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观察
作者: 刘婷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刮宫活检检查,采用HE染色分析病例特点。结果:25例患者中,确诊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19(76.00%)例,腺鳞癌(即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现象伴有鳞状细胞癌结构)2(8.00%)例,浆液性乳头状癌1(4.00%)例,透明细胞癌1(4.00%)例,浆液性乳头状癌合并透明细胞癌1(4.00%)例,癌肉瘤1(4.0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学特点为细胞核有明显变大、变圆,且核仁突出,其子宫内膜腺体无极性,可见染色质较粗(或空泡状),子宫内膜间质明显减少、消失,或排列成筛状,大小与形状均不一致,腺体分支复杂,代之为肉芽或纤维组织,常伴有炎性反应,会累及浅肌层,但无转移情况。子宫内膜鳞癌表现为双侧卵巢转移,浆液性乳头状癌表现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结论: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病症为子宫内膜样腺癌,诊断时需注重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癌的鉴别,并对子宫内膜增生进行区分。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病理;诊断
子宫内膜癌又叫做子宫体癌,主要是指发生在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起源于内膜腺体,是女性生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常表现为子宫异常出血、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1]。近年来,随着女性老龄化人口增加、人们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外源性激素滥用等因素的影响,临床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愈来愈年轻化。因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表现与子宫内膜功能性失调、常见妇科疾病有较多相似,极易发生误诊、漏诊情况[3]。故有效的诊断,是临床做到早确诊、早治疗的关键,对疾病尽早治疗有重要意义[2]。
目前临床针对子宫内膜癌常用诊断方法包含B超诊断、分段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宫腔镜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及磁共振检查等,而分段诊断性刮宫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金标准,但该技术属于盲目性操作,对患者的创伤较大,且无法判定肌层受累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情况,亦受到操作者经验、肿瘤面积大小与位置等因素影响,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情况,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理想[4],与免疫组化染色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准确性[5]。鉴于此,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25例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病理诊断资料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具体报道
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2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刮宫活检检查,其中年龄在42~64岁,平均(47.23±4.21)岁;病程在2~6年,平均(3.21±1.02)年;孕次在1~3次,平均(2.13±0.12)次;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7例,大专12例,本科及以上6例,均伴有不同程度阴道不规则流血、月经量异常增多或经期明显延长等症状。
纳入标准:(1)均为已婚已育;(2)影像学及临床等资料完善。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盆腔恶性肿瘤者;(2)合并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缺损者;(3)患有严重免疫及血液系统疾病、全身感染性疾病者;(4)患有肺结核、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者;(5)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生存周期<2年者;(6)患有精神疾病、智力损伤或认知障碍者;(7)临床资料缺损或丢失者。
1.2 方法
嘱咐患者排空膀胱,辅助其保持膀胱结石位,对外阴阴道常规消毒,进行妇科常规双合诊观察子宫位置、大小与附件情况,然后置入窥阴镜,用宫颈钳固定宫颈,以小号刮匙搔刮宫颈口一圈,使用探宫条探查宫腔,测量子宫的深度,以扩宫棒从小到大逐步扩张子宫口,以中号刮池进入宫腔搔刮宫腔四周一圈,术后再次复探宫深并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刮出的宫颈与宫腔组织物分别送病理检查。
2结果
2.1 刮宫活检诊断结果
在25例患者中,首次刮宫活检确诊1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2例患者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但其细胞有明显的异型,诊断为疑似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局灶癌变;1例卵巢癌手术时,发现合并子宫内膜腺癌;1例首次诊断为子宫内膜腺瘤性增生,二次诊断确诊为子宫内膜碎片伴有鳞癌结构;1例首次诊断子宫内膜腺瘤性增生,二次诊断可疑癌,三次诊断子宫内膜样腺癌(每次刮宫活检之间间隔1个月);2例腺鳞癌(即腺癌伴鳞状上皮分化症状伴有鳞状细胞癌结构);1例浆液性乳头状癌;1例透明细胞癌;1例浆液性乳头状癌合并透明细胞癌;1例癌肉瘤。
2.2 病理结果观察
①大体类型:在25例患者中,其中16(64.00%)为局限型,9(36.00%)例为弥散型。
②组织学类型:共确诊子宫内膜样腺癌19例,其中高分化15(78.95%)例,中分化4(21.05%)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学特点为细胞核有明显变大、变圆,且核仁突出,其子宫内膜腺体无极性,可见染色质较粗(或空泡状),子宫内膜间质明显减少、消失,或排列成筛状,大小与形状均不一致,腺体分支复杂,代之为肉芽或纤维组织,常伴有炎性反应,会累及浅肌层,但无转移情况。
③侵犯子宫肌层:广泛浸润子宫壁深肌层,且向双侧卵巢转移为腺鳞癌(1例);侵犯深肌层,且达到子宫壁的2/3为浆液性乳头状癌(1例);侵犯子宫壁浅肌层为子宫内膜样腺癌(6例),3例未侵犯肌层。
④卵巢及淋巴结转移:双侧卵巢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分别为宫内膜磷癌(1例)、浆液性乳头状癌(1例)。
3讨论
临床对育龄期与绝经期前后女性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一致,在诊断原发性、继发性或月经紊乱等症状疾病时,常确诊为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增生,而忽略了子宫内膜癌,同时年龄较轻的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因其分化状况较佳,与常见的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非典型性增生诊断混淆,导致临床子宫内膜癌的漏诊率及误诊率显著上升,故进一步探析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的诊断价值十分必要[6~7]。
