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 杨小菲

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患者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0

【摘要】  目的  观察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急诊患者溶栓绿色通道中的作用。方法  将2020年11月- 2021年11月间前来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治疗脑卒中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及组间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3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其基础上采取急救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在绿色通道中所用时间和用时达标率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专科医生全面评估所用时间、头部CT图像采集时间、CT扫描解读时间、患者溶栓治疗自急救到达开始计时所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急救护理路径应用在溶栓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可提高脑卒中急诊患者在溶栓绿色通道中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

【关键词】   脑卒中;绿色溶栓通道;常规护理;急救护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3--03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较急的脑血管疾病。病情严重,变化速度快,有着非常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引发脑卒中的病因很多,例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不良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熬夜,均可导致脑卒中的发生。患者常见症状以单侧肢体麻木、口角歪斜、视物模糊、言语不清为主[2]。溶栓治疗是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治疗方式,通过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或者动脉取栓的方式将阻塞的血管打通,来改善患者预后。脑卒中溶栓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患者入院后经过检查进行溶栓治疗的时间则应短于60分钟[3-4]。时间越短,患者治疗效果越好。为缩短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医院现将急救护理路径应用到急诊脑卒中患者的溶栓治疗中,实施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2020年11月- 2021年11月期间收治的急诊脑卒中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及组间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4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9.62±5.34岁;发病时间2~4.5小时,平均4.18±0.27小时。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46~87岁,平均年龄69.71±5.40岁;发病时间3~4小时,平均4.22±0.35小时。两组上述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经医院伦理机构批准。

纳入标准:发病时间少于6小时患者;入组前未进行过其他药物治疗患者;有家属陪同患者;年龄不超过90岁以上患者。排除标准:脑部受过外伤或接受过脑部手术患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无家属陪护患者;存在沟通障碍患者。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内容包括:第一时间通知医生接诊并进行相关检查,实施合理的急救措施,同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并保证患者呼吸的畅通[4]。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急救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如下:

(1)组成急救护理小组,并根据急诊科、神经科、介入科、影像科和检验科的临床急救经验与相关文献制定出急救护理路径表,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接诊患者时,严格按照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内容的实施。

(2)患者入院初期,立即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通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若患者在该项评分中超过8分时,安排患者转运;若患者评分低于8分时,说明患者病情严重,应展开现场急救,为患者进行吸氧治疗,并建立静脉通道,保证患者气道的畅通,进行颅内降压处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转运。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持续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并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并通知急诊室做好抢救准备,将患者的病情和抵达时间进行如实汇报。

(3)接收患者后,急诊科护理人员第一时间通知神经科医生进行会诊,同时通知影像科和介入科做好检查准备,急诊科护理人员则将床位和抢救用品准备好。接收患者后,护理人员应在5分钟之内完成常规检查并获取检查结果,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并护送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协助医生完成溶栓准备,同时将绿色通道开启,所有检查、治疗和手术程序均优先处理[5]。

1.3  观察指标

(1)进入急诊后各阶段所用时间:根据美国脑卒中协会的倡议指导,要求患者从入院到专科医生全面评估时间应≤10分钟;患者从入院到获取头部CT图像采集时间应≤25分钟;患者从入院到获取CT扫描解读时间应≤45分钟;患者溶栓治疗自急救到达开始计时≤60分钟。

(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前和干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分数越低,提示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低,患者预后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通过专业软件SPSS25.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用“±s”描述计量资料,两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院后各阶段所用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专科医生全面评估所用时间、头部CT图像采集时间、CT扫描解读时间、患者溶栓治疗自急救到达开始计时所用时间均较对照组患者所用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入院初期NIHSS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其发病年龄却在逐年降低。有数据指出,我国脑卒中的高发年龄在60岁以后,且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病[6]。因脑卒中的并发症较多,因此其致残率与病死率均较高。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所致,除了保证患者气道、呼吸循环系统的畅通,控制好患者的血压、血糖以外,溶栓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之一[7]。静脉溶栓在治疗时有着较为严格的时间窗,且该抢救时间窗非常短暂,国际上某些国家的抢救时间可在15分钟内完成。在我国,抢救时间可在60分钟内完成。在此时间窗内,溶栓药物越早使用,患者预后改善越明显,受益越大[8]。因此,医院急诊科现实施急诊护理路径来对急诊脑卒中患者开启溶栓绿色通道,完成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和做出诊断,为患者争取更宝贵的治疗时间。急救护理路径不是急诊科室可以单独完成的护理措施,其需要包括神经科、卒中急救团队、影像科、介入科和检查科等多学科联合,来完成护理路径表的制定,急诊科护理人员并按照路径表来完成相应的护理措施。接到患者后,应在5分钟之内完成相关的检查,并及早获取检查结果,第一时间通知卒中急救团队,完成相应的诊断,同时将绿色通道打开,保证以急诊脑卒中患者为主完成救治[9]。急诊护理路径不仅可以加速患者的抢救效率,还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进行改善。是卒中急诊护理中效果较好的护理模式。既往研究数据显示,患者在绿色通道停留时间越短,其NIHSS评分越低,证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少,预后越好[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以急救护理路径为主的观察组患者在专科医生全面评估所用时间、头部CT图像采集时间、CT扫描解读时间、患者溶栓治疗自急救到达开始计时所用时间比较中时间更短,并且大部分患者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干预后的NIHSS评分更低,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有明显差异,以上数据均验证了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中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为提高脑卒中急诊患者在溶栓绿色通道中的治疗效果改善,可将急救护理路径应用在溶栓患者的临床护理当中,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

4  参考文献

[1] 钟柳梅.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卒中病人中应用的临床价值分析[J].全科护理,2018,16(3):316-318.

[2] 甘苑城,聂仕旭,张露丹.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价值[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1,7(2):172-174.

[3] 赵楠.急诊护理路径干预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时间的作用分析[J].甘肃医药,2019,38(4):376-377.

[4] 侯雪婷,李蕊.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非创伤性脑卒中护理中对神经功能缺损、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13):149-150.

[5] 陈胜棣,王敏芳.优化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4):228-231,234.

[6] 李玉香,李振洋,胡周俊.急诊快捷护理路径对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6):78-81.

[7] 康成荫,刘学琴.急救护理路径在急诊脑卒中溶栓绿色通道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22(10):1125-1130.

[8] 张艳娥.急救绿色通道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急诊救治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1):92-94.

[9] 王春华.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21,9(7):1110-1112,1134.

[10] 何东虾,何鹤彬,陈小婷.急救护理路径对非创伤性脑卒中患者绿色通道停留时间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8,8(24):128-130.

[2021-12-17收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