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流行特征及其发病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 黄玉莲 舒先定【摘要】麻疹在儿科临床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具有极高传染性,集中流行于人口密度大且未普及预防疫苗的地区。近年来,虽然全球麻疹患病概率逐渐降低,但仍然未实现全面消除的目的,尤其在我国麻疹疫情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各省麻疹疫情状况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性。鉴于此,有必要积极探索与了解麻疹流行特征、发病的影响因素,为后期有效科学控制与消除麻疹疫情提供重要理论支持。本文逐一列出麻疹流行特征及其发病的影响因素,并对麻疹流行特征及其发病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麻疹;流行特征;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n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HUANG Yulian1, SHU Xianding2
1.Ningbo Haishu District Hengjie Town Hospital, Ningbo, Zhejiang 315000, China; 2.Ningbo Haishu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ingbo, Zhejiang 315000, China
【Abstract】Measles is a common type of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 in paediatric clinic,which is highly infectious and concentrated in areas with large population density and lack of popularizing preventive vaccines.In recent years,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measles in the world has gradually decreased,the goal of eliminating measles in an all-round way has not been achieved,especially in China,where the stability of measles epidemic is relatively poor,and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on the measles epidemic situation in various provinces.In view of this,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explore and understand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asles,so as to provid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control and elimination of measles epidemic in the later period.This article lists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urn,and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measl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Key?Words】Measles;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Influential factors of onset; Research progress
麻疹属于一种急性全身出疹性疾病类型,主要是因麻疹病毒感染所致。该疾病的传染性比流感、非典型肺炎高,对公众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正常情况下,婴儿与成人的发病症状普遍较为严重,一旦未及时诊治,随着病情不断加重发展,极易引发肺炎、脑炎、中耳炎等并发症,甚至死亡,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如何在临床治疗阶段及时且有效控制麻疹病情发展成为目前广大医者所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将麻疹流行特征及其发病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分子病毒学
麻疹虽然属于副黏液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是一种RNA病毒,但麻疹与其他毒属病毒存在着一定差异性。麻疹病毒只能对猿类与人类造成感染,而其他毒属病毒能够对不同动物造成感染。在病毒粒的螺旋状核衣壳中含有麻疹病毒的单链RNA基因组、负链RNA基因组,而基因组内含有15894个碱基,磷蛋白、血凝素蛋白、核蛋白、大蛋白、基质、融合蛋白的六个结构蛋白组成,编码V与C则为非结构蛋白。麻疹也属于一种单一血清型病毒,但是在检测野毒株中可见抗原性与基因变化。多项实验对麻疹野毒株的序列展开了探究与分析,结果发现分子流行病学技术能够在麻疹病毒流行谱中进行研究[1]。加强对编码野毒株核蛋白或者是血凝素蛋白基因进行研究,可见编码核蛋白COOH-端450碱基因区域最容易发生变化。经过实验报告显示,核苷酸在不同野毒株中,其变异率约占 20%[2]。
2 麻疹基因变异与抗原变异
根据研究证实,RNA病毒和麻疹病毒的变异率具有相同性。但仍有美国研究学者指出,在单一血清型麻疹病毒的传播过程中,核蛋白与血凝素蛋白基因变异率特别低[3]。在1989—1992年这4年期间里,美国出现麻疹疫情,D3基因型分离株产生分离,而核蛋白基因序列以及血凝素蛋白序列的变化特别小,则表明就算是单一型血清病毒株也能使这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散布麻疹疫情。在1997年,圣保罗暴发了一场麻疹疫情,在通过对这场麻疹疫情进行检测,发现核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只存在细微变化甚至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麻疹流行区域,若单一基因型的序列存在着较大变化,可能是因为多个流行链能够适应流行条件[4]。在数年后,经过分析分离株序列,能够证实麻疹病毒序列具有一定稳定性。近年来,随着不断加大对麻疹病毒的研究力度,也有不少研究显示,野毒株基因变化能够作为麻疹病毒的一项敏感指标,可通过对野毒株基因变化进行分析,从而观察出病毒抗原性。在接种预防疫苗后,人类机体处于一种免疫状态,能够有效循环。在使用多价抗血清与单克隆的过程中,发现基因型的不同,其抗原特点也不尽相同。其中,疫苗株序列变化、野毒株序列变化的差异性较大,但是疫苗株抗血清能够对两者进行中和。另外,麻疹免疫规划已经在麻疹野毒株流行中取得全世界瞩目的效果。
