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法在急诊科护理本科实习生核心能力培训中的应用
作者: 梁添玉 邢艳虹 林苹青 陈建邦 邓美玲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元化教学法在急诊科护理本科实习生核心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8月- 2020年7月在医院急诊科实习的67名护理本科实习生设为对照组,根据组间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2020年8月- 2021年7月实习的65名护理本科实习生纳入观察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观察组实施基于核心能力构建的急诊科护理本科实习生多元化临床教学培训,两组实习时间均为4周。比较两组护理本科实习生核心能力得分、理论与技能成绩的差异,比较两组实习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结果 实习后,观察组的核心能力总分及其专业实践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临床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理论与技能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核心能力的急诊科护理本科实习生多元化教学培训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其核心能力及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 护理本科;实习生;核心能力;多元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09--04
护理本科实习生(下称护生)是医疗卫生系统的后备力量,只有熟练掌握急救护理基本技能及理论,才能蜕变为合格的护理人才。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第一道关口,作为临床实习的重要科室,是培养实习生更多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重要场所。护士核心能力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态度和个人特质,是影响患者安全和护理质量的关键因素[1]。护士核心能力的形成对护士的培养及临床护理质量与安全保障有着重要意义[2]。司联晶等[3]对340名实习护士的核心能力进行调查发现,其核心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这与目前护生培训内容尚未与核心能力要求相结合有着密切关系。目前,急诊科护理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多为理论讲解、模拟操作[4],学生参与程度受限、体验不足,无法满足实习护生的学习需求。多元化教学是指打破传统课堂教授的教学模式,将多种教学方法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5]。该教学模式已广泛应用于骨科、新生儿科等,并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6-8]。基于此,医院急诊科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结合科室实际,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2019年8月- 2020年7月在医院急诊科实习的67名护生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8月- 2021年7月实习的65名护生纳入观察组。纳入标准:全日制护理本科生;由校方联系来院的实习生;实习时间均为4周。排除标准:中途转入实习者。退出标准:因各种原因终止实习。对照组男11名(16.42%),女56名(83.58%);平均年龄21.7±0.7岁。观察组男9名(13.84%),女56名(86.16%);平均年龄21.4±0.5岁。两组护生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研究对象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由科室护士长、总带教老师根据实习大纲及专科要求制定四周带教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②护生入科第一天即分发急诊科带教周计划表,让其了解实习4周的学习任务。③实行一对一跟班带教,带教老师按照周计划表开展临床教学。教学方式:向护生详细讲解工作流程;针对临床病例向护生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急救措施、护理要点等;集中进行护理技能操作示范;在放手不放眼的情况下,指导护生床边实际操作;及时解答护生提出的专业问题等。④每周安排带教老师小讲课一次。⑤组织护生进行临床实习中期反馈和出科反馈。⑥出科前完成护生的理论与操作考核。
1.2.2 观察组 实施基于核心能力构建的急诊科护理本科实习生多元化临床教学培训,具体内容如下。
(1)师资队伍建设:①师资遴选入选标准。工作年限≥5年;学历本科及以上;取得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专科业务能力较强者;临床带教能力强。共遴选了10名带教老师,年龄34.25±7.98岁;主管护师5名,护师5名;教学年限9.92±3.37年;工作年限12.00±3.95年。②师资培训及考核。教学实施前对带教老师实行同质化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护生核心能力的相关概念、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临床带教相关规章制度等,并对带教老师的授课技巧、授课工具的使用等进行培训,提高带教老师的教学能力,确保教学同质化,并经考核优秀才能上岗。
(2)多元化教学培训的实施:培训方式涵盖自学、理论授课、操作示范、床旁教学、小组讨论、学习汇报、视频反馈、情景模拟等。培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学习根据教学大纲挑选合适的内容每周推送3篇供护生学习,总带教老师将学习情况纳入实习成绩总评中;线下授课主要采用集中授课、操作示范、床旁教学、视频反馈等方式进行;基于急诊科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快、随机性强的特点,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以急诊常见急救案例为素材,每周组织一次视频反馈教学及情景演练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方法如下。①录制急救视频。护生在急诊科实习,特别期望接触院前急救,基于此,选择急诊急救常见抢救案例,编制抢救剧本并录制成视频,内容涉及院前现场处置、途中转运及院内抢救三个模块。②视频反馈教学法。带教老师于入科时将4周需学习的急救视频案例名称告知护生,提前让学生制作相同案例PPT;组织护生以PPT的形式讲解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专科操作和急救护理措施等;带教老师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点评;播放已录制的急救视频供护生学习,护生在视频学习中寻找差距并获取知识。③情景模拟教学法。编制急诊科常见急救案例,护生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急诊科现实案例进行情景再现。表演结束,开展反思教学,护生先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与不足。带教教师再进一步指导。通过这种形式,让护生在掌握急救流程的同时,融入到角色中,身临其境体验患者及家属的感受,促使护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更好地提供人文关怀。
1.3 评价指标
(1)学生核心能力:培训前后,两组护生均采用急诊科护生核心能力量表进行测评。急诊科护生核心能力量表是通过检索相关文献[6-8],结合急诊专科特点,教研组邀请医院护理管理及临床护理专家5名参与修订而成。修订后的量表包括5个维度35个条目,专业实践能力(10个条目)、评判性思维能力(9个条目)、临床决策能力(6个条目)、临床沟通能力(5个条目)、自主学习能力(5个条目)。量表各条目选项采用Likert 5级标度法计分,分值1~5分表示为“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核心能力越好。
