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隔恶性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 付兰【摘 要】目的:探讨前纵隔恶性肿瘤患者接受CT检查的诊断和鉴别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接受检查并通过手术确诊的前纵隔肿瘤患者30例开展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回顾总结CT诊断和鉴别效果。结果:CT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检查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前纵隔恶性肿瘤的疾病诊断,整体诊断结果可靠性较高,可以准确辨别患者的病理类型,值得推广。
【关键词】前纵隔恶性肿瘤;CT检查技术;诊断和鉴别
CT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alignant tumors of anterior mediastinum
FU Lan
CT diagnosis Department of Cangzhou Central Hospital, Cangzhou, Hebei 06100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effect of CT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of anterior mediastinum. Methods: 30 patients with anterior mediastinal tumors examined and confirmed by surgery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7 to April 2020 were selected for the study. All patients underwent CT examination. CT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effect we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T examination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P>0.05). Conclusion: CT examination technology can be effectively applied to the disease diagnosis of anterior mediastinal malignant tumors. The overall diagnostic results are reliable and can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pathological types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Key?Words】Malignant tumor of anterior mediastinum; CT examination technology;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前纵隔主要是指人体胸骨、心包之间纵膈分区,其主要涉及到胸腺、脂肪、结缔组织以及淋巴结,临床中患者的疾病表现涉及到乏力、胸闷与胸痛,部分患者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眼睑水肿或重症肌无力等症状。因为纵膈本身属于软组织结构,所以在具体的疾病病变方面的类型较多,临床中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时存在较高的困难[1]。伴随着影像学技术的持续性发展,前纵隔肿瘤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能力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临床中可以借助影像学技术实现对病灶的定位,从而达到准确诊断和鉴别的干预效果[2-3]。近些年有研究发现,前纵隔恶性肿瘤患者可以采取CT方式进行检查,相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而言具备一定优势,同时可以实现对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有效鉴别判断。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前纵隔恶性肿瘤的诊断水平,本文以对比方式探讨前纵隔恶性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效果。具体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接受检查并通过手术确诊的前纵隔肿瘤患者30例开展研究。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18岁~79岁,平均年龄(45.24±4.05)岁,体重36.34kg~81.24kg,平均体重(55.34±3.21)kg,21例患者因为胸痛或乏力就诊,4例因为静脉怒张就诊,3例因肌无力就诊,其他因体检异常就诊。30例患者均对研究知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与手术治疗。CT检查方式:检查时基于患者胸廓为入口,以肋膈角的下方停止检查。先采取平扫CT,基于GE750HD64排CT,扫描层厚设置为2.5mm,采用连续性扫描检查,机械扫描频率调整为160mAs、120kv,检查肿块后针对肿块进行减薄扫描,层厚与层距均为1.25mm。