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癌症的“真面目”很重要

作者: 于荷 何裕民

看清癌症的“真面目”很重要0

绝大多数人对癌的认知不清晰,即便早在40年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已明确指出:1/3的癌可预防,1/3的癌可通过早期诊断根治,1/3的癌可通过适当治疗减轻患者的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现如今,这个观点更有“突破”,但很多人仍谈癌色变。因此,“知癌”对人们来说极其重要。

认知偏差助长癌之肆虐

●本刊记者:人们恐癌,是因为觉得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您怎么看?

○何裕民:发病率高有几个因素值得关注:第一,癌症是社会进步(长寿)的副产品,学术界的主要解释之一是人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更易生癌。全球癌发病率最低的国家大都集中在不发达地区,其因素之一就是人均寿命短。换句话说,很多人没活到易生癌年龄前已离世。当然,上述只是解释之一,背后因素复杂。需特别重视的是发达国家/地区通常医疗水平较高,有条件查出很多本身不一定致死的癌症。就是说,虽癌症发病率高,但危害及死亡率却不高;第二,癌症有“贫富”之分。癌症起因复杂,根据特点,大致分成“贫”和“富”两大类。所谓“贫”癌,指与生活水平低、卫生条件偏差、营养不良、慢性感染等因素有关的癌,如食管癌、阴道癌、宫颈癌等;“富”癌则多为富营养化所导致的癌,如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及乳腺癌等。前者多见于发展中国家,后者多见于发达国家。中国的情况较特殊,是典型的“贫癌”与“富癌”都高发。这与快速进步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第三,认知偏差常助长癌之肆虐。互联网急速发展,各种搏眼球、恐慌式的带“癌”信息层出不穷,“癌症先兆”“致癌食物”“致癌行为”等真假难辨的内容让人看得心惊肉跳、疑神疑鬼,加重了坊间对癌的认知偏差。多数人对癌的了解远远不及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仍停留在“癌症=死亡”的旧认知水平,一旦有点蛛丝马迹便“病急乱投医”,力求将癌“赶尽杀绝”,但往往事与愿违。因此,人们首先要知癌,知道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3个1/3的判断已不太合乎时宜

○何裕民:癌是一个狡猾的对手,但何尝不是因人们对其认知的苍白及健康素养的欠缺而“加剧”?在我们看来,民众的健康素养、个人的癌症风险意识、癌症早期症状识别、癌症筛查行为、治疗依从性及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等都与此密切相关,都对癌的发生、发展及结局等有重要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的3个1/3观点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然而,随着研究进展,3个1/3的判断已不太合乎时宜,现在确定近50%的肿瘤可预防,近三成可根治,仅15%的癌症比较棘手。因此,癌可转化为慢性病,已不是虚语,而是成为了现实。

●本刊记者:所以,认识癌症、了解癌症,才能不去恐惧癌症,谢谢何教授的精彩讲解,下期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