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进展研究
作者: 刘瑞平【摘要】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期间,对并发症的护理干预应当从脑血管痉挛症状护理、动脉瘤破裂出血护理、血栓症状护理、穿刺部位血肿症状护理、肺部并发症护理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护理这几个方面入手。为进一步巩固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需要护理人员尝试对微弹簧圈介入治疗术后一系列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与干预,提高围术期护理干预的针对性以及可靠性,积极识别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病情康复与转归。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并发症;护理;微弹簧圈;介入
Research on nursing progress of complications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 treated with microcoil intervention
LIU Ruiping
Catheter Room,Hez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ze, Shandong 274036,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microcoil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complications should star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nursing of cerebral vasospasm symptoms,aneurysm rupture and hemorrhage,thrombus symptoms,hematoma at the puncture site,pulmonary complications,and symptoms of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In order to further consolidate the microcoil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effec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nursing staff need to actively prevent and intervene in a serie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microcoil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reliability of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actively identify the occurrence of all kinds of complications,take targeted nursing measures to prevent complications,and accelerate patients recovery and outcome.
【Key Words】Intracranial aneurysm; Complications; Nursing; Microcoil; Intervention
颅内动脉瘤以脑部动脉血管异常表现为特征,是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关键因素之一[1]。颅内动脉瘤可能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若不及时进行处理干预,可能使患者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近年来,我国医学影像技术持续发展,介入栓塞治疗技术进一步推进与完善,介入治疗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关键手段,且在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方面具有确切优势。但同时,随着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相关临床操作经验的不断累积与发展,有关本术式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与护理成为业内人士高度重视的一项课题[2]。如何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优化并发症干预价值,对优化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成为一大关键研究内容。为进一步探讨与总结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进展研究,本研究查阅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对有关临床研究数据与结论进行总结,以探讨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的护理进展研究,现总结报道如下。
1 并发症观察
1.1 脑血管痉挛。该症状是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期间常见并发症之一,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本病早期表现以一过性神经功能障碍为主,患者多存在意识障碍、头痛以及失语等相关症状。受颅内动脉瘤破裂因素影响,导致颅内压呈现出持续性升高趋势,动脉瘤壁内外压力差瞬时性下降,受载瘤动脉减压因素影响导致反射性急性血管痉挛症状[3]。除此以外,受蛛网膜下腔出血因素影响,化学物质以及分子物质大量释放,造成脑血管痉挛症状发生,在此期间经自由基反应导致血管周围神经组织平衡状态被破坏,最终导致脑部血管痉挛症状。
1.2 动脉瘤破裂出血。该症状是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期间最常见的危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7%左右,出现该并发症的患者常见突发性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加重以及意识障碍加重等症状,部分危重患者可能出现颅内压持续性升高,进而诱发呼吸骤停等症状。出血后14d内,受纤溶系统对血块所产生溶解影响因素干预,导致出血症状发生风险较高,并且留置导管操作也会对血管壁造成反复性刺激,进而可能导致出血。
1.3 肺部并发症。该症状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关键风险性因素,多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分级不良患者,以肺部感染为典型症状表现。对于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而言,早期症状表现以意识障碍加重、高碳酸血症为主,此类患者早期病情危重,需呼吸机辅助呼吸,进而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院内严重获得性肺炎疾病类型。
2 并发症护理要点
2.1 脑血管痉挛症状及其护理。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4~14d期间为脑血管痉挛症状发生率较高的集中时间段,临床发病率为70%左右,且多数患者合并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症状,致病原因以血液对脑血管刺激为主。出现脑血管痉挛症状的患者多有烦躁、嗜睡、痉挛等典型症状。考虑到患者行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期间采取全身麻醉方案,可以术中通过对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应用,对脑血管痉挛症状进行准确判定,评估患者瞳孔变化。因此,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影像学指征,及时发现脑血管痉挛症状并做好针对性处理,一旦症状发生,需要立即予以药物干预。
