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作者: 何永全

血糖监测需要了解的几个问题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糖尿病临床发病率呈升高趋势。糖尿病属于典型的代谢性疾病,原因是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伴有胰岛素抵抗,如未能有效控制,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血糖监测是核心内容。那么,正确的血糖监测时间点有哪些?多久测量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什么是理想的血糖控制?这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详细了解的问题。

血糖有哪几大监测时间点

依据《中国血糖监测临床指南》中提出的相关标准,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即手指血糖监测)是家庭血糖监测的主要方式,监测时间点如下。

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

如糖尿病患者以空腹血糖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需重点关注空腹血糖水平。同时,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率较高,而出现低血糖的时间多为餐前或空腹状态,此时需重点关注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

餐后2 h血糖

餐后2 h血糖可体现进食后血糖水平的变化情况,患者可依据这一指标调整饮食结构,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部分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基本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过高,需重点关注餐后2 h血糖。如监测结果高于正常范围,则提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需及时调整血糖控制方案。

睡前血糖

睡前血糖主要指每日22时左右的血糖水平,此时间段与餐后2 h血糖间隔时间较长,可反映患者食物消化吸收后血糖的变化情况。如糖尿病患者餐前注射胰岛素治疗,则需重点关注睡前血糖。如监测结果显示睡前血糖过高,需调整降糖方案;如睡前血糖过低,则需适量补充促进血糖升高的食物,以预防夜间低血糖。

夜间血糖

夜间血糖主要指每日凌晨2时~3时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可在起夜时或设定闹钟测定。如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反复升高,需重点关注夜间血糖,因为夜间血糖过低可诱发空腹血糖升高。部分糖尿病患者夜间有抽搐、发抖、盗汗等表现,也需测量夜间血糖水平,以确定机体是否合并低血糖。

其他时间段血糖

除上述血糖监测时间点外,需重点监测疑似低血糖发生时及剧烈运动前后的血糖水平。如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相关症状,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及时测量血糖,以确定相关症状的诱因。通过对剧烈运动前后血糖水平的检测,可确定运动对血糖的影响,并调整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同时,糖尿病患者需准确把握监测频率。建议常规应用口服降糖药物的糖尿病患者每周需监测2次或以上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如糖尿病患者采用皮肤注射胰岛素治疗,则需适当增加血糖监测频率,以准确评估血糖控制效果。

糖化血红蛋白多久测一次

手指血糖可反映糖尿病患者在特定时间点的血糖水平,但无法反映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水平。为提高糖尿病的诊断准确率,准确评估糖尿病治疗效果,需在手指血糖监测的基础上增加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属于人体血清中葡萄糖与血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经过非酶反应结合形成的产物,此类反应具有缓慢、持续及不可逆的特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特定时间范围内血糖浓度相关,检测前是否皮下注射胰岛素、是否空腹、是否口服降糖药物均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无影响,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准确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12周的血糖平均水平。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持续偏高,糖化血红蛋白在总血蛋白中所占比例会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金标准,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过高,则需及时调整降糖方案。糖化血红蛋白也可作为评估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相关资料数据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1%,则合并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38%,死亡风险降低20%。糖化血红蛋白还可作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的主要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高于6%,需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糖化血红蛋白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或亲和色谱测定,正常范围为4%~6%。测量糖化血红蛋白需到医疗机构采血化验,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未达标,建议每隔3个月进行1次检验;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达标,则每个6个月进行1次检验。

什么是理想的血糖控制

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相关标准,如人体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大于等于11.1 mmol/L,随机血糖≥11.1 mmol/L可诊断为糖尿病。最新临床研究认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合理控制目标为7%以下。为实现这一目标,需将空腹血糖控制为4.4~7.2 mmol/L,将餐后2 h血糖控制为10mmol/L以下。如糖尿病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并发症,存在低血糖病史、药物不良反应,则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设定为8%以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设定为6%以下。

现阶段,糖化血红蛋白与手指血糖已成为糖尿病的常规监测方式,但仍有部分隐匿性低血糖及餐后高血糖漏诊。为提高糖尿病诊断准确率,准确评估患者血糖控制情况,部分医疗机构采用持续血糖监测技术,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持续血糖监测技术即全天候监测患者血糖波动情况,可及时发现夜间低血糖、黎明现象、餐后高血糖等问题。在持续血糖监测技术应用过程中,医疗机构采用葡萄糖处于理想范围内的时间占比作为评估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的全新指标,如这一指标大于70%,则可认为血糖控制效果良好。

为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进展,需依据血糖监测结果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案。临床治疗糖尿病期间,需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糖尿病病理特征、症状、并发症、高危因素等,指导患者有效控制血糖,调整饮食结构,以避免病情持续加重。药物治疗为临床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案,医师应依据患者病情特点指导患者口服促进胰岛素分泌类药物,如磺胺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等;也可指导患者口服二甲双胍等药物,以有效控制血糖。部分糖尿病患者需接受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医师需指导患者掌握胰岛素的正确使用方法,治疗期间持续监测血糖水平变化情况,以实现对血糖的有效控制。饮食及运动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医师需依据患者病情特点制定饮食计划,严格限制每餐碳水化合物、热量、蛋白质摄入量,指导患者合理运动,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如患者合并糖尿并发症,则需及时采取对症干预措施,避免病情加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