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心理管理程序在恶性肿瘤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及价值
作者: 张爱美
摘要:目的 探究全程心理管理程序在恶性肿瘤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98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全程心理管理程序,比较两组心理状态情况、生活质量情况、预后评分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焦虑(SAS)及抑郁(SDS)评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预后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全程心理管理程序应用措施,改善患者负面情绪,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水平,预后情况良好,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恶性肿瘤;全程心理管理程序;护理效果;应用价值
恶性肿瘤往往需要漫长的治疗时间、高昂的治疗费用,且预后较差,对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带来严峻挑战[1]。被确诊为恶性肿瘤后,多数患者内心本能地产生恐惧、烦躁、紧张、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2]。全程心理管理程序可以有效对患者的负面情绪进行有效干预,纠正患者的消极心态,转变其思维方式,培养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治疗过程中全程激发其治疗积极性及自信心,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延缓恶性肿瘤的进程[3]。本研究就全程心理管理程序在恶性肿瘤患者心理护理中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我院98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32例,女17例;年龄48~75岁,均值为(59.86±1.53)岁;病程为1~4年,均值为(2.21±0.43)年;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学历30例,初中或者中专12例,高中及以上7例。观察组:男29例,女20例;年龄51~72岁,均值为(59.93±1.42)岁;病程为2~3年,均值为(2.14±0.46)年;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学历28例,初中或者中专15例,高中及以上6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诊断确诊为恶性肿瘤疾病;年龄小于45岁,大于75岁,沟通交流无障碍;临床资料比较完整;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研究的相关流程及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有精神系统疾病;合并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不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依从性欠佳;患者同时参加可能会影响本次医学研究结果的医学活动;患者中途退出本次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采用全程心理管理程序护理措施。入院前,对患者的性格及心理状态进行初步了解、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承受及抗压能力情况。住院后3-5 d,观察患者知晓自身病情后的情绪及心理波动情况。住院后的6-8 d,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肿瘤发展进程及自身性格,进行疏导安慰,引导患者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对待自身疾病;告知患者医院雄厚的医护团队、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治疗恶性肿瘤的成功案例,增加患者治疗信心及勇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住院9-21d,制定适合患者的心理管理程序护理干预措施,给予患者心理上的良性刺激,增加内心安全感;通过给予患者推拿按摩,放松患者的肌肉,缓解患者紧绷的神经,促进负面情绪的缓解;引导患者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将患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兴趣爱好中去,有利于减轻患者内心的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与病友进行相关疾病治疗经验、情绪、心态上的交流,缓解自身的焦虑及压抑等负面情绪,有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促进病情的好转。
1.3 观察指标
(1)采用焦虑(SAS)自评量表及抑郁(SDS)自评量表评估两组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情况。SAS、SDS评估标准:50分为分界值。≥70分,代表伴有重度焦虑、重度抑郁;≥60分且≤69分,代表伴有中度焦虑、中度抑郁;≥50分且≤59分,代表伴有轻度焦虑、轻度抑郁;得分≤49分,代表无焦虑、无抑郁。
(2)采用生活质量(EORTCQLQ-30)量表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包括角色、认知、社会、情绪、躯体功能以及总体健康状况等内容,各项功能的评分越低,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3)采用卡氏评分法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疾病预后的评分。评估标准:≥90分,表示可以进行日常活动,有轻微症状;≥80分且≤89分,代表可以勉强进行日常活动,有部分症状;≥70分且≤79分,代表生活可以自理,但不能正常生活及工作;得分<40分,代表生活不能自理。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情况对比
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对比
观察组在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预后评分情况对比
观察组在预后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恶性肿瘤对于多数患者来说就是死亡的代名词,无论是恶性肿瘤给机体带来的剧烈癌痛、强烈不适感以及身体机能障碍,还是高昂的治疗费用,较长的治疗周期,都会让患者的身心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内心深处的精神压力较大。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周期比较漫长,患者身心承受的压力及痛苦来自多个方面,内心容易产生较多负面情绪,且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及康复效果[4~5]。一般来说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较差,患者对恶性肿瘤带来的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极为严重,常规的护理对患者不仅无效,甚至容易起到相反的效果。因为护理干预方案不当,容易加重患者的症状及心理状态,还会延误护理干预的最佳时间,延误病程。全程心理管理程序护理措施将以往弹性化的心理护理转变为标准、规范的心理护理计划。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强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改善对患者心理护理方面的护理干预质量,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拓展了护理服务的范围,提高患者的生活生存质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
本研究显示,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患者的临床症状、性格特点以及负面情绪等具体情况,再制定患者住院后不同时间段的心理干预方案,循序渐进地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减轻其内心深处的精神压力,鼓励、安慰患者,提升其治疗积极性,所以观察组焦虑(SAS)及抑郁(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患者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后,全程心理管理程序护理人员适时地引导患者参与到功能性锻炼以及其他正向的兴趣爱好中,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可以让患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养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每日定期的按摩推拿,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新陈代谢,促进多个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护理人员还鼓励患者与其他病友进行治病经验、心态等方面的交流、探讨,以增加患者的社会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因此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护理人员良性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转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升其治疗疾病的信心,所以患者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较高,遵守医护人员的叮嘱,按时服药,定期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且生活方面规律作息、饮食,所以观察组患者的预后评分较优。护理人员全程以患者病情的好转、康复为出发点,制定多个维度的心理干预方案,积极改善患者的消极心态,端正患者的生活态度,激发其治疗恶性肿瘤的勇气,所以患者的消极心态得以转变,生活质量水平得以提升,且预后较好。根据患者住院后不同阶段情绪波动情况,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为患者着想,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生活质量较高,预后良好。
综上所述,全程心理管理程序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可以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预后较好,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李珂.应用心理护理对恶性肿瘤放疗患者心理状况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校医,2020,34(11):844-846.
[2] 欧阳灿,仇灿红,叶沙,等.阶梯式心理护理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心理痛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20,19(10):57-61.
[3] 祁娟,钱松梅.对晚期癌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对其负性情绪、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探讨[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20,(4):322-323.
[4] 周洪,刘洁.妇科恶性肿瘤癌症患者经济负担、焦虑抑郁情况及相应心理护理研究[J].河北医药,2020,42(6):957-960.
[5] 王建芳.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5):846-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