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导向”人才培养下全日制乡村医生定向生综合素质评价

作者: 陈瑞霞 聂鹏 吴国霞

基于“三导向”人才培养下全日制乡村医生定向生综合素质评价0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三导向”人才培养下全日制乡村医生定向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方法  依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和“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围绕基础性评价( 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 和发展性素质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  实施测评后,学生综合素质评分及三方评价得分均有明显提高,与实施测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生对综合素质测评的满意度由73.04%提高到93.45%,整体满意度、测评方式、内容合理性和实用性,较实施测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下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生学习及评优评先的指标之一,学生满意,可为最终的评优评先提供依据,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不断全面发展,为毕业后走向基层岗位,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百姓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三导向”培养模式;乡村医生定向生;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01--03

当下,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创新评价工具”“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2]。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可以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发挥全人教育的导向作用。为了解决北京乡村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匮乏的问题,北京市政府提出北京城乡一体化建设及2020年公共服务目标内容,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模式招收全日制乡村医生定向生,为农村乡镇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为了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不断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医院参照齐齐哈尔医学院的“三导向”人才模式,根据乡村医生定向生的特殊特点,探索全日制乡村医生定向综合素质评价模式,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级、2018级学生45名,其中2017级20名,2018级25名;年龄为21~29岁,平均年龄24.4±1.25岁。

1.2  测评方式

乡村医生定向生进入教学医院时,即告知在教学医院学习期间,需要评价的内容及方式,在学期末利用学生自评、学生评价小组(学生总数的30%,其中一半是班委成员,一半是普通学生)评价、老师评价小组(包括班主任、专业课任课教师)评价,三方评价形成最终测评分。在评价过程中,严把计分关,坚持严肃、透明、客观的原则,并将最终测评分给予公示。

1.3  评价指标

(1)测评结果:依据《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和“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围绕基础性评价(人文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发展性素质评价两个方面,设置8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24个考核点[4],总分100分。

(2)学生满意度:运用自制的综合素质测评满意度问卷,从学生对测评方式和内容的合理性以及测评结果的满意度和实用性等方面来进行调查,以评价学生对综合测评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干预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的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学生实施前后综合素质评分比较

实施测评后,学生综合素质评分及三方评价得分均有明显提高,与实施测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学生实施前后综合素质测评满意度  实施测评后,学生对综合素质测评的满意度较实施前升高,整体满意度、测评方式、内容合理性和实用性各指标均较实施测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是学院教育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评价,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管理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结合,发挥全人教育的导向作用。作为基础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综合评价既是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周期性诊断,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重要依据。探索学生综合评价的新理念与方法体系,对于推进我国基础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5]。

2011年齐齐哈尔医学院提出了以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3个教育模块分别实施3项教育内容,一是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块;二是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模块;三是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教育模块,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4]。刘吉成、张晓杰等提出通过三个教育模块分别实施三项教育内容,一是以“职业精神”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块;二是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模块;三是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教育模块,进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6]。

3.1  综合素质测评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综合素质是目标层面的概念,反映的是对教育的内容要求;其聚焦于学生综合评价中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内容,涵盖的是学生素质发展中的基础性成分。是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估和激励机制,明确量化评价对象的发展指标,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管理,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新世纪培养的合格医生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医学生[1]。田爱丽和严凌燕[8]提出 “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利用并调动心理、社会等资源以解决复杂任务的能力”,而且该能力蕴含着“个体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以及行为表现等”[9],此理论对医学生培养过程评价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全日制乡村医生定向班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京郊农村乡镇及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用型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人才。

旨在培养能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全能型医学专门人才,需要其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及社会交流合作能力全方位、多方面发展。因此,对于乡村医生定向生,更迫切需要通过综合素质测评,更是我们学院教育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将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管理和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结合,才能发挥全人教育的导向作用。

