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 单巍

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0

【摘要】目的:分析与探究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应用于黏膜下子宫肌瘤治疗的临床价值,以指导后续开展临床实践。方法:以共计82例确诊为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患者为样本,入组时间段为2022年2月—2023年2月,采用数字表抽签法划分为研究组(n=41)与对照组(n=41)。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与术后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应用于黏膜下子宫肌瘤治疗中能够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基础上减轻创伤,缩短恢复周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B超;宫腔镜手术;黏膜下子宫肌瘤

Clinical effect analysis of hysteroscopic surge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B-ultras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submucous hysteromyoma

SHAN Wei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Jiuquan People’s Hospital, Jiuquan, Gansu 735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and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hysteroscopic surge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B-ultras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submucous hysteromyoma,in order to guide subsequent clinical practice.Methods:A total of 82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submucous hysteromyoma were selected as samples.The enrollment period was from February 2022 to February 2023,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study group (n=41) and the control group (n=41) using a digital table drawing method.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laparoscopic surgery,whil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hysteroscopic surgery guided by B-ultrasound.The surg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indexes of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Conclusion:The application ofhysteroscopic surgery under the guidance of B-ultrasound in the treatment of submucous hysteromyoma can reduce trauma,shorten the period of convalescence,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hile ensuring surgical results,and has promotional value.

【Key Words】B-ultrasound; Hysteroscopic surgery; Submucous hysteromyoma

目前,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明显改变,子宫肌瘤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该疾病为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子宫肌瘤可在子宫的不同位置发生,根据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可划分为黏膜下、肌壁间、浆膜下等类型,其中黏膜下肌瘤朝向宫腔内部生长,肌瘤表面区域覆盖黏膜组织,可诱导宫缩,并可经由宫颈口进入阴道[1]。传统开腹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效果显著,但创伤面积过大,术后极易诱发各类并发症,并可影响皮肤美观度[2]。成熟的微创手术技术成为该疾病治疗的主流方案,包括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关于二者的应用效果尚存争议[3]。本研究以82例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为样本,探究评估该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82例确诊为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患者为样本,入组时间段为2022年2月—2023年2月,采用数字表抽签法划分为研究组(n=41)与对照组(n=41)。研究组年龄36~55岁,均数(45.44±2.89)岁,肌瘤直径为(6.05±0.77)cm;对照组年龄38~54岁,均数(45.38±2.84)岁,肌瘤直径为(6.12±0.75)cm。两组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软件中比较差异不大,P>0.05。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妇科检查与《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诊断标准一致;②符合手术指征;③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生殖系统疾病;②合并恶性肿瘤或血液系统疾病;③认知功能异常。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医师指导患者保持膀胱截石体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消毒脐周皮肤组织并铺巾。麻醉药物起效后经由脐上缘区域设置切口,为患者建立压力适宜的气腹并置入腹腔镜进行观察,并于左右侧下腹部麦氏点设置切口,置入手术器械。通过腹腔镜探查确定肌瘤位置,于肌壁间注入适量垂体后叶素,纵向切开肌瘤,钳夹提拉肌瘤组织,分离后经由切口部位取出肌瘤。术毕冲洗腹腔镜,解除气腹,缝合手术切口,采用抗菌药物及缩宫素干预。

1.2.2研究组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术前2h取米索前列醇200μg置入患者阴道后穹隆区域,以达到软化宫颈效果。手术体位为膀胱截石位,行静脉麻醉,消毒阴道及外阴并铺巾,待麻醉药物起效后利用手术器械扩张宫颈,灌注生理盐水膨宫,控制膨宫压力为100~120mmHg。B超引导下缓慢置入宫腔镜,观察确认黏膜下子宫肌瘤位置、大小、数量、与周边组织关系,制定切除方案。如肌瘤组织无蒂,医师切开肌瘤包膜,并将肌瘤切碎后取出;如肌瘤组织有蒂,医师行表面切割操作,待瘤体缩小后钳夹取出。术中及时电凝止血,术后于宫腔内置入球囊压迫止血,配合采用抗菌药物及缩宫素干预。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手术与术后恢复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与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手术与术后恢复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1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子宫肌瘤主要发病人群为30~50岁女性,约10%的子宫肌瘤为黏膜下子宫肌瘤[4]。通过病理分析可知,黏膜下子宫肌瘤表面覆盖一层子宫内膜组织,朝向患者宫腔内部区域生长,子宫与肌瘤组织通过蒂部连接,肌瘤可对子宫产生刺激作用,诱导子宫挛缩,如肌瘤进入阴道内则可导致坏死及感染等病变。黏膜下子宫肌瘤典型症状为月经异常、阴道不规则出血、白带异常等,部分患者合并贫血及感染,为此需及早干预。

