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儿科常见疾病需注重心理疏导

作者: 张敏杰

儿童由于身体发育未健全,与成人相比,更容易被疾病侵袭。但儿童由于心智不成熟,面对疾病时往往会采取哭闹的方式,不配合治疗。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妥当,会进一步对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比较大的负面影响。经临床实践证实,对患有常见疾病的患儿实施心理疏导,有助提升治疗依从性,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什么是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一种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语言沟通等方式,针对寻求心理疏导的人开展梳理、泄压、引导,从而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逐渐提升其行为能力和改善自我发展。据相关研究和调查后发现,我国4~16岁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学龄前儿童情绪和行为的发病率为8.3%,学龄儿童为12.2%,青少年为15.0%;儿童时期情绪和行为障碍发展为精神障碍占儿童总人口的7%。从中不难看出,我国儿童群体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需要高质量的心理疏导。

常见疾病影响下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

部分儿童,尤其是年纪比较小的,在常见疾病的影响下,行为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如过去爱做的动作不做了,变得不活泼了。本质上是儿童心理层面出现了诸多变化。从医学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生病对孩子带来的是一种“恐怖体验”,包括患病过程中出现感觉异常、病痛折磨等,治疗过程中承受的痛苦等;并且这种恐惧感可能会延续到疾病痊愈后。具体来看,常见疾病影响下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如下心理问题。

自卑自闭

对于儿童来说,常见疾病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可能导致日后出现明显的自卑和自闭心理问题,如不愿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等,影响心理健康的同时,还会对语言能力提升等方面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患儿在进行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心理疏导,做到身心同治。

暴躁易怒

孩子在罹患各种常见疾病后,身体状态会出现明显变化,并且负面变化居多,可能导致其原本的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节奏被打破。其中,病痛折磨更是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情,后续有可能出现暴躁易怒的性格,在影响其学习和成长的同时,还会对疾病的治疗、康复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实现对应的心理疏导后,相关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儿科常见疾病的概述

根据我国儿科临床数据显示,儿童常见疾病包括以下5类:

(1)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等。

(2)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有急性胃肠炎、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等。

(3)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的有急性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结石等。

(4)内分泌系统疾病,常见的有性早熟、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5)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有脑炎、癫痫等。

不难看出,儿科常见疾病类型多,受病痛的折磨、长期使用药物等,会导致儿童身心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而且心理问题的存在,往往不像是身体疾病的治疗、处理一般简单,治疗起来难度比较高。最有效的措施是避免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从根源处进行处理。从这一点上来说,患儿对心理疏导的需求也比较急切。

儿科常见疾病应用心理疏导的效果

在育儿的过程中,经常提及“身心发展”,说明儿童的身体和心理是紧密相连的。对于患有常见疾病的患儿来说,在身体受到影响的情况下,不仅需要实现物理层面的治疗,内部的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具体的效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避免产生心理问题

每个人生病后,确实会有焦虑、易怒、逃避等一些消极情绪,但是人的本能会驱使自身去调节情绪,极少数情况才会发展成为心理疾病。患儿在生病的情况下,心理也承受着一定的压力。以儿科常见的消化疾病、呼吸道疾病来看,患儿可能会出现长期、不规律的腹泻、呕吐、咳嗽等,精神萎靡不振,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在采取心理疏导后,可以帮助孩子正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对于家长来说,不管孩子是否患病,都要尊重和理解他们。例如,儿科医生可以和家长一同鼓励孩子,向其讲解疾病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询问孩子内心的困惑。

提升治疗针对性

一些患儿之所以行为失控,和挫折、压抑有直接关系。其实,不接受生病的自己是正常反应,但如果经常生病,就会自我怀疑、讨厌,甚至自暴自弃。而进行心理疏导可以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换而言之,医疗技术诊断固然非常重要,但医生的问诊同样不可或缺。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可以快速消除陌生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知晓诊断和接受治疗的重要性,能让儿科医师通过问诊,快速获取与疾病相关的信息,提升治疗的针对性。例如,家长在送患儿参与正式诊断和治疗前,可以先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在送医过程中,准确说出孩子的病痛、病症等,有助于医护工作人员更加迅速做出正确的诊断,明确接下来的治疗方案。

提升治疗依从性

对儿科临床医生来说,其为患儿实施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治疗依从性比较低。而进行心理疏导,可削弱患儿对治疗的抗拒心理,接受医生诊疗,这对促进患儿身体迅速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患儿在打针或吃药过程中,可能害怕疼痛和药物的味道出现抗拒心理。此时,儿科医生、护士和家属可以鼓励患儿,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有助于改善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提升治疗效果,这对患儿顺利康复非常重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童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患上疾病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对儿科医生的诊疗造成不良影响。此时,需要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能改善患儿心理,提升治疗依从性,从而促进病情康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