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谨防儿童意外伤害

作者: 范义兵 袁晨颖 王晓琴 林惠芳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倾注了无数心血,给予了全部的疼爱,孩子的健康成长可谓是耗尽了父母的心力。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意外是导致幼儿受伤的重要原因。

暑期是溺水高发期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36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儿童占45%左右,约16万人。溺水已成为1~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高危年龄段为1~4岁和11~ 14岁。由于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溺水对儿童、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溺水主要原因

游泳场馆数量少 非安全场所游泳者溺水伤害报告率远高于安全场所游泳者。

家庭监管疏忽大意 学生溺水事故多发生在暑期、节假日,这个时期的家长因为工作和农活往往留孩子独自在家对孩子缺乏有效监护。

安全知识欠缺 尽管学校在每年暑期到来之前都要开展防溺水教育,但是,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自制能力不足导致悲剧不断发生。许多家庭与学校为避免事故发生多采取了“严堵”等封闭措施,严格限制学生私自下水游泳或玩耍。从表面上看这种方式似乎避免了溺水事故的发生,但结果却不尽然。青少年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群体,家庭学校的禁令并不能有效地阻止他们与水亲近。相反,他们会选择远离家庭、学校监管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水中活动,这也是许多溺水事故发生的地点偏远、时间异常的原因所在。

溺水防范措施

掌握溺水后的正确施救方法

在加强预防的同时,家长及监护人也要掌握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迅速救上岸 最好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清除口鼻堵塞物 让溺水者头朝下,撬开其牙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

倒出呼吸道内积水 救人者半跪,顶住溺水者的腹部,让溺水者头朝下,拍背。

人工呼吸 对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吸氧 现场有医疗条件,可对溺水者注射强心药物及吸氧。条件不足的,用手或针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

脱下外套 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尽早脱下,湿漉漉的外套会带走身体热能,产生低温伤害。

教会孩子溺水后自救方法

落水后首先要大声呼救,寻求救援。

保持镇定 胡乱举手挣扎反而会使身体下沉、呛水而淹溺。仰泳露鼻。可采取头向后仰、面部向上的仰泳法,使口鼻露出水面进行呼吸。

深吸浅呼 吸气要深,呼气要浅。

缓解“抽筋” 若肌肉痉挛(“抽筋”),用手握住痉挛肢体的远端,反复做屈伸运动。

保存体力 会游泳者在落水自救的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抽筋”,并保存体力。尽量寻找、抓住一些漂浮物。

除溺水外,常见儿童意外伤害还有道路交通伤害和窒息,需引起家长关注。

小心道路交通伤害

儿童由于缺乏安全意识,对车速、车距的判断力较差,突然跑动,往往让司机猝不及防,或是站在了司机的盲区内,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生活中很多交通事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家长也要多教导多留意:尽量不要单独让孩子一个人过马路,带孩子过马路时,要紧紧地拉好孩子的手,为孩子做好榜样,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走斑马线、人行天桥等通道;没有人行道时,要注意观察好路况,靠道路的右边行走,并面对车流方向;在阴雨天气视线不太好时,可以给孩子穿上或戴上颜色鲜亮的衣服或挂件,或有反光材料的衣物,以方便驾驶员能看见。

父母平时要教导孩子,不能让孩子在会有车辆通行的道路上玩球、滑板车、脚踏车、扭扭车等。自驾车时,不要让孩子坐在副驾驶位或把儿童的脸向后放在车的前座,儿童最安全的位置为后排中间的位置,因为这里离每个撞击点都有一定的缓冲空间。所以,可以将孩子的安全座椅(13岁以下儿童建议使用安全座椅)安装在那个位置,孩子坐在后排时,最好也是有家人看护,有儿童乘车时,不要随意开启车窗锁,或尽量不要让孩子坐在靠窗的位置,如果孩子的安全座椅安装在靠窗位置,可设置童锁,避免孩子自己在行车过程中开车门。暂时停留时,家长千万不要抱有侥幸的心理,想自己速去速回,而让孩子单独留在了车中,一分钟也不行!长时间行车途中,如果发现孩子有精神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家长也要首先考虑到一氧化碳中毒的可能性,需立即开窗通风。

防止小儿窒息

口鼻被蒙、异物进入气管,是导致孩子窒息最常见的原因,为了防止小儿窒息的发生,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不要让婴儿趴着睡觉 婴儿最好是睡在自己的婴儿床,如果与大人同睡时,大人注意不要压到孩子,不要把孩子捂得太严实,教导孩子不要蒙头睡觉,不要把脑袋伸进塑料袋内,不要在柜子、箱子内玩捉迷藏等游戏。

家长要加强安全监护意识 小儿对危险的辨别能力差,但他们天生又喜欢用嘴巴去尝试自己好奇的东西。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监护,珠子、硬币、玩具零件、纽扣、笔帽、干燥剂等零碎小物件,尽量放在孩子伸手不可及的地方,宝宝的玩具,也要经常检查下,看看会不会有一些细小零件松了。

注意喂食方法 孩子在进食时,避免逗笑、责备、恐吓等,也不要让孩子在奔跑、讲话、大笑、哭闹时喂食,孩子上床躺下后不再给其饼干糖果等零食,1岁半前尽量不要给婴儿吃整粒的豆类、花生米、瓜子等不易嚼碎的食品,不捏着孩子的鼻子喂药等。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无法呼吸、咳嗽和说话,发绀、躯体蜷缩、惊恐、拇指和食指抓住自己的颈部等疑似误吞异物造成气管堵塞时,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正确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家长可以将婴儿倒置,头向下或倒提婴儿双腿,使其头向下垂,拍击其背部,可通过异物自身重力和婴儿呛咳时胸腔内气体的冲力,迫使异物向外咳出;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其坐着或站着,成人站在其身后,用两手臂抱住孩子,手握成拳形,大拇指向内放在肚脐与剑突之间,用另外一只手掌压住拳头,有节奏地向上向内推压,以促使横隔抬起,压迫肺底,让孩子肺内产生一股强大的气流,使异物从气管内向外冲出,并随气流到达口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