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化评估的康复训练护理在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朱瑞玲【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量化评估的康复训练护理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 2023年12月医院ICU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予以基于量化评估的康复训练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血气指标、肺功能、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施量化评估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干预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均升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干预后,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呼气中断流量、FEV1/用力肺活量、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量化评估康复训练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量化评估的康复训练护理可明显改善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的血气指标、运动能力与自理能力,提高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 量化评估;康复训练护理;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肺炎;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11--04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重症肺炎患者实施通气治疗时,需要应用镇静药和止痛药,同时还需要配合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并给予相应的保护性约束,在该情况下患者容易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获得性肌无力等,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很大影响[1]。研究表明,对于ICU机械通气患者,尽早进行有效的康复锻炼,既可以增强其血流动力,又可以促进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从而恢复肌肉功能[2]。基于量化评估的康复训练是一种全新的康复训练方式,通过对患者的个人状况进行科学、定量的评价,从而制定合理的康复策略,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且效果显著[3]。基于此,本研究分析基于量化评估的康复训练护理在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1月- 2023年12月医院ICU收治的60例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②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者;②肢体功能障碍者;③合并支气管哮喘、肺纤维化、肺栓塞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者。在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3~68岁,平均57.23±3.43岁;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69岁,平均57.45±3.56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康复训练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护理,锻炼方式为肢体各部位主动或被动运动,每次20min,每日2次。在活动期间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发现有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情况应及时终止活动。
1.2.2 观察组 在量化评估的基础上实施康复训练,采用ICU患者意识模糊评定及功能独立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FIM)评定患者意识及神经肌力状况,其中1级为意识障碍,FIM评分≤18分;2级为患者意识清楚,FIM评分19~53分;3级为患者意识清楚,FIM评分54~71分;4级为患者意识清楚,FIM评分为72~100分[4]。不同分级患者康复训练护理方法如下。
(1)1级:以被动的四肢活动为主。上肢:患者平躺,肢体在功能位,根据内翻、前屈、指屈、后伸、抓握、背屈等活动患者的肩、腕、肘、指。将患者的肢体活动至最大程度后,再将其恢复正常,活动10次为1组,对各个关节进行3组运动,每日3次。下肢:患者采取俯卧位,肢体在功能位,对患者的髋、膝、踝实施外翻、前屈、内翻、外旋、外展、背屈、指屈、后伸、内收、内旋等运动。在实现最大活动度后,恢复到正常动作姿势,活动10次为1组,对各个关节进行3组运动,每日3次[5]。
(2)2级:可以进行适当的动作,主要对身体进行主动和被动动作的综合锻炼。首先对患者进行上下肢关节的被动运动,每个关节实施6次,最后帮助患者主动活动,护理人员在该过程中需要及时给予防护措施,并进行相应辅助干预,防止损伤患者上下肢关节。该运动的主要目标是每个关节、每个方向进行3个动作,并逐渐增加到6个,同时在锻炼时将床头抬高45°,逐渐向床上的坐姿过渡[6]。
(3)3级:四肢肌力逐渐恢复,运动以坐位和椅位为主,协助患者坐于病床旁,借助助行架的防护进行运动,防止跌倒,双手抱胸,缓慢提起手臂,坚持5~10s[7]。协助患者下床,找一把合适高度的椅子,双手环绕胸部,缓慢抬起手臂,在到达临界点后,维持5~10s。
(4)4级:状态逐渐平稳,以3级肌力强度的康复训练为主。指导患者站立、行走、踏步及高抬腿20~30min,并对患者进行脱机及解除人工气道的检查。
1.3 观察指标
(1)康复情况:包括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
(2)血气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3)肺功能指标:检查患者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情况并记录数据,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最大呼气中断流量(maximal mid-expiratory flow curve,MMF)、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
(4)运动功能与自理能力: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进行评定,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运动功能越好。自理能力通过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自理能力越强。
(5)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呼吸机相关肺炎、ICU获得性肌无力等并发症。
(6)护理满意度:采取医院自制量表评定护理满意度,总分为100分,分为非常满意(≥90分)、满意(80~89分)以及不满意(<8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观察例数×100%。