刮宫活检是通过负压吸引内膜采集器收集子宫内膜组织进行诊断,操作简易、更加安全,且患者耐受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需注意子宫内膜病变的范围与内膜厚度会对子宫内膜活检诊断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子宫内膜病变较小的病灶可能出现漏诊情况,因此需对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但子宫内膜活检为阴性的患者做进一步检查[8~9]。
本研究中,25例患者,2例诊断为子宫内膜增生,但其细胞有明显的异型,1例疑似子宫内膜样腺癌。可能因上述患者的刮宫组织较小,或检查时有部分增生子宫内膜、内膜样癌碎片伴鳞化等情况混杂在其中,故无法果断确诊。诊断子宫内膜样癌疑似者,在诊断书上标明描述性的诊断专业术语,与直接确诊为癌症实际上无原则差别[10]。2例在首次刮宫活检诊断时,结果为子宫内膜腺瘤性增生,其中1例患者虽有明显的子宫内膜结果异常,但腺体分化良好,存在间质消失被纤维组织代替情况,诊断者忽略了细胞形态的异常情况。第二次诊断采集的刮宫组织较碎小,未检查到癌变,切除标本显示为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伴广泛磷化情况。另1例因阴道流血入院,第一、二次刮宫组织均为大量凝血块,其中仅含有少量的子宫内膜组织碎片,故切片质量较差,染色模糊,虽有不规则腺体但伴有实性区似鳞化情况,其细胞有明显异形,诊断为可疑癌,若切片质量良好,可确诊。
子宫内膜增生可从单纯增生-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的形态学连续谱线,其形态有不同区别,但也有重叠部分,很难截然分开,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癌前病变,故在诊断单纯性或复杂性增生时,需特别注意患者细胞学是否有不典型性变化[11~12]。诊断子宫内膜单纯性或复杂性增生时,常以患者子宫内膜腺体的结构是否出现异常为主要依据,若为单纯性,检查可见患者子宫内膜腺体增多,存在大小不等的腺腔,如假复层、核卵圆形等;若为复杂性,可见腺体增多且密集,呈现不规则状态,如出芽、核卵圆形,有极性存在;若为不典型性,可见有明显的细胞核增大、变圆等情况,同时核仁突出,存在较粗的染色质,呈现空泡状,细胞多群集、灶状分布[13~14]。
重度不典型增生与高分子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细胞学形态表现很难鉴别,甚至有部分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细胞形态表现较温和,而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细胞异变比癌更明显,故诊断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疾病需依据是否有浸润表现,但刮宫活检很难看到肌层浸润现象,因此在诊断时需将患者的细胞形态异型与周围正常部分子宫内膜样腺腺体形态作对比,并结合腺体结构异常综合考虑。子宫内膜样腺癌特点为宫内膜间质明显减少、消失,或排列成筛状,大小与形状均不一致,腺体分支复杂,代之为肉芽或纤维组织,常伴有炎性反应[15]。同时少部分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从形态学上很难明确诊断不典型增生或高分化癌,只能将可疑的形态学变化尽可能的描述,继而为医师准确判断病情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刮宫活检诊断子宫内膜癌可有效发挥操作方便、重复率高、准确度高等特点,且价格低廉,患者更易接受,是一种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诊断技术,对医师准确确诊患者病情提供可靠参考有积极作用,可在临床大范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Iitsuka C, Asami Y, Hirose Y, et al. Pre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ersus Intraoperative Frozen Section Diagnosis for Predicting the Deep Myometrial Invasion in Endometrial Cancer: Our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Review. J Obstet Gynaecol Res.2021Sep;47(9):3331-3338.
[2]孟洁琼,范柳倩,肖飞盈.前哨淋巴结术中冷冻切片与印片细胞学诊断子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转移的评价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22,37(1):77-81.
[3]Abdalla S, Abou-Taleb H, Badary DM, et al. Multiparametric transvaginal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endometrial cancer in post-menopausal bleeding: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a transvaginal algorithm and reproducibility amongst less experienced observers.Br J Radiol.2021Mar 1;94(1119):20201195.
[4]李欣欣,王丽旻,刘彧.超声、CT和MRI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的价值观察[J].中国CT和MRI杂志,2022,20(2): 121-123.
[5]王建云.探究病理诊断在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2):160-160.
[6]叶秋霖.MRI、分段诊刮及宫腔镜下刮宫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间质浸润效能比较[D].中国医科大学,2020.
[7]商庆花,赵岭岭,吴春平.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病理诊断与结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0,20(2):93-94.
[8]李倩,李子皎.围绝经期子宫异常出血88例子宫内膜活检病理诊断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1,31(2):295-295.
[9]Ganesan R, Gilks CB, Soslow RA, et al. Survey on Reporting of Endometrial Biopsies From Women on Progestogen Therapy for Endometrial Atypical Hyperplasia/Endometrioid Carcinoma.Int J Gynecol Pathol. 2021 May 3.
[10]蔡莉,刘福民,任玲,等.子宫内膜吸取活检与宫腔镜下诊刮的对照研究[J].徐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39(1):30-33.
[11]杨力.宫腔镜检查对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合并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诊断意义[D].重庆医科大学,2020.
[12]张清鹏.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性刮宫与术后病理诊断差异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9):152-153.
[13]钟淑娟,张喻.经阴道超声技术鉴别诊断子宫内膜癌及子宫内膜增生症的准确性[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35):117-119.
[14]李春杨,金素芬,侯兴华,等.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术后病理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6):744-744.
[15]陆志红,朱娟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子宫内膜癌漏诊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20,26(18):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