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护理模式在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作者: 陈媛
【摘要】 目的 探讨介入护理模式在心血管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9年4月- 2021年10月选取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收治的行心血管介入治疗6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及组间匹配原则将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采取介入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在护理前的不良情绪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不良情绪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护理模式的实施可以显著改善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不良情绪,并降低并发症,护理效果值得肯定。
【关键词】 心血管;介入治疗;常规护理;介入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3--03
介入治疗是指根据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通过导管治疗疾病的手段。在临床医学上介入治疗、内科药物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是现代医学治疗的三大手段,其中,介入治疗在心脏以及血管疾病中应用最为广泛[1]。介入治疗具有较大的优势,与内科药物治疗相比,介入治疗的效果远超药物的治疗结果;与外科手术相比,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介入手术也可取代外科手术,并且将某些疾病进行根治[2]。虽然介入治疗优点较多,但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对于患者术后恢复有着较大影响。因此,在对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应用介入护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3]。本研究旨探讨介入护理模式在心血管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9年4月- 2021年10月选取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收治的行心血管介入治疗6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心血管疾病确诊患者;依从性较好患者;年龄在80周岁以下患者;积极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疾病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无家人陪护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与组间匹配原则结合的方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包含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范围为55 ~79岁,平均年龄为64.67±3.69岁;患者病程范围为2~10年,平均病程4.68±1.69年。观察组包含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范围为56 ~80岁,患者平均年龄为64.73±3.70岁;患者病程范围为1~11年,患者病程平均值为6.77±1.75年。将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研究经医院伦理机构审核通过。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介入治疗开始前,向患者讲解治疗过程的内容并指导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在治疗结束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各项治疗指标,并做好用药护理[4]。
1.2.2 观察组 患者在治疗期实时介入护理,护理内容如下:
(1)术前护理:成立介入护理小组,对小组内成员进行介入护理重要性的讲解,并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和临床经验,总结出介入护理要点,同时提高护理小组内成员的专业素养,培养护理人员更专业、更具有耐心、更具有亲和力的护理态度,进而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和依赖,从而拉近患者之间的距离,提高患者在护理时的依从性。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做好术前重要的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健康宣教主要以科普介入治疗内容为主,心理护理则以疏导患者不良情绪为主,通过解答患者的问题和讲述介入治疗成功的案例,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的产生,提高患者完成手术介入治疗的信心。
(2)术中护理:护理人员需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全程陪伴患者,帮助患者调整好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并协助患者摆好体位并固定,通过聊天和对话方式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负性心理情绪,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面部表情变化,通过按摩或抚触等方式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怀,降低患者负面情绪。若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积极协助医生完成急救工作,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保证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3)术后护理:介入治疗完成后在拔除鞘管时,要根据患者穿刺部位进行不同的护理内容,做好局部压迫止血,并观察穿刺点情况,密切关注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点或搏动性包块出现。同时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食谱,以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加大患者饮水量,促进排尿频率,帮助患者将残留在体内的造影剂及时排出,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
1.3 观察指标
(1)不良情绪:采用不良情绪量表对患者出现的焦虑情绪、恐惧情绪和抑郁情绪分别于护理前和护理后进行分数评估。不良情绪量表最高分为10分,最低分为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不良情绪越重。
(2)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出血、心绞痛、心律失常、脑血管痉挛。
(3)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均明显降低,但观察组患者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低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疗效好、治疗过程安全等优点。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只需将2毫米~3毫米的导管置入到患者血管中,不需要开刀,因此术后恢复较快,并且不会遗留瘢痕,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通过介入治疗,使先天性心脏病和心律失常均可治愈,对于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以及后天原因造成的血管狭窄有较好的治疗效果[6]。但由于患者缺乏对介入治疗方式的认知,使患者对治疗方式存在心理困惑,进而直接影响治疗结果,因此协助患者排解不良心理情绪非常重要。基于此,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在介入治疗时,进行了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护理,将介入护理更全面、更细致、更完善的呈现在患者的护理当中。在术前护理和术中护理过程中均以患者心理护理为主,术前开导和安慰患者,术中则通过语言交流和肢体抚触来缓解患者焦虑的情绪;介入治疗完成后,再通过对患者穿刺点的护理和饮食护理来调整患者身体机能,帮助患者快速恢复[7]。介入护理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护理措施,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增加护理人员的亲和力,使护理人员更能取得患者的信任,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性,进而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8-10]。南京鼓楼医院集团仪征医院通过对比介入护理与常规护理之间的差异,来分析介入护理的有效性。结果显示介入护理更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并且经过介入治疗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同时将护理的满意度提高,可以有效证明介入护理模式对于心脏介入治疗患者的意义。
综上所述,在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采取临床护理时,介入护理不仅能够降低患者不良情绪,同时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将并发症发生率降到最低,护理效果显著。
4 参考文献
[1] 胡婵芳.介入护理在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9):113-114.
[2]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护理分会心血管护技专业学组.心血管介入碘对比剂使用管理护理专家共识[J].中国循环杂志,2021,36(7):625-633.
[3] 焦晓丽.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21,50(2):230-231.
[4] 高婉侠,侯静,杨玉荣.综合护理干预在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系统医学,2020,5(22):142-144+151.
[5] 王玉如,何英,周丽华,等.心脏介入诊疗术中并发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行呼吸阶梯化管理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4):52-54.
[6] 季宁.术后延续性护理对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自护能力的影响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8):237-238.
[7] 陈丽娟,陈丛兰.舒适护理在老年人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2):132-133.
[8] 崔晓丽,梅静.CNP护理模式对心血管介入患者心理状态及自护能力的影响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20,38(2):23-25.
[9] 蔡霞,李云霞.优质护理服务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1):234-235.
[10] 李丽华,潘丽锋,赵敏敏.优质护理在心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S1):154-155.
[2021-12-1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