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战痘”,科学防控是关键
作者: 张颖
水痘作为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尤其在高校等集体环境中,传播速度较快,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控制措施十分关键。
什么是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损伤处传播。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0到21天,患者在发病前的几天至皮疹出现时都具有传染性,因此容易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迅速传播。
水痘的临床表现通常以发热、皮疹和瘙痒为主要症状。发热是水痘的初期症状之一,患者会在感染后的几天内感到身体不适,伴随低至中度的发热。随之而来的是皮肤上逐渐出现一些红色斑点,随后迅速发展为小水泡。这些水泡在几天内会破裂并形成疱疹,最终结痂。由于皮疹的演变过程较为复杂,患者在整个病程中会经历多次水泡破裂和结痂,且皮损通常分布较广,最常见的部位包括头面部、躯干及四肢。
高校如何切断水痘传播链条
1.个人层面
若发现自己出现可疑的水痘症状,尤其是在近期有接触水痘患者的经历时,必须尽早就医并进行确诊。确诊后,患者应及时向辅导员报告病情,并提供医疗诊断证明。此举不仅有助于尽早启动隔离措施,还能为校医院提供必要的信息,帮助其安排后续的防控工作。同时,患者应隔离至脱痂为止,并不得少于发病后14日,凭确诊单位开据的复课证明返校。若在宿舍或教室内有同学出现类似症状,其他学生也应主动报告并及时就医,确保早发现、早隔离。
2.校园层面
①加强传染源管理。一旦有学生被确诊为水痘,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且暂停发病班级公开课,避免班级间交叉感染。对于任何出现疑似水痘症状的学生,校方应督促其及时就医,并对其进行初步判断。此时,学生应佩戴口罩,并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同时,校医院要加强学校晨检工作,发现胸口背部出现斑疹、丘疹或疱疹的学生,及时告知学生去医院就诊,做好学生因病缺课记录。
②切断水痘传播途径。高校应加强校园内公共场所的通风换气,尤其是教室和宿舍,保持空气流通。教室和宿舍的门把手、课桌、地面等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要定期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在宿舍中可使用紫外线消毒灯进行额外的空气消毒,进一步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③加强易感人群保护。建议发病班级开展水痘疫苗应急接种,已有2剂次免疫史或明确发病人群不需要接种,免疫空白人群或有1剂次免疫史的人群需要应急接种1剂,避免因接触感染源而导致疾病传播和蔓延。学校应组织水痘疫苗的宣传和接种活动,确保尽可能多的学生完成疫苗接种,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