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检查法与细菌培养法在阴道细菌检查中的临床检验效果分析

作者: 徐宁 李嘉嘉

PCR检查法与细菌培养法在阴道细菌检查中的临床检验效果分析0

【摘 要】目的:分析PCR检查法与细菌培养法在阴道细菌检查中的临床检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妇科门诊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阴道细菌检查患者共计180例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的对象。分别使用PCR检查法与细菌培养法进行检查,比较患者的结果检验。结果:PCR检查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R检查法对患者进行阴道细菌检查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PCR检查法在阴道细菌检验中更具优势值得推广。

【关键词】PCR检查法;细菌培养法;阴道细菌检查;临床检验效果;分析

Effect analysis of PCR examination and bacterial culture method in vaginal bacterial examination

XU Ning, LI Jiajia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Kunming, Yunnan 65003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test effect of PCR examination and bacterial culture method in vaginal bacterial examin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80 patients with vaginal bact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gynecological clinic of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9 to March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PCR examination and bacterial culture method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patients.Results: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PCR test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acterial culture method, with the statistical difference(P<0.05). Conclusion: The positive detection rate of vaginal bacterial by PCR tes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by bacterial culture method.PCR has more advantages in vaginal bacteria test and is worth popularizing.

【Key?Words】PCR examination method; Bacterial culture method; Vaginal bacterial examination; Clinical test effect; Analysis

阴道炎是当前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按照不同的种类分,可以直接分为真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等。阴道炎主要的表现形式为外因瘙痒,同时还伴随着气味浓厚的分泌物,有些患者还有尿痛、尿频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影响。此外,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外界的细菌不断对阴道组织进行侵入,同时患者自身出现的抵抗力逐渐降低,在这种局面下,进一步强化了多重比较严重的妇科病并使之逐渐爆发出来。正常情况下,女性的阴道口可以有效受到外阴唇与小阴唇的保护,而阴道的内部环境主要呈碱性,进而导致很多细菌不能在阴道的内部环境下有效生存,在这种条件下,如果患者出现了内分泌失调以及自身的抵抗力逐渐下降的情况下,容易引发患者产生阴道炎,这实际容易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防治工作。临床中对于阴道炎的治疗方式多半都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抗菌性的药物对于治疗阴道炎有着较好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的患者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还会有复发的可能性[1]。因此,对于阴道口的细菌的生长情况和感染情况进行检查十分有必要。本文将我院妇科门诊中收治的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PCR检查法与细菌培养法检验阴道细菌的检验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科门诊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阴道细菌检查患者共计180例作为本次研究观察的对象。180例患者,年龄18岁~64岁,平均年龄(41.8±5.9)岁,病程10d~68d,平均病程(35.7±4.7)d,其中有152例患者为已婚生育女性,28例患者无生育史。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180例患者中均存在阴道分泌物和白带增多的现象,同时还伴随有不明的瘙痒症状;(2)使用临床检验方式分析得出180例患者均患有阴道炎。

排除标准:(1)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状态患者;(2)阴道细菌检查采集半个月之内有性生活的患者;(3)其他传染性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式

对检验的患者采集阴道细菌标本,采集的样本为阴道分泌物。采集方式:将一次性无菌棉棒放入患者的细菌样本采集处,采取少量的分泌物,进行保存检测。检测方式为PCR检查法与细菌培养法。PCR检查法:选择适量的分泌物样本与1mL生理盐水共同放入EP管中,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离心处理,总时长为10min。离心结果出来之后将采集到的样本进行处理,放入温度为100℃的容器中进行金属浴。最终得出的离心液体进行DNA检测,对其进行观察。细菌培养法:使用平板分离法对采集的分泌物标本进行分离,在血平板上划分出分离区,在碳敷箱中进行培养,选择最终培养皿上符合检验标准的细菌进行检验。

1.3 观察指标

PCR检查法:阳性标准,细菌<1cm,无其他异物出现;细菌培养法:阳性标准,细菌为典型菌落,对患者采集的样本进行检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PCR检查法与细菌培养法在阴道细菌检查中的临床检验效果显示:PCR 检查的总阳性率为90.00%,细菌培养检查的总阳性率为75.00%,阳性检出率比较,PCR检查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PCR检查法与细菌培养法在阴道细菌检查中的临床检验效果分析1

3 讨论

阴道炎是当前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阴道炎发生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道菌群微生态平衡紊乱,长期的不平衡导致的阴道菌群的数量相对不足,从而引起的各种阴道菌群紊乱的现象出现。不同的学者对于阴道炎患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阴道内的大部分菌群为乳酸杆菌,其中乳酸杆菌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女性的阴道内部的各个菌群进行平衡,如果这些菌群出现失衡的情况,就极其容易出现炎症[2-3]。临床指出,患者患有阴道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伴随不同的性伴侣;(2)经常使用较强清洁型的洗剂对阴道进行冲洗;(3)性生活的频率高,导致阴道菌群的恢复不及时,出现失衡;(4)患者长期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性;(5)经期出现性生活的情况等。以上的这些行为都是导致女性经常患有阴道炎的主要原因。临床中治疗阴道炎主要是采取药物治疗方式为主,一般药物治疗的治愈率达到80%左右,但是也存在部分患者治疗期间的生活不规律导致复发的情况。

PCR检查法与细菌培养法是当前临床检测中用于检测阴道细菌的常见方式。PCR检查法本身属于DNA扩增法的一种,经过长时间的检测已经运用到医学检测中,值得临床推广。细菌培养法是传统的检测方式的一种,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容易受到样本污染的情况,加上检测的时间较长,可能会给检测的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4]。本研究中对我院的180名阴道炎患者进行了PCR检查法与细菌培养法检测,得出的结果显示PCR 检查中总阳性率为90.00%,细菌培养检查中总阳性率为75.00%,PCR检查法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P<0.05)。由此结论可以得知,PCR检查法能够有效地提升检测的效率,加上操作简单等,有助于缩短患者治疗的时间。

综上所述,细菌检查是帮助患者及时确诊疾病的一种方式,能够帮助快速地进行检验,对于后续的治疗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而PCR检查法对患者进行阴道细菌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优于细菌培养法,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管乐东.分析阴道细菌检验应用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5):1.

[2] 李颖嫦,罗小娟,黄少珍.PCR检验法和细菌培养法在阴道细菌检验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7):2.

[3] 李佳丹.PCR检查法与细菌培养法在阴道细菌检查中的临床检验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9,6(3):52-53.

[4] 黄绰妤,胡记妹,陆婉维,等.PCR检查法与细菌培养法在临床中的用于阴道细菌检查的检验分析[J].医学信息,2015(13):284-28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