1.4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康复情况比较
康复训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血气指标比较
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动脉血氧分压均高于干预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低于干预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EV1、MMF、FEV1/FVC均高于干预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运动能力与自理能力比较
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PMA、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PMA、M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6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康复训练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29/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度肺炎是ICU常见的一种病症,因缺氧、呼吸衰竭等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8]。尽管在临床上使用呼吸机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障碍,但长期使用会导致患者肺功能和呼吸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9]。机械通气患者的康复训练备受关注,其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被证实,但其干预时间及适应证尚缺乏统一规范。
以定量评价为基础的分期康复锻炼是一种将定量评价与康复训练有机融合的干预方法,通过FIM、ICU患者意识模糊评定评分等量化、动态评价不同患者的体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有目的的分层干预,增强其规范化、可操作性[10]。目前ICU患者一般采用常规的制动、卧床休息、镇静药物应用等措施,但也可能引起骨骼肌蛋白质的萎缩与分化。临床实践证实,完全不活动1周会导致约10%的肌力丧失;另有数据表明,在ICU中,大约25%的患者会同时出现获得性肌无力[11]。对这类患者进行主动、有效的康复锻炼,可以有效地阻止肌蛋白的生成,防止肌纤维萎缩;此外,早期采用康复锻炼可以更好地改善微循环,减少ICU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2]。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锻炼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本研究中,观察组血气指标、运动能力与自理能力、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基于量化评估的康复训练护理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基于量化评估的康复训练属于新型的康复训练方式,是在开展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采用定量评估的方式,将患者的意识功能以及神经肌肉功能划分为4级,然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状况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其机制是通过强烈抑制肌肉神经元兴奋性,阻止肌纤维降解,增强代偿性循环的轴突生长,从而实现对患者基本功能重建。在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分阶段的康复计划,确保其科学合理,提升其专业性、规范化程度,防止过度训练,并避免训练不足,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康复结果。
综上所述,基于量化评估的康复训练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运动能力与自理能力,有助于提高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4 参考文献
[1] 盛荣荣,刘超凡.量化评估策略框架下分阶段康复训练结合支持性心理护理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血氧状态及获得性衰弱发生率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8):108-110.
[2] 张嵘,王艳红,刘晶,等.基于eCASH理念的进阶式肺康复护理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3,37(13):2428-2431.
[3] 柯秋亭,郜萍,李阿美.eCASH理念下早期康复护理对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23):161-164.
[4] 曹爽,丁燕,卢欢欢,等.集束化护理结合卧位康复训练对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2022,21(2):37-39.
[5] 林亚莉,陈丽媛,谢巧娟.精细化护理对ICU重症肺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23,26(8):153-156.
[6] 刘岩,王海燕.模块化护理应用于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中对其呼吸功能的改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2023(1):0124-0126.
[7] 梅湘芸,何文楠,庞晓君,等.鼻腔喷雾对ICU重症肺炎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16):2460-2464.
[8] 张秀坤.优化个体护理干预对ICU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医学,2023,47(14):1770-1772.
[9] 宗亚楠.ICU重症肺炎患者应用个体化护理对改善生理指标及其预后的影响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2023(10):174-176.
[10] 姜松松.四级早期康复运动对ICU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衰弱综合征及独立功能状态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3(5):10-12.
[11] 董翠萍,王君慧,侯晓营,等.eCASH理念联合早期肺康复训练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获得性衰弱的效果观察[J].循证护理,2022,8(4):547-551.
[12] 刘娟,徐培,任芳慧,等.基于信息化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早期康复护理在ICU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2,29(7):80-83.
[2024-01-07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