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提升心内科护理质量

作者: 周娜

精细化管理提升心内科护理质量0

心内科疾病具有变化快、病情复杂多样等特点,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精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将其应用到心内科护理工作中,有助于优化患者的心理状态,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意外事件发生概率,促使整体护理水平得到极大提升。

护理内容

(1)护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针对患者的护理需求,有效设定护理职位,选用护理人员-护理小组长-责任护士-助推护理人员分类管理方式。其中,护理人员承担剖析护理风险源的重任,护理小组长承担具体指导护理工作人员护理方式的重任,责任护士承担患者护理重任,助推护理人员承担及时地观察、具体指导及催促患者的重任。(2)护理具体内容精细化管理:对患者住院及康复的工作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如观察心电监护变化趋势并做好记录;将临时起搏器放到固定位置,按时做好检查及消毒杀菌工作。护理工作人员在交班时要查询药品的剩余量,当药物不够应及时联系医师配液。责任护士应保障每周对患者开展2~3次床旁宣传教育,包括心理、饮食及运动等内容指导。(3)风险管理精细化: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培训。护理培训由资深的护理人员讲解,护士长对成员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指导。尤其是针对年轻的护理人员,应加强风险教育,降低患者坠床、用药错误、压疮等意外事件发生概率。

基本护理管理

应严格执行规范标准,增加病况宣传引导,指导患者有效休息和饮食。在病况护理管理方面,做好患者心电监护,按时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护理管理方面,需合理安排等级分类护理方法,促进护理相关工作的有序开展。主要内容为:首先,强化对医护人员排班表及职责分工的科学性,使各个环节间无缝衔接,贯彻落实分工协作;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定期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科学设定考核方案和规章制度。其次,医护人员需要结合全程管理,掌握患者的身心状况,将精细化护理渗入于就医、基本护理、药品护理、饮食搭配护理、锻炼护理、康复护理等各个阶段。最后,规范管理陪护或探望者行为,提示其不得在院内喝酒、抽烟和大声喧哗,不可违章用电和损坏公物,从而为患者创造出舒适、融洽的就医环境。

贯彻落实设备仪器的精细化管理和维护

依据设备仪器的使用说明书,日常做好精细化管理和维护保养,且机构医护人员需参加设备仪器的操作规范学习培训,知晓常见故障与处理方法。此外,对仪器设备的使用及维护保养做好备案。

公众场所精细化管理

要把公共场所的环境安全责任落实到人,护理人员每日晨间和夜间查验,并进行有效评定。在病房管理中,护理及保洁人员应协作进行精细化管理,按时清洁消杀,将物品摆放整齐,严格控制病房内的温湿度,定时自然通风,放置绿色植物,为患者打造舒心的病区环境。在公众场所管理中,应重视过道和地面清洁,无水渍或其他污垢,清理不利患者和护理人员通行的阻碍物,并将标志牌设在醒目位置。

进行精细化安全管理

心内科日常工作存在多种多样的风险,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采用精细化安全工作。首先,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如在有安全隐患问题的生活环境和设备上张贴严禁触碰的警示标志,在洗手间地上放置防滑橡胶垫等。其次,逐步完善部门风险管理工作,客观分析部门内隐性的医疗风险。其中,要以管道固定、临床医学给药预防和药水漏水为重点,提出科学合理的预防方案及处置措施,专人专项管理。

提升护理品质

要实现精细化管理与护理质量管理紧密结合,应积极建立科学完备的评定标准和标准,制订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激励在为患者提供高水准的护理服务项目的同时,降低护理过程的出错率,提升护理安全性。

小结

心内科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病程长且不稳定,如不能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采取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护理满意度。而采取精细化管理方式,不仅明显提高护理工作质量,还改善了护患关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