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瘤性肠息肉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作者: 左海英 王志超 马志斌 张藤

【摘要】肠息肉的发生率每年都居高不下,且多数患者均无特异性表现及临床症状,早期难以发觉异常或不适,部分患者发现肠息肉时已进入癌早期,其中腺瘤性肠息肉虽然是良性病变但有着较高的癌变倾向。目前引起肠息肉的病因尚不明确,早期干预较少,内镜下切除为首要治疗方案,本文就肠息肉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危险因素与腺瘤性肠息肉形成的相关性做一综述,为早期高危人群提供参考,以期降低腺瘤性肠息肉及大肠癌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肠息肉;腺瘤性;危险因素

Research Progress in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denomatous intestinal polyps

ZUO Haiying1, WANG Zhichao1, MA Zhibin2, ZHANG Teng3

1.Graduate School, Hebei North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 China;2.Graduate School, He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ijiazhuang, Hebei 050091, China;3.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210, China

【Abstract】The incidence of intestinal polyps is high every year, most patients have no specific performance or clinical symptom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detect abnormalities or discomfort in the early stage. Some patients have entered the early stage of cancer when intestinal polyps were found, and adenomatous intestinal polyps although benign, have a high tendency to become cancerous. At present, the etiology of intestinal polyps is not clea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factors such as age and sex of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polyps and the formation of adenomatous intestinal polyps, hoping that high-risk groups will pay attention to it early.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testinal polyps and colorectal canc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Intestinal polyps; Adenomatous; Risk factors

肠息肉是向肠腔内突起的实质性肠道隆起物,在电子肠镜下的观察最为直观,根据其病理特点可分为腺瘤性、炎症性、错构瘤型、增生性四大类[1-2]。据腺瘤性肠息肉中所含的绒毛状成分有所不同,可继续划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大类型。通常结肠直肠息肉起病隐匿,患者因没有明显不适及特异性症状,往往会忽视肠镜检查,而在无症状人群中肠道腺瘤检出率高达20%[3],70%以上腺瘤性肠息肉可进一步发展为结直肠癌[4]。相对比而言,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结直肠非腺瘤性息肉,通常为良性病变,恶变率较低[5-6]。目前关于腺瘤性肠息肉病因学研究较少且结论各样,因此,全面了解腺瘤性肠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早期识别并针对性干预,对临床治疗及预防病情的恶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腺瘤性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早期筛查提供思路。

1 腺瘤性肠息肉相关危险因素

1.1 年龄

肠息肉的发生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项研究[7]显示人群中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0%~30%,主要在40岁以上人群,且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李伏娥等[8]通过对7276例肠镜检查患者(30~91岁)统计发现,息肉好发年龄主要集中于30~69岁,且以腺瘤性和炎性为主。对此,叶倩云等[9]分析认为,好发于中老年人可能是与其胃肠动力减弱,大便留滞肠道时间延长对肠黏膜产生持久刺激使肠道屏障功能发生改变,以及免疫力功能低下,肠道菌群数量减少等因素均导致肠道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发生改变,最终在肠道细胞克隆增殖等作用下形成有关;也有研究[10]认为这与中老年人群合并肥胖、基础疾病等相关,故临床上应对40岁以上人群积极尽早展开肠镜检查工作。

1.2 性别

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女激素水平、生活习惯、社会分工不同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张知良[11]通过对院内连续5年检出大肠息肉的2805例患者分析后发现,青、中、老年组三组内肠道息肉的检出率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平均比例约为1.5:1,且随年龄增加多发息肉的比例也呈现上升趋势,这可能和男性较女性有更多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饮酒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许剑、刘斌等人[12]进一步验证此结论,但并未发现性别与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的相关性,不排除地域因素,局部不能代替整体,今后需要加大多地区样本量观察。

1.3 营养及饮食

维生素、叶酸等物质的缺乏是息肉生成的危险因素,这可能与叶酸通过维持DNA的稳定性来降低腺瘤性息肉发生的机制相关;国外一项动物实验发现,叶酸摄入量低于平均水平时会促进大肠息肉发生,而息肉已成后仍过度摄入则会缩短癌变过程;某针对饮食文化极具地域特征(以肉类、各种奶制品、嗜好饮酒等)的内蒙古地区人口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的研究表明,对比汉族人群,蒙古族人群中腺瘤性肠息肉检出率明显增高,故考虑常食细粮(白面、大米等)、烧烤、肉制加工品等是结直肠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多锻炼、多吃蔬菜、水果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可能与进食此类食物后增强了胃肠道蠕动,减少了食物在肠道长期蓄积废物及毒素对肠道的刺激和损伤等因素相关;与之相对比,吕农华等针对江西地区肠息肉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喜清淡饮食的人群大肠癌检出率更低,更加证实这一观点。

1.4 代谢异常

国外某项前瞻性研究认为肥胖与腺瘤性息肉及晚期腺瘤的复发密切相关,而许剑等则认为腺瘤性肠息肉虽然好发于超重乃至肥胖的人,但肥胖人群中腺瘤性和非腺瘤性肠息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不除外国内目前肥胖人口居多、该研究具有地域性等原因。有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虽显著增加了女性肠道腺瘤和晚期腺瘤的患病风险,但与男性肠道腺瘤无关,其机制仍需探讨完善。