然后采取增强CT,层厚2.5mm,扫描频率为125mAs、120KV。在工作站借助容积数据实现三维数据的重建,强化扫描并对桡静脉提供非离子型造影剂,应用60mL并在注入后30s开展三期扫描,注射速率3.5mL/s。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总结CT诊断和鉴别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诊断结果对比:CT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前纵隔恶性肿瘤的种类较多,临床中代表性肿瘤包含恶性胸腺瘤、淋巴瘤,临床中需要基于影像学检查技术判断肿瘤类型,从而开展针对性治疗[4]。临床中恶性肿瘤的疾病发生类型相对较多,同时不同类型所需要的治疗方式以及整体治疗效果各不相同。对于前纵隔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以及CT表现而言,下面基于几种恶性肿瘤的CT表现进行总结:1、对于胸腺瘤而言,CT检查特征方面,在前纵隔肿瘤患者中,胸腺瘤属于比较普遍的一种,哪怕是进行组织切片都很难做到准确的鉴别[5]。在CT检查时如果存在有效侵犯范围,同时对邻近的器官和侵袭范围关系进行分析,目前认为重症肌无力和胸腺瘤关系相当密切。淋巴瘤检查时CT表现在于胸内淋巴结的分布,囊边坏死不强化,肿块周边脂肪间隙存在模糊或消失,纵膈内的上腔静脉或压迫大支气管的状况进行分析,对于治疗效果进行判断并对淋巴结位置进行定位,有利于定性定位与预后判断[5];2、淋巴瘤。淋巴瘤的CT表现中最为典型的表现在于巨大肿块,其直径在7cm以上,最大直径在14.7cm。CT显示病灶周边存在数量不等的软组织结节,和肿块存在分离或融合的表现,边缘带有波浪形,部分患者存在单侧生长时平扫软组织密度影,无钙化且增强扫描时存在囊边异常,不均匀强化且囊边坏死或不强化,对于轻度强化的与中度强化的患者,肿块周边的脂肪间隙部位存在模糊特征,包绕的邻近血管结构呈现出包埋状;3、神经内分泌瘤。神经内分泌瘤的直径一般在3.6cm~19.0cm左右,本研究中的平均值为7.6cm,其中大多数患者肿瘤呈现出圆形,部分为分叶或不规则形状,临床中肿瘤面积较大的患者一般带有多发性迂曲血管影,患者肿块较大并且存在向前胸壁突出的表现,会侵袭胸骨并向后侵袭导致上腔静脉遭受压迫,引发上腔静脉综合征[6];4、生殖细胞肿瘤。临床中生殖细胞肿瘤最为典型的便是精原细胞瘤,其左侧纵膈不规则或存在软组织密度影,其内部带有斑片状或更低的密度影,和周边组织存在分界不清晰表现,增强扫描时带有实性中度强化,囊性方面带有不典型的强化,肿块和邻近的心脏大血管存在分界不清晰特征,其次是卵黄囊瘤方面前上纵膈偏右侧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明确且最大约为11cm,内部密度不均匀且右侧胸腔积液,增强扫描时存在不均匀的中等强化,邻近的上腔静脉存在充盈缺损表现;5、脂肪肉瘤。脂肪肉瘤的CT检查表现在于前纵隔不规则性的软组织密度影,其直径一般在9cm左右,其内部密度带有不均匀表现,同时可以发现脂肪密度影,强化扫描时可以呈现出不均匀的中等强化,内部脂肪组织无明显的强化表现。
对于纵膈恶性肿瘤患者而言,CT的诊断和鉴别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从上述表现来看,临床中对于前纵隔恶性肿瘤而言,其特征在于肿瘤体积较大、形状不规则以及肿瘤显示囊边坏死等,在平扫时呈现出软组织密度影,无钙化,增强扫描普遍为不均匀强化,存在轻中度强化,存在囊变坏死。在临床中基于CT检查如果存在上述表现则应当高度怀疑为前纵隔恶性肿瘤。另外,从本研究中发现,需要特别说明的便是恶性胸腺瘤,其在整个胸腺瘤中占比约为30%,同时CT特征比较明显,但是CT增强扫描的实行部分扫描以中度强化表现为主,临床中需要根据CT影像表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积极开展相关手术,从而保障患者的预后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CT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证明前纵隔肿瘤患者接受CT检查可以达到有效的鉴别和诊断作用,可以实现对患者病情的准确判断,同时也能够有效辨别良性与恶性,具备较高准确性,值得作为常规检查技术方式。
综上所述,CT检查技术可以有效应用于前纵隔恶性肿瘤的疾病诊断,整体诊断结果可靠性较高,可以准确辨别患者的病理类型,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涛,樊建中,吴彩云,等.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的多模态成像影像表现及其应用价值[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20,41(10):1227-1230.
[2] 梁锐烘,刘艳雯,曾庆思.原发性纵隔混合型恶性生殖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4):43-47.
[3] 王功.纵膈内淋巴瘤的CT诊断与鉴别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32):119.
[4] 张何.观察肾脏恶性肿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效果[J].健康必读,2020(7):138.
[5] 孟亮.胸腺瘤与常见纵隔恶性肿瘤的不同CT征象诊断及鉴别诊断[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8):129.
[6] 宋涛,黎海亮,刘利珍,等.前纵隔原发精原细胞瘤与淋巴瘤CT征象分析及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20,39(4):69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