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化痰活血法结合天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

作者: 高鹏

益气化痰活血法结合天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0

【摘要】  目的  探讨益气化痰活血法结合天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2022年1月- 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COPD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法+天灸方案治疗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选取其中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哮鸣音、喘息、胸闷、咳痰等症状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呼吸困难评分、6min步行距离和肺动脉收缩压等肺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哮鸣音、喘息、胸闷、咳痰等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各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均降低,6min步行距离均上升,肺动脉收缩压均下降,但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肺动脉收缩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17.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COPD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治疗中采取益气化痰活血法+天灸方案,可明显缓解疾病症状,改善肺功能,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益气化痰活血法;天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17--0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具有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特征,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1-2]。肺动脉高压是COPD发展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病理生理环节。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以低氧性肺血管收缩、肺血管重构、肺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为主[3]。现阶段临床主要采取抗感染、化痰平喘等方式来降低肺动脉压力,但长期用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增加治疗难度,不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上对于COPD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一般采取抗感染、化痰平喘等治疗方式,可减轻肺动脉压力,改善预后[4]。

中医认为,COPD根本病机在于肺主治节失常,如《灵枢·胀论》曰:“肺胀者,虚满而喘咳”,与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并指出本病的病位在肺脏;治节失常在临床上的典型证候为气虚痰饮瘀血阻肺证,表现为肺气虚损,以致痰饮、瘀血内生,互为因果,故其病机关键为气虚、痰饮、血瘀[5]。对此坚持益气、化痰、活血等治疗原则。《圣济总录》曰:“水气咳上气,遍身浮肿,短气胀满,昼夜不得卧”。提示病理因素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标实为痰浊、瘀血水饮互结。刘书珍自拟益气活血化痰汤中包含半夏、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可发挥益气行血、化痰通络等效果,可减轻患者不适症状,改善肺功能,调整其健康状态[6]。天灸疗法通过药物敷贴穴位,促使药物由表至里,循经内达脏腑,具备扶正祛邪、温补脾肺、内病外治等功效[7]。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益气化痰活血法结合天灸治疗COPD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22年1月- 2023年12月医院收治的COPD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取其中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法+天灸方案治疗的40例患者为观察组;根据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原则,选取其中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的40例患者为对照组。纳入标准:患者符合COPD基层诊疗指南[8](2018年)和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断和治疗指南[9](2021年)诊断标准;符合中医病症标准[10]辩证为气虚痰饮瘀证型;年龄≥60岁且≤80岁;临床诊疗资料完整;无认知、语言交流、精神等功能障碍;无天灸禁忌证;对研究所使用的药物无过敏反应。排除标准:机械通气治疗者;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异常者;同时患有恶性肿瘤疾病者;身体重要系统(如血液、免疫等)病变严重者,如白血病等;90d内接收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者;凝血功能异常者;甲状腺、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60~77岁,平均68.69±3.83岁;COPD病程7~13年,平均9.26±1.17年;体重指数:18~27,平均23.45±0.29。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61~79岁,平均68.71±3.75岁;COPD病程时间6~14年,平均9.18±1.16年;体重指数:19~28,平均23.39±0.31。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组方如下:半夏15g、党参10g、当归10g、五味子15g、苦参10g、黄芪20g、丹参20g、麦冬10g。根据疾病症状对应加减药物剂量。对咳喘严重者,增加川贝15g、前胡10g;对湿痰咳喘者,增加胆南星10g、白芥子10g。由医院代煎药房统一煎制:先浸泡药物30min,大火煮沸,调整为文火(时间:15min),得汁300ml,于早晚餐前30min服用,用药剂量:150ml/次。

1.2.2  观察组  在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天灸法治疗,主要内容如下。

(1)制作药饼:选取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及肉桂,研磨成粉末状后,加入生姜汁调至糊状,将药糊均匀涂抹在专门制作模板上,药饼大小为1.5cm×1.5cm,厚度0.5cm,重量为1.5g,现做现用。将制作好的药饼置于一次性防敏感胶布(规格:4cm×4cm)上固定备用。

(2)穴位选择:①初伏:穴大椎、双测定喘、双侧脾俞、双侧肺俞、双侧志室、胸部膻中穴。②中伏:穴大椎、双侧肾俞、双侧三焦俞、双侧膏肓穴。③末伏:双侧肺俞、双侧脾俞、双侧命门、腹部关元穴以及双侧大杼穴。