2.2 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及其护理。在对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期间,需要对患者血压水平进行密切观察,患者血压高水平状态下,护理人员需要及时遵医嘱用降压类药物对患者进行处置,将降压幅度控制在10%~20%,以确保患者适应性。需要注意的是,动脉瘤破裂作为常见并发症,可能出现在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或术后,术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在2%左右,提示护理人员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在此期间,对微导管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护理人员需要以熟练且轻柔的规范化操作降低动脉瘤穿通破裂可能性[4]。除此以外,在对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栓塞的干预期间,由于患者处于全麻状态下,难以通过患者意识改变、呕吐或疼痛症状对动脉瘤破裂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因此,为积极评估患者动脉瘤破裂风险,可以尝试将造影剂外溢作为最直接依据,在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可以尝试通过动脉造影对载流动脉、远端血流情况进行观察,评估动脉瘤破裂状态下是否有假性动脉瘤生成。同时可将心率减慢、血压升高以及瞳孔散大作为动脉瘤破裂的辅助判定依据。护理人员在评估患者出现动脉瘤破裂情况的背景下,需要及时予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进行干预,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凝血功能,尽快完成动脉瘤栓塞,配合密切检测生命体征的方式确保患者状态稳定与安全。
2.3 血栓症状及其护理。导致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术中以及术后出现血栓栓塞问题的风险性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栓塞期间血栓形成;第二是原有血栓脱落并进入载瘤动脉内;第三是导管以及微导管滴注不畅。受血栓发生因素影响,导致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呈现出失语、偏瘫以及肢体麻木不力等症状。因此,要求在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开展期间,需要进行全身肝素化处理,并重视对载瘤动脉通畅度的维持,将血流速度维持在适宜状态,确保微导管导丝之间加压液体滴注处于正常状态,以达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
2.4 穿刺部位血肿症状及其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严密观察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局部穿刺部位是否存在肿胀以及渗血情况,股动脉穿刺部位需要加压包扎处理,术侧肢体在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保持制动,维持时间为12~24h。有严重出血症状的患者早期予以冷敷处理,后期进行热敷理疗;针对主诉存在的疼痛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对体位进行及时调节,可以尝试向股动脉穿刺处翻身60°或对侧翻身30°,体位调节期间需要注意保持穿刺处髋关节以及小腿保持伸直状态,同时对侧下肢保持自由屈伸状态。结合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制定针对性饮食方案,多摄入维生素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方便造影剂排出。同时遵医嘱做好膀胱冲洗以及尿道口消毒工作,对出入量进行严格记录,观察尿液颜色。
2.5 肺部并发症症状及其护理。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维护病房空气流通,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对患者病房进行消毒隔离。同时患者术后需要及时予以肠内营养支持,降低误吸发生率。既往报道中显示,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咽喉部误吸、反流是导致咽喉部位细菌定植的主要原因,是肺部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护理过程中需要予以高度重视。日常护理中应当抬高床头30°,降低口咽分泌物进入下呼吸道可能性,避免胃液反流问题产生,达到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的目的。同时,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护理应当提高整体化水平,通过湿化处理的方式确保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状态,视患者实际情况对呼吸机管道进行及时更换,频率不超过1周/次。除此以外,遵医嘱以及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对抗生素类药物进行合理应用,以降低耐药菌群的产生风险[5]。
2.6 神经功能障碍症状及其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在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注意对患者病情变化的观测与控制,及时上报医生异常情况。患者术后恢复期间需要护理人员辅助其进行定时翻身,翻身时注意确保穿刺侧肢体保持水平状态,预防局部屈曲受压问题。同时,术后严格按照30min的间隔时间对穿刺部位进行加压包扎,期间注意严格观察患者肢体变化情况,关注患者皮肤末梢温度、感觉等基本情况。视患者恢复情况尽早展开功能锻炼,正常情况下建议术后3d且患者基础体征平稳状态下协助患者进行屈肘以及伸掌锻炼活动,期间注意对患侧肢体功能位保持维持状态;术后7d,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频率与运动力度。除此以外,对存在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耐心且温和地加强与护理人员的沟通,积极采取心理疏导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情绪,促进治疗效果达到满意状态。
3 总结
随着微创领域技术应用的持续发展,神经介入放射学应用以及介入栓塞治疗成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最常见的治疗措施,但并发症的发生会对患者预后产生重要影响,如何予以积极护理干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成为业内重视课题。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期间,对并发症的护理干预应当从脑血管痉挛症状护理、动脉瘤破裂出血护理、血栓症状护理、穿刺部位血肿症状护理、肺部并发症护理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症状护理这几个方面入手。
由此可见,在我国介入医学技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以微弹簧圈介入治疗为主,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具有安全稳定且术后恢复效果好等一系列的优势。为进一步巩固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需要护理人员尝试对微弹簧圈介入治疗术后一系列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与干预,提高围术期护理干预的针对性以及可靠性,积极识别各类并发症的发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病情康复与转归。
参考文献
[1] 董敏,徐芳,沈洁.基于循证理念的集束化护理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3,29(4):102-105.
[2] 蔺灿灿,潘亚茹.基于时间理念的目标性护理策略在Hunt-HessⅠ、Ⅱ级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后的应用效果探析[J].罕少疾病杂志,2023,30(2):83-84.
[3] 阮婷婷,贾云玲,路梦文.流程优化护理联合前瞻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20(1):100-104.
[4] 刘晓月,张蒙,付丽丽,等.赋能心理护理对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8):153-154.
[5] 王卫光.流程化护理在改善颅内动脉瘤围术期患者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3):53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