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异常与腺瘤性肠息肉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证实,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患者是腺瘤性肠息肉发病的高危人群,且糖尿病也是中老年腺瘤性肠息肉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徐春艳等更提出,2型糖尿病病史多年的患者,当年龄超过65周岁、长期血糖(尤其空腹血糖)控制不佳同时合并有高血压病等其他危险因素时,腺瘤性息肉的发生率将会随之显著增加。因此,基于血糖、胰岛素水平与肠息肉的相关研究,孙冬杰等内镜下联合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用于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y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收益较高且价低效廉,许彬彬在老鼠实验中对比二甲双胍和塞来昔布疗效,指出二甲双胍可显著预防肠道息肉的形成且疗效稳定。目前国内针对此类话题研究较多,虽抑制肠息肉及肠癌的发生风险,降低死亡率疗效显著,可为临床治疗腺瘤性肠息肉新型药物的开发提供新思路,但降糖类药物用于肠息肉治疗的机制尚未达到共识,仍在合并血糖、血脂、尿酸等相关代谢指标异常人群中使用,在代谢及体重指数正常人群中验证的研究及伦理未得到广泛认可和批准,此外药物类型的选择及其用量、疗程等方面需要继续探索。

此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虽然是慢性肝脏系统疾病的一种常见类型,但与肠道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亦有一定关联。刘梦茹等曾研究发现,NAFLD患者中腺瘤性肠息肉和高危腺瘤检出率较非NAFLD人群明显增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同时通过3种不同肝纤维化评价方法(无创)进一步得出,NAF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越高,腺瘤和高危腺瘤的检出率也随之升高,高瑾纾则证实,NAFLD和腺瘤性肠息肉从发生到复发关系密切,但无肝脏脂肪变、纤维化程度与腺瘤的相关性数据。因肝活检是一项有创、入倾性检查且需吻合相关的适应症,只在特定患者人群中展开且患者普遍接受程度极低,难以广泛开展,国内外关于脂肪变及纤维化程度与腺瘤性肠息肉关系的研究停留在依靠腹部彩超、无创纤维化评价居多,深度研究数据有限,除外误诊率,受医者主观影响也较大,脂肪变及纤维化程度评估的精确度有待进一步考究。

2 讨论

肠癌是我国高发的消化系统恶性病变之一,对公共社会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而作为肠癌目前公认癌变前身的腺瘤性肠息肉是在多重因素相互协同作用下的产物,近年来临床发病率逐渐升高,患者人群也逐渐年轻化,随着腺瘤-癌的演变进程为临床普遍接受,医生及患者的思想重视程度也在提高。既往有统计显示,大肠癌的发生率在一个有腺瘤的患者比无腺瘤患者高出5倍,多个腺瘤患者又比单个腺瘤高出1倍,可见腺瘤性肠息肉与大肠癌关系密切。

但目前腺瘤性肠息肉发生发展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了,我国尚无相关指南,也没有公认的有效治疗腺瘤性肠息肉的药物,多数为针对腹胀、便秘等临床症状行对症处理,呈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但主要治疗形式仍为内镜下切除,近年来切除手段及技术虽不断改进,但针对其较高复发率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少之又少,因此专业指南和治疗方案的完善迫在眉睫,同时对新技术的应用及更精密仪器的研发提出了新时代的挑战。此外,作为临床诊断金标准的电子肠镜检查是目前为止,无法替代的肠道疾病、癌变及癌前病变早筛、确诊的唯一途径,也是结直肠癌整个筛查环节的核心手段,但目前肠镜相关工作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如肠道准备方案难以很好的满足临床需求,耐受性差、服用量大、适应症有限、不良反应多等,加之患者惧怕、难为情等心态导致未能定期检查及复查,同时腺瘤检出易受患者术前肠道准备情况、检查者主观因素、专业能力及仪器水平等多方面干扰。

我国是人口基数大国,国内肠镜体检的全民普及难度极高,较有临床症状、有个人既往史或家族史人群的患者高关注度不同,相比无征兆、无明显不适而忽视肠道检查的人群未能及时发现早期腺瘤,肠癌的风险也随之增高,给个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筛查高危人群十分必要且紧急,证实腺瘤性肠息肉相关危险因素显得更为重要,今后需要加大样本量并进行尽可能多中心的队列研究以证实。临床医生也需要对接诊时符合以上相关危险因素患者提高警惕,建议其有目的性地筛查肠镜,争取防患于未病。

参考文献

[1] Zanelli M,Tioli C,Mengoli MC,et al.Marginalzone lymphoma:A rare presentation with multiple intestinal polyps[J].Clin Res Hepatol Gastroent erol,2019,43(2):117-119.

[2] Liu L,Chen Y,Liu T,et al.Genome-wide DNA methylation profiling and gut flora analysis in intestinal polyps patients[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21,33(8):1071-1081.

[3] 郝晓方.结直肠癌平均风险人群结肠镜检查的息肉与腺瘤检出率及其年龄分布情况[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3):167,175.

[4] 陆瑶,赵公芳,徐泉,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相关因素及机制研究进展[J].消化肿瘤杂志(电子版),2020,12(4):233-237.

[5] 刘宇英,伍民庆,李艳红,等.健康体检人群结直肠息肉患病情况及临床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19, 35(20):3239-3242.

[6] 林媛,丁刚玉,王善娟,等.结直肠息肉临床病理特征、复发和随访间期探讨[J].上海医学,2019,42(11):651-656.

[7] 刘道江,何国辉,刘鹏,等.结直肠息肉发生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9,39(6):389-393.

[8] 李伏娥,叶红军,李坚,等.796例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观察[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463-466.

[9] 叶倩云,刘凤斌.大肠息肉发病相关风险因素及方法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3):1100-1103.

[10] 吴柳拉.不同年龄段结直肠息肉的内镜表现与病理特征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2):78-79.

[11] 张知良,刘近春,赵芬,等.不同年龄段结直肠息肉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8):15-18.

[12] 许剑,刘斌,魏周阳,等.湖南省局部地区无症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22,31(1):139-14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