3 麻疹流行特征
3.1 麻疹流行的临床特征
在目前临床中,麻疹疾病是以呼吸道卡他、持续性发热等常见症状为主,麻疹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疹退后脱屑、特征性皮疹、色素沉着、口腔Koplik’s斑等常见临床表现[5]。近年来,随着接种麻疹疫苗的人数不断增多,治疗方法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并发症事件的发生。婴幼儿麻疹与成人麻疹的临床特征具有差异性。其中,大部分婴幼儿的麻疹病情较重,一旦未能及时有效控制病情,则容易引起肺炎、喉炎、心衰等严重并发症,对婴幼儿的身体、生长发育造成严重不良影响。而成人麻疹的喉炎、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婴幼儿,但是成人麻疹的低钙血症、肝功能损害症发生率均高于婴幼儿。由于轻型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出现误诊现象,对于早期控制麻疹疾病就增加了治疗难度。
3.2 麻疹流行时期
在广泛接种麻疹预防疫苗后,主要集中表现在春、冬两季。在近年以来,麻疹流行时期呈逐渐后移趋势。汪思银[6]等研究者曾在报道中表明,全年不同月份均有发病,上半年为麻疹流行高发时期,约占全年发病人次的94.22%。黄国[7]等在研究中指出,以往3~4月则为麻疹流行高峰发病时期,但现在已经推迟到4~5月份。另外,国外研究者经过分析加泰罗尼亚在2006年8月—2007年7月的麻疹发病状况,结果发现在本年12月—次年2月时期出现麻疹流行[8]。
3.3 地区分布特征
麻疹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全球范围的传染性疾病,各个地区分布情况具有较大差异性。据不完全统计,麻疹预防疫苗≥95%的覆盖率,其发病率相对较低,尤其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例如,在2002年期间里,美洲本土地区已经宣布成功消除麻疹。经深入分析,该地区麻疹流行主要是因其他国家与地区带来输入性传播所致。而对于部分欠发达国家(东南亚地区、非洲等),在所有传染病中,麻疹仍旧属于普遍、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死亡率极高。近年来,在我国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麻疹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是随着不断积极采取强化补充免疫活动,在2005年,以往患病率较高地区的患病率得到明显降低[9-12]。
3.4 年龄分布特征
当全球大部分国家与地区覆盖了麻疹疫苗之后,麻疹患病年龄出现了显著变化。对于接种率普遍偏低的国家与地区,其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的患儿;而对于接种率较高的国家与地区则发生了双向变化,其发病年龄主要是以8月龄以下和>15岁的患者为主。经深入探究与分析,婴幼患儿由于没有符合标准的接种月龄,再加上受到母传抗体的影响,抗体水平普遍较低[13]。月龄越高,则母传抗体水平越低,从而使月龄患儿成为麻疹传染易感人群。
4 麻疹发病影响因素
4.1 接种人员操作不当
在保存MCV的过程中未能妥善保存从而直接导致疫苗失效或者是效价下降,接种人员操作不当使疫苗无效、原发性或者是继发性免疫失败等相关影响因素均能致使具有免疫史的人引发麻疹疾病[10]。另外,部分地区在控制麻疹患病人次中,一致追求控制其患病率低于1/100万的目标,在麻疹疫情报告中掺和人为干预,从而导致上层管理部门难以有效、正确判定出实际疫情状况,在做出决策性建议时出现差错或失误,最终贻误了最佳防控时机,使麻疹疫情呈弥漫性蔓延到一发不可收拾。解慧丽[14]在观察与分析麻疹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患儿的护理研究中,通过对2010年9月—2010年11月期间接种的患儿进行观察,结果提示接种人员操作不当、患儿个体差异等因素均能导致在接种后容易出现不良反应现象。
4.2 医院感染
由于医院或者当地地区诊所每天会集了大量各类患者与不同人群,一旦医疗基础设施滞后,医务人员护理管理工作流程与医院布局状况不科学合理,就会造成就诊的空间范围较小、通风条件较差,消毒工作不严格等一系列危险因素,从而增加了呼吸道传染疾病的传播风险系数。根据有关研究显示,在1/3的麻疹病例中,尤其是针对于婴幼患儿,几乎在麻疹疾病发作前15d左右存在医院暴露史[15]。因此,医院感染也是造成麻疹发病的一项严重影响因素,应当增强医院中所有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意识,认真贯彻落实预检分诊制度,严格规范消毒隔离工作,可在最大限度上避免出现误诊现象。杨慧宁[16]等在研究中分析麻疹疫情流行病学与预防控制措施,通过对2014年2月—2014年3月期间38例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医院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均为感染者,各个医疗科室均接触麻疹病毒,则提示医院感染是引起麻疹病毒传染暴发疫情的重点危险因素之一,提出应当定期加强培训,重视手卫生,做好监测与防控措施。
4.3 人员流动性较高
由于麻疹病毒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传播力,一旦人员流动性高则会助长麻疹流行。通常情况下,在麻疹病情发作前的2d内以及出疹后的4d内的麻疹患者均带有传染性。若麻疹患者在传染期内进行户外活动,十分容易将自身传染病毒传播到易感人群体内。人员流动性越高则其传播力越高,严重时可暴发大规模的输入性麻疹疫情。尽管部分国家与地区已经宣布麻疹消除,但仍然会由于受到外来游客的影响从而暴发或流行输入性麻疹疫情[17]。
4.4 母传抗体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在目前阶段,大部分育龄妇女在接种麻疹预防疫苗时会产生抗体,但是麻疹疫苗所产生的抗体水平不会对产后6~8月龄婴儿发挥保护作用[18]。若婴儿接触到麻疹病毒,则很有可能会引发显性感染。因此,根据近年以来的实际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母体内所传播的抗体也是不超过8月龄婴儿出现麻疹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9]。廖征等在监测麻疹母传抗体水平与6~8月龄接种麻疹疫苗的免疫成效研究中,结果得出6月龄MV初免程序具有可行性,8月龄的免疫成功率明显高于6、7月龄,提示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水平较低,不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4.5 免疫工作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