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后,要小心深静脉血栓
作者: 蔡学梅 武建萍在骨科手术中,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结合中医传统疗法和现代医学技术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能有效预防DVT。
中医:拔罐是有效辅助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DVT通常被归入“脉痹”或“血瘀”的范畴。手术对身体的创伤可能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形成瘀血。中医的治疗原则着重于“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其中拔罐疗法是一种传统且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在皮肤上加热并放置杯子,拔罐疗法产生吸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此外,经皮穴位电刺激也发展为中医的一种治疗手段。中医传统疗法因其操作简单且患者接受度高,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西医:术后24小时内开始药物预防
在西医领域,现代医学强调采用多种手段来应对DVT的风险。常用的药物如低分子肝素和Xa因子抑制剂,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减少血栓的形成。此外,电子脉冲刺激仪(EPS)也被临床广泛使用,通过周期性电子脉冲刺激肌肉收缩,加快静脉血流,降低血栓风险。术后24小时内开始药物预防,并结合EPS使用,能显著降低DVT发生率。临床数据显示,这种双重预防策略比单一措施更有效,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
中西医结合更全面
中西医结合在DVT预防中,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更全面有效的治疗。术后早期,中医经皮穴位电刺激可增强血液流动,调节气血,改善血管环境,抑制血凝块形成。同时,现代物理治疗设备如间歇性气压治疗仪(IPC)通过施压促进血液回流,减少淤滞,显著提升疗效。定期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和凝血系统变化,实时调整治疗方案。研究表明,这种结合疗法能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康复速度,效果显著。
实施中的关键要点
在实施过程中,医护人员的密切协作对提升围手术期DVT预防效果至关重要。护理团队需在术前进行详细风险评估,包括病史、血液凝固功能及生活方式分析,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术后,应迅速启动中西结合的预防策略,包括现代医学手段和中医疗法。
护理团队的工作还包括持续的监测和评估患者的治疗反应。定期分析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系统变化,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如发现患者的血液流动性不足或出现新风险因素,需及时调整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通过不断的优化和完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策略为骨科手术患者预防围手术期DVT提供了有效途径。不仅提升疗效,还为患者康复带来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