(2)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理论考核试卷由科室根据实习大纲要求统一命题,满分100分,及格80分。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心肺复苏、除颤、吸氧、吸痰、洗胃、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由科室带教老师负责抽考。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均在实习第四周进行。
(3)教学满意度:实习结束后,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问卷让护生对实习培训效果进行评价,问卷条目内容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语言表达、教学氛围、与临床结合、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6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标度法计分,分值1~5分表示“非常不满意”至“非常满意”,分值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生实习前后核心能力得分比较
培训前,两组护生核心能力总分及5个维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观察组核心能力总分为155.00±17.7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131.00±12.3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核心能力5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2.2 两组护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成绩比较
经考核,观察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护生教学满意度得分比较
实习结束后,观察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护士核心能力在护士能力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将影响护理安全和质量[9]。临床实践是护生完成护士角色转变的关键阶段,是培养护生核心能力的重要启蒙教育。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护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是护理教育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曹闻亚等[10]研究指出,我国临床护理教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在于注重培养护生临床实践能力、人文意识、实施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采取规范的评价和管理方法等。由于急诊科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原有的临床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护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对核心能力也不能做出客观评价。因此,为了提高护生的核心能力,进行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如对带教老师进行同质化培训,使带教老师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带教技巧,有效提高教学能力;在临床带教中打破常规,采用录制急救视频、视频反馈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汲取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取长补短,营造护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的浓厚学习氛围。这与田云等[11]实施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实习培养模式可有效提高护生的综合表现、评判性思维能力及临床沟通能力的观点一致。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护生普遍认为课程设置形式多样、新颖,能真正体现急诊急救专科特色,对护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非常有利于培养和提升急诊科护生的核心能力。在收集实习生反馈意见中,实习生表示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非常满意,但希望能邀请多学科医疗方面专家对急诊急救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授课,并希望能与医生合作进行情景演练,亲身体验医护团队合作实践。
培养核心能力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更主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近年来,国内对护理临床实践中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探索,如翻转课堂、反思日记法、微课、手机视频反馈法等,对于提升护理临床实践教学质量均取得一定的效果[12-15]。本研究以培养急诊科护生核心能力为出发点,转变以往以教为主的临床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为护生创造一个灵活多样、良好、广阔的学习环境,促进护生各方面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开展多元化教学后,护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观察组对临床教学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这与许莉萍等[16]得出的观点一致。观察组将传统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汲取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取长补短,综合运用情景模拟、视频反馈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临床教学过程中,从而激发急诊科护生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强化了对知识的兴趣与掌握程度,全面提高了护生的临床教学质量及教学满意度,实现了本科教育工作的延续性和针对性。
本研究中观察组实习护生均认为多元化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其参与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的积极性,具有增强学习动机和意愿、提高学习成效等优点,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7- 18]。然而,由于多元化教学尚未有统一标准及模式,包含情景模拟、基于问题的教学、基于团队的教学等,加上多元化教学对师资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教学模式的应用与推广[19-21]。建议未来可进行更多前瞻性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多元化教学的开展。此外,本研究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中实习护生提出,希望能邀请多学科医疗专家对急诊急救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授课,并希望能与医生合作进行情景演练,亲身体验医护团队合作实践。由此可见,在医疗环境日趋重视团队协作的情况下,团队合作成为护理教育实践研究的重点及热点,护生亲身体验团队合作实践并深入理解团队合作意义,对其日后胜任护理工作岗位具有重要意义[22]。护生在多学科教育团队中与其他专业老师互相讨论,获取知识,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增强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下一步教学模式可考虑让护生参加多学科教学团队,共同讨论教学方法,以综合提高护理临床实践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