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分析2

目前,黏膜下子宫肌瘤的治疗方案日益多样化,如患者无典型临床症状通常无需采取治疗干预方案,定期进行检查即可;如肌瘤体积明显增大或产生典型临床症状,则需要及早就诊接受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如存在月经量过多、压迫症状、贫血且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可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前也可通过药物治疗缩小肌瘤体积,以降低手术难度,提高妊娠率。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药物主要包括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米非司酮等,也可采用止血药物、铁剂、非甾体抗炎药物、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缓解临床症状。如患者用药后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则需要及时就诊治疗。手术是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案,如患者经药物治疗后无显著疗效或临床症状严重、肌瘤导致反复流产或不孕、肌瘤直径>4cm、病情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则需实施手术治疗干预。子宫肌瘤手术治疗方案包括肌瘤切除及子宫切除,肌瘤切除适用于存在生育需求的女性,其他类型的患者可直接切除子宫。目前,临床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案主要包括开放性手术及微创手术,如患者为多发肌瘤,肌瘤直径为10cm以上,肌瘤位置相对特殊,存在严重盆腔组织黏连,需采取开腹手术治疗,其他类型患者可酌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干预。其他类型子宫肌瘤患者可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微创手术方案包括腹腔镜手术、宫腔镜手术,二者经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均可有效清除肌瘤组织,该手术对患者体内组织的影响相对轻微。与腹腔镜手术方案相比,宫腔镜手术无需在腹部组织设置多个手术切口,手术创伤更轻微,可减轻手术操作对患者腹腔内环境的影响,避免其他组织器官受到一定程度的创伤,且宫腔镜与B超相互配合能够保证手术操作的精确性,避免子宫肌瘤周边健康组织受损,进而提高手术治疗干预的整体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与术后恢复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可减轻手术创伤,缩短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微创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案,腹腔镜手术经由患者腹部完成入路,术中需建立人工气腹,并设置3~4个手术切口,手术创伤相对较大,并可对宫腔内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且手术视野受限,操作中需穿刺子宫内膜,极易损伤健康组织,导致术后恢复周期延长[5]。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经由人体天然通道入路,无需额外设置手术切口,亦无需穿刺子宫内膜,可减轻手术操作对生殖系统的损伤,减少手术所致失血量,并可缩短手术耗时。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期间,医师可利用宫腔镜获取直视状态下的手术视野,清晰观察子宫肌瘤状况,并可通过B超辅助完成观察手术操作情况,便于实时调整手术方案,进而确保黏膜下肌瘤彻底清除。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可提升手术操作的精确度,避免损伤宫腔镜内部健康组织,进而加速康复进程,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6]。

为保证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效果,医师需掌握如下注意事项。①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适用于60mm以内肌瘤,肌瘤与浆膜面距离需>5mm。术前需评估患者个体情况,判断手术风险,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并行宫颈组织预处理,以预防发生意外事件。②术中需规范且迅速完成各项操作,保证动作准确及力度适中。③如黏膜下肌瘤组织体积过大,内部血供丰富,医师需在术中及时电凝止血,并在术后行球囊止血,以减少术后出血总量。④术中需利用超声详细观察肌瘤与肌壁间界限,制定完善的手术操作方案,以保证治疗效果。

综上分析,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可减轻手术创伤,缩短恢复周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本研究纳入的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总体数量比较少,研究分析的具体流程仍不够完善,研究开展的总体时间比较短,未开展地区内同类型资料数据的比较及分析,黏膜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治疗的机制仍需研究分析。同时,B超引导下宫腔镜手术对医师的临床经验及操作技能要求较高,为此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保证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渝琦,胡远飞.宫腔镜冷刀切除子宫肌瘤对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3,45(2):259-262.

[2] 钱佳燕,赵梦梦.宫腔镜刨削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及黏膜下子宫肌瘤33例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23,28(1):125-127.

[3] 王潇洒,盛理超,宋峻岭.宫腔镜手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23,28(1):66-69.

[4] 赵慧娟,魏伟.子宫肌瘤宫腔镜电切术后并发TURP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其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J].山东医药,2022,62(28):87-90.

[5] 熊春秋,夏苏桦,刘瑜,等.HEOS宫腔镜冷刀系统在Ⅰ~Ⅱ型黏膜下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J].山东医药,2022,62(36):54-57.

[6] 吴敏,何玉春,何佳,等.宫腔镜切除经聚焦超声消融降型后子宫肌瘤(FIGOⅡ~Ⅲ)的疗效及安全性临床研究[J].肿瘤预防与治疗,2022,35(5):442-44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