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是如何“染”上的

作者: 邹颖

认识盆腔炎,远离盆腔炎,本文给你讲清楚。

什么是盆腔炎

女性的盆腔器官中包含子宫、卵巢、输卵管以及周边软组织等,盆腔炎主要指的是以上器官和组织受到细菌的感染引发病症,是一种常见疾病。现阶段盆腔炎性病症主要包含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其中,以输卵管炎症和子宫内膜炎为常见病症。它们会对子宫和周边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如果不能及时控制炎症,不仅会造成输卵管粘连甚至闭锁,导致管壁内渗出液体,甚至还会导致管腔内形成输卵管积水、堵塞粘连等问题,造成不孕不育。

患病后会有哪些症状

一般临床症状较为明显,主要包含下腹疼痛、身体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加,并且其下腹疼痛多为持续性,当身体活动量增加或者性交后症状加重,如果病情过于严重,则会出现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相关并发症。女性进入月经期后,则会出现月经量增加,经期延长,如果盆腔炎不断包裹形成脓肿,则会造成局部压迫疼痛症状。当囊肿压迫膀胱,则会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等现象;压迫直肠则会出现急性直肠炎症状。

当患者患有盆腔炎为急性时,则会进一步发展成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严重者甚至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慢性盆腔炎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无法彻底治疗,或者患者身体素质过差,病情延伸所造成的,相对于急性盆腔炎来说,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症状为下腹部坠胀、下腹疼痛、腰部疼痛,尤其在身体劳累、性交或者月经前后症状加剧。除此之外,慢性盆腔炎还会导致患者的月经出现异常,造成月经不规则等问题。病情比较严重、病程时间长的女性还会出现精神不振、身体不适、失眠等神经衰弱的相关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

导致盆腔炎的四个重要原因

1.产后感染

产妇在妊娠或者分娩期间,由于身体素质过弱,宫颈口经常会流出大量恶露,导致宫颈口无法正常关闭,或者宫腔内存留着大量胎盘,没有正常剥离或者胎盘剥离面出现损伤可导致盆腔炎症的发生。另外,产后过早有性生活,女性自然流产、药物流产、人工手术流产的无菌操作不符合标准等也都会导致盆腔炎症。

2.手术感染

放置或者取出阴道内节育环时,如果宫内操作手术不当,可引发盆腔炎;在进行刮宫术、输卵管输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相关操作时,如果不能保证操作流程具有一定标准性,同样会造成宫腔受到细菌感染;术前患者如果有性生活或者手术消毒不严格,在术后会引发急性感染并扩散至整个子宫;在术后患者如果不能注意个人卫生,术前和术后不能谨遵医嘱,会导致细菌上行感染,引起盆腔炎。

3.经期感染

经期不注意个人卫生或者使用不干净的卫生巾和护垫,会导致病原体侵入子宫内膜造成炎症。

4.炎症蔓延

如果患者患有阑尾炎、腹膜炎时,由于以上器官与女性的生殖器官相邻,一旦发生炎症会直接蔓延。女性如果患有慢性宫颈炎,同样会导致炎症通过淋巴循环引起盆腔内组织感染。

如何进行日常护理

患者首先要清楚地了解病症的病因以及感染途径。健康的女性通常不容易患有盆腔炎,因为女性的生殖系统本身具有一定防御功能,能够有效抵抗病菌的侵入,但当女性自身抵抗力过低时,一旦有外源性细菌和病原体侵入,则极易患上盆腔炎。由此可见,盆腔炎的病原体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为外源性的影响因素,其二为内源性的病原体侵蚀,以上两个来源经常共同存在,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综合分析,系统化地选择适合的护理方法。

患有盆腔炎的患者在日常护理期间,要杜绝各种可能出现的感染途径,始终保持外阴的清洁和干燥性。每日要使用清水清洗外阴,并做到专人专盆。在清洗时不能使用过热的清水和带有碱性物质的肥皂。白带过多者需勤换内裤。

如果女性在月经期间、人流手术或者其他类型妇科手术后出现阴道出血症状,则需要禁止一切游泳、盆浴、桑拿、洗浴等活动,并且经常更换卫生巾或者内裤,避免特殊时期女性身体抵抗力大幅度降低,造成病菌侵入。

急性盆腔炎患者一定要谨遵医嘱,积极配合治疗,并选择卧床休息。休息时要尽可能选择侧卧位或者半卧位,这样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慢性盆腔炎患者不能过于劳累,应做到劳逸结合,以防症状加重。

通常情况下,患者如果出现身体发热则会大量出汗,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时刻保持身体的干燥性。为保证治疗效果,要定期观察白带的变化,如果白带量增加,质地粘稠,有明显异味,则说明病情相对比较严重,要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如果白带由黄变白,量由多变少,味道趋于正常,则说明病情有所好转,可以减轻药量。

一些盆腔炎患者由于身体不适会乱服抗生素,长期服用会导致阴道内菌群紊乱,引起阴道分泌物增加,所以,一旦发现阴道分泌物异常,应及时就医。

除了以上护理方法,还应注意以下微小细节:不要长期阴道塞药;不要长期使用护垫;不穿紧身裤;不要长期久站或久坐;性生活不能过于频繁,一周应保持2~3次;月经期间、妊娠期间以及生产后等特殊时期尽量不要性交,养成良好的阴道卫生习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