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IKAP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对知识掌握率及ESCA评分的价值探析
作者: 李静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护理中施行IKAP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对其知识掌握率及ESCA评分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入本院治疗的30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护理A组及护理B组。将常规护理应用在护理B组中(150例),将IKAP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应用于护理A组(150例)。随后对两组知识掌握情况、ESCA(自护能力)评分、焦虑抑郁评分、自尊/领悟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予以对比分析。结果 护理A组知识掌握率相比较护理B组较高(P<0.05)。护理A组ESCA评分相比较护理B组较高(P<0.05)。护理A组护理满意度相比较护理B组较高(P<0.05)。护理前,护理A组焦虑、抑郁评分与护理B组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含义(P>0.05);护理后,护理A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护理B组,具备统计学含义(P<0.05);同时组内焦虑、抑郁评分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满足统计学含义(P<0.05)。护理前,护理A组自尊以及领悟能力与护理B组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含义(P>0.05);护理后,护理A组自尊以及领悟能力高于护理B组,具备统计学含义(P<0.05);同时组内自尊以及领悟能力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满足统计学含义(P<0.05)。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施行IKAP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患者相关疾病知识掌握和自护能力,消除其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自尊以及领悟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IKAP模式;延续性护理;冠心病;知识掌握率;ESCA评分;护理满意度;焦虑、抑郁评分;自尊/领悟能力
当前,冠心病在临床治疗中常采取药物以及手术治疗,虽能获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冠心病患者大多年龄较大,缺乏对疾病相关治疗的了解,采取常规护理无法起到较好的远期疗效以及预后。IKAP模式于护理中较为注重与患者交流,主张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不同性格、病情施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从而获得较好的护理效果。为此,本研究分析冠心病患者护理中施行IKAP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对其知识掌握率及ESCA评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详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2022年1月入本院治疗的30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护理A组和护理B组。将常规护理应用在护理B组中(150例),将IKAP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应用于护理A组(150例)。护理A组:男76例,女74例;年龄43~78岁,平均(67.68±4.35)岁;护理B组:男77例,女73例);年龄45~77岁,平均(68.93±4.35)岁。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不满足统计学含义(P>0.05)。
1.1.1 纳入标准
(1)患者经诊断后满足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目的知情;(3)基础资料完整。
1.1.2 排除标准
(1)患有其他严重疾病者;(2)患有精神疾病者;(3)无法配合本次研究,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1.2.1 护理B组
护理B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密切观察,若产生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告知医生采取相应的处理。给予患者饮食指导。告知患者遵医嘱服用药物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合适的有氧运动。
1.2.2 护理A组
护理A组接受IKAP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收集知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要知晓患者及家属微信号、电话以及详细住址,采取动机性访谈了解患者病历、性格、心理情况以及生活习惯等相关信息,并记录归档。
(2)传授知识:采取一对一宣教,确保患者及家属能够对病因、治疗方法以及相关事项进行掌握。尤其是冠心病治疗后家庭护理知识的讲解,侧重家庭护理的效果以及重要性。在患者出院后可经微信、电话以及随访等方法对其进行每周1次的相关知识宣教、饮食运动指导等。
(3)转变观念:对患者出院前健康宣教内容予以强化,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行为以及家庭护理方法予以持续评价。加强遵医嘱的重要性,探寻影响患者行为改变的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提升患者治疗信心。
(4)促使行动:出院后予以延续性护理指导,建立患者微信群,医护人员每周在群内发送关于冠心病家庭护理的相关知识;同时,医护人员还要在群内为患者解答疑问。根据患者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家庭延续性护理,指导其测量血压以及脉搏等,并给予患者个体化运动康复,嘱咐其定期复查。
1.3 效果标准
对两组知识掌握情况、ESCA(自护能力)评分、焦虑抑郁评分、自尊/领悟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予以对比分析。(1)对患者知识掌握情况采取自制的问卷表进行评价,其中包含了疾病知识、药物治疗以及护理知识,评价等级为完全掌握、部分掌握以及不掌握。掌握率为完全掌握加上部分掌握比上总例数×100%。(2)对患者的自护能力进行评价,采取ESCA量表予以评估,其包含了自我技能、自护责任感、自我概念以及自护知识,所获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自护能力越高。(3)采取本院自制满意度问卷调查表,依此来评价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满意等级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计算方法为非常满意加上一般满意比上总例数×100%。(4)以SAS、SDS量表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价,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负面情绪较为严重。(5)应用Rosenberg量表对患者的自尊水平予以评价,分数越高,提示患者自尊较强。应用本院制定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患者的领悟能力予以评价,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的领悟能力较高。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s)用于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于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当所计算出的P<0.05时,提示存在显著差异。
2结果
2.1 两组知识掌握情况对比分析
护理A组掌握率为96.67%,护理B组护理掌握率为83.33%,护理A组知识掌握率相比较护理B组较高(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对比分析
护理前,护理A组焦虑、抑郁评分与护理B组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含义(P>0.05);护理后,护理A组焦虑、抑郁评分较护理B组低(P<0.05)。同时,组内焦虑、抑郁评分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满足统计学含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自尊以及领悟能力护理前后对比分析
护理前,护理A组自尊以及领悟能力与护理B组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含义(P>0.05);护理后,护理A组自尊以及领悟能力较护理B组高(P<0.05)。同时,组内自尊以及领悟能力护理前后对比差异满足统计学含义(P<0.05)。详见表3。
2.4 两组ESCA评分对比分析
护理A组ESCA评分相比较护理B组较高(P<0.05)。详见表4。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护理A组护理满意度为97.33%,护理B组护理满意度为88.00%,护理A组护理满意度相比较护理B组较高(P<0.05)。详见表5。
3讨论
冠心病患者在配合医护人员治疗时,其疾病管理以及控制也尤为重要。延续性护理能够确保患者于不同时间、地点都可获得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恢复以及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中具有重要的价值。IKAP模式则是将信息、知识、信念以及行为进行有机融合,促使患者拥有正确的健康意识。同时,IKAP模式延续性护理中主张护患沟通,按照患者不同性格、病情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进而可获得较为显著的效果。本次研究结果可见,IKAP模式的延续性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患者护理中施行IKAP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患者相关疾病知识掌握,提高其自护能力,消除其负面情绪,提高患者的自尊以及领悟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