(3)贴敷时机选择:初伏、中伏及末伏首天3个时间段进行穴位贴敷,10d/次;时间为10∶00~16∶00。贴敷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反应,告知其注意事项(如避免风扇直吹/长期待在空调房中、不宜食用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或海鲜),若贴敷处存在针刺、温、热、痒等不适症状,属于正常反应,若无法耐受,需采取干预措施。

1.3  观察指标

(1)中医证候积分:依照中医证候标准[11]评估患者哮鸣音、喘息、胸闷、咳痰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无、轻度、中度、重度4种情况,评分对应为0~3分。分值与症状严重程度呈反比。

(2)肺功能改善情况:①采用呼吸困难量表[12]对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进行评分,共分为5个不同等级分别对应0~4分,呼吸困难程度与分值呈反比;②指导患者在走廊或平坦地区直立行走,记录其6min步行距离;③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右室内径、右室流出道内径、肺动脉干内径,计算肺动脉收缩压。

(3)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疹、过敏、肾功能异常等。

(4)治疗效果: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3]相关内容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下降幅度≥20%,疾病不适症状完全消失为显效;治疗后肺功能收缩压下降幅度<20%,但≥10%,不适症状有所改善为有效;未满足上述评估要求则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观察例数。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 SPSS 27.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哮鸣音、喘息、胸闷、咳痰等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哮鸣音、喘息、胸闷、咳痰等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但观察组患者各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6min步行距离和肺动脉收缩压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均降低,6min步行距离均上升,肺动脉收缩压均下降,但观察组患者呼吸困难评分低于对照组,6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肺动脉收缩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法+天灸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17.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采用益气化痰活血法+天灸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中医通常将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划分在“喘证”“肺胀”等疾病范畴中,按照中医理论、临床症状表现,此疾病病性是本虚标实,且痰浊瘀血、肺脾肾虚互为标本[1]。为此临床治疗此疾病需坚持益气、活血、化瘀等原则。益气温阳活血化痰法方药由黄芪、五味子、半夏、当归、党参、丹参、麦冬等组成,方中党参补脾益肺,取其“培土生金”之意,补脾气以生肺气为君药,黄芪补肺益气扶正以固其本,有补气以助血行之意;丹参具有行气活血之效,为臣药,祛瘀导滞,使百脉畅通,痹阻消散,去除胸中烦满郁结;半夏降气化痰,行水消肿;当归可补气血,有效缓解小血管痉挛、发挥宽胸散结的效用[14-15]。诸药配合共奏益气温阳、活血化痰、开胸除痹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示,组方中的黄芪、丹参均能有效抑制低氧性腺泡内肺动脉构形重组、预防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升高等作用,且不会影响体循环;当归可扩张血管、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调整血流动力学;麦冬含有丰富的阶草苷、生物碱、氨基酸、甾体皂苷等有效成分,具备消除自由基、提高细胞免疫功能、抗心缺血、抗心律失常等诸多作用。

天灸治疗是常规的中医外治方法,立足于“内病外治”“天人相应”等相关理论,利用时间、人体经络、穴位以及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具备活血化瘀、温阳散寒等功效。穴位贴敷所使用的白芥子具备平喘镇咳等效果,细辛能够散寒化痰,延胡索能够止痛、行气活血;肉桂则可温通散寒等。诸多药物联合运用,可发挥良好的解痉平喘、温肺化痰等功效,大椎穴是一个重要的人体督脉穴位,是“诸阳之会”,具备益气、减轻气喘/咳嗽等效果[15-16]。由于患者病程时间较久,对于久病多虚现象,应选择膏肓穴、大杼穴,可起到宽胸理气、止咳化痰等干预作用[16-18]。三焦俞是膀胱经俞穴,能对上焦、中焦、下焦三者气机进行疏通;中脘穴是八会穴的腑会,具备运化痰湿、健脾等功效。通过将白芥子等药物研磨成粉状,联合新鲜姜汁进行调和,制作药饼,将药饼置于上述穴位中,根据三伏时间实施穴位贴敷,可促使药效顺利直达人体经络中。

综上所述,在COPD稳定期合并肺动脉高压治疗中采取益气化痰活血法结合天灸干预方案,缓解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减轻中医证候积分,改善肺动脉收缩压与肺功能,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可能性,可持续提高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但本研究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即样本观察纳入时间较短,纳入样本例数较少,未分析联合治疗对患者动脉血气指标、免疫球蛋白水平等方面的影响;对此在后续研究中需弥补上述不足,以期为临床提供有利依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