行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4]。

优质护理可使护理人员的责任感大大提高,护患关系进一步拉近,有利于赢得患者尊重,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同时优质护理实施期间,门诊护理人员会进行优质护理理论学习与实操培训,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知识储备,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5~6]。此外,优质护理通过建立优质护理门诊规范、优化门诊就诊环境、提供信息化门诊服务、建立投诉处理平台以及为患者发放健康教育卡等,可显著缩短患者挂号等待时间、检查等待时间、缴费等待时间和取药等待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7~8]。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门诊环境、服务态度、分诊护理和操作技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后,研究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挂号等待时间、检查等待时间、缴费等待时间和取药等待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可大大推动门诊护理工作,提升护理质量。同时,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使门诊工作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坚持“让医院满意、社会满意、患者满意”的理念,在工作中不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宗旨,使患者在门诊中享受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9]。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可显著缩短门诊诊疗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彩艳.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10):74-76.

[2]闫欣欣.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抽血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6):358-359.

[3]吴影桃,陈嘉莉.优质护理服务在结核病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2):201-202.

[4]汤远艳.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2):190-192.

[5]马在萍.优质护理服务在门诊导诊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1):1903-1904.

[6]贾红丽.人性化护理服务模式在门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19,14(24):85.

[7]罗晓,彭飞,党军丽.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对门诊分诊护理质量、患者情绪及护患纠纷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20(6):116-119,138.

[8]林碧辉,黄菊英,李娟兰.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门诊分诊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黑龙江医学,2023,47

(18):2276-2278.

[9]洪焕波,陶晓燕.优质服务模式应用于门诊护理管理对患者满意度及焦虑心理的影响[J].糖尿病天地,2021,18(9):23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