3.2  乡村医生定向生综合测评现状

目前,在我院进行学习的全日制乡村医生定向生是北京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和首都医科大学共同组织生源,联合招生的,为了解决目前北京乡村医生队伍老化、青黄不接、后继乏人这一问题。学生基本居住地均为本地,根据本地医疗实际需求,进行本土培养,服务自己的家乡。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协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角色,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走向岗位前,需要学校、政府、接收单位共同组织考核,也是对教学医院培训能力的检验。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期间各方面表现的测定和评价,可以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和指标。但在我院前期实际评价过程中存在班级测评小组工作不及时、不谨慎;班主任、辅导员和班级干部队伍敷衍了事,以致出现对测评指标内涵理解存在偏差和学生个人信息收集不及时、不准确、不全面的现象,致使影响到测评结果,也为评优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扰[10]。因此,我们力争寻求一个具有全日制乡村医生定向生特色的,以乡村医生未来就业及发展为目标的基于三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3.3  乡村医生定向生综合测评可提高满意度

由于乡村医生定向生没有今后的就业压力,“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下综合素质测评作为学习及评优评先的指标之一,为最终的评优评先提供依据。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不断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为毕业后走向基层岗位,更好地服务于基层百姓打下坚实基础。

本研究显示,通过综合测评,学生对综合素质测评的满意度较实施前升高,且对于测评方式、内容合理性及测评实用性的满意度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就说明村医生定向生的综合测评得到了学生的认可,避免了最终测评人为的因素,达到公平公正的目的。

3.4  三导向培养模式下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全日制乡村医生定向生的实践课程均由临床教学医院完成,我院根据区县特点及之前的教学经验,对学生的教学和培养方案不断讨论与修改,尤其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得到学校、教学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人文素质:包括政治态度、进步表现、遵纪守法、住宿卫生、团队协助、奉献精神、自律自觉性、课堂纪律、考勤情况、考试纪律及学生活动参与情况等;②专业素质:临床理论及技能成绩;③身心素质:临床实践课程成绩及表现;④发展性素质,包括: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艺活动等参与情况;按照相应的评分标准,运用自我评价与组织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3.4.1  学生自评  学生本人对整个学期各方面情况根据评分标准进行初评,并根据评价情况整理证明材料,给学生评价小组评价。

3.4.2  学生评价小组  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按照学生总人数的30%选出评价小组成员(包括50%班委和50%普通学生),再根据上交的学生自评结果、上交材料、平时表现,根据综合素质评分标准对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3.4.3  老师评价小组  老师评价小组成员包括班主任、专业课授课教师、临床实践课带教老师,各老师根据学生自评、学生评价小组评价,根据综合素质评分标准对全体学生进行评价。

3.4.4  最终测评分  在评价过程中,严把计分关,并坚持严肃、透明、客观的原则。班主任将所用评价得分进行综合汇总,并报给教务老师、科教科领导逐级审核,审核无误后将最终测评分公示3天,无异议后方可形成最终测评分数。

3.4.5  三方评价  学生经过两年的临床教学医院学习结束后,进入工作岗位,半年后,通过自制的新职工工作能力评价表,用人单位对学生工作能力进行评价。

我院目前已经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当作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以“职业精神、执业能力、社会适应”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尝试,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满意度,并得到了毕业后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

乡村医生定向生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测评的科学性还有很长的道路去完成,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逐步健全和完善,并进一步推进到接下来的乡村医生定向生规范化培训中,并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涵盖过程性、可量化的同步学业成绩评价。

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Z].2010-07-29.

[2]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 2020-10-13.

[3] 戴志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新探[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33(3):77-85.

[4] 孟令军,宋耀新,刘天宝,等.“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下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以齐齐哈尔医学院为样本[J].医学教育管理,2017,4(3):254-258.

[5] 柴唤友,陈丽,郑勤华,等.学生综合评价研究新趋向:从综合素质、核心素养到综合素养[J].中国电化教育, 2022(3):36-43.

[6] 刘吉成,张晓杰,云长海,等.以医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1-2.

[7] 王艳梅.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与实践[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103-104.

[8] 田爱丽,严凌燕.高校综合评价招生的理论、实践与展望——以上海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学校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6(3):69-78.

[9] 田爱丽.综合素质评价:智能化时代学习评价的变革与实施[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09-113.

[10] 张静.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信息收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20):96-97.

[2022-08-15收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