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作者: 陈峭 周晓玲【摘要】 如何科学、客观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是开展中医体质辨识及其临床应用的前提,体质量表检测是目前公认的最行之有效的辨识手段。近年来,关于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先后研发出了不同地域、族群或年龄人群的中医体质测定量表。拟就近年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研究状况展开综述,分析其现状与不足,以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 中医体质辨识;量表设计;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2)09--04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scale Chen Qiao, Zhou Xiaoling. Liu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uzhou 545001, China
【Abstract】 How to classify TCM constitution scientifically and objectively is the premise of carrying out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test of constitution scale is the most effective identification method. In recent years, a lot of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research of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scal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 different regions, ethnic groups or age groups.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f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scale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and its status and shortcomings are analyzed for readers’reference.
【Key words】 TCM constitution identification; Scale design; Overview
中医体质学思想最早可溯源至《黄帝内经》,其应用则始于秦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丰富发展于明清时期的《温病条辨》《温疫论》《张氏医通》等,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则首次提出了“体质”一词,但均未能形成完整的体质理论体系[1]。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体质学历经5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基础理论、体质分型、体质调控方法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关于中医体质学的研究仍然是任重而道远[2]。其中,如何科学、客观进行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是当前开展体质辨识和应用的前提。早期的中医体质学研究大多是先验性的,或以《内经》《伤寒论》等经典中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开展体质辨识[3],或以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虚实等开展体质辨识[4],但由于缺乏客观性,导致其临床应用难以普及开展。近年来,随着体质量表的应用,中医体质辨识的客观化研究取得了不少的进展。拟就近十年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展开综述,以飨读者。
1 利用量表设计开展体质辨识标准化研究的历史渊源
量表设计是对软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被测者主观感受进行测量与评价,较好地弥补了原有的重视医生评价和单纯追求理化指标的方法的不足,是解决临床医学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诸如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就是量表设计的杰作[5]。在利用量表设计开展体质辨识的标准化研究方面,最早可追溯于王琦团队在“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973计划)”研究当中,该研究在中医九种体质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量表设计的原理,结合文献研究和焦点小组讨论的方法编制出了《中医体质量表》,初步形成了以自填为主的量表结构化的体质辨识量表。此后,该团队又通过对全国范围内大样本的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对量表进行了信度、效度反复评价与修订,最终于2009年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并颁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成为了我国第一部用于指导和规范体质辨识的文件[6]。自此,由王琦教授主导的量表设计体质辨识方式成为了当代中医体质学的主流并逐渐形成了相对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因不同地域、种族、年龄等特征人群的体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且由于原量表涵盖9个亚量表60个条目,临床应用较为繁琐,由此学者们开发了一系列新的体质量表设计方案,至此量表应用在中医体质辨识中的应用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2 不同地域或种族人群体质量表的开发
不同地域或种族人群的体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性[7],需要根据地域或种族人群的特征进一步优化量表的设计开发。近年来,在国内西藏、华南、东北等地区均开展有具备地方特色的体质量表的研发;在国外,美国、加拿大等高加索人群、朝鲜族人群等不同人群的体质量表设计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罗辉等[8]针对西藏地区制定了《藏医体质量表》,该量表基于德尔菲法筛选、优化藏医体质判定的条目,共得到涵盖体型、生理功能、心理性格、病理倾向、适应能力等五个维度的52条目,临床运用效果良好。刘卓勋[9]等针对岭南地区的人群体质特征修订了《岭南儿童中医体质量表》及《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并展开多维度评价该量表的信度,结果显示该量表校正后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34、分半信度为0.713~0.820、Kappa系数在0.697~0.899,14个因子与预想的结果较一致,显示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王晓欧等[10]人针对吉林朝鲜族人群的体质特征在朝医四象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将人体分为太阴人、少阴人、太阳人、少阳人4种体质,并参考王琦教授团队的《中医体质量表》进一步优化并完善了《朝医四象体质量表规范》,因其在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已被进一步纳入为吉林省地方标准[11]。井慧如[11]等人针对高加索人群研发了《英文版中医体质量表》并进行了性能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量表在信度及效度的量表完成率、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效标效度、结构效度均有较好表现,可作为英美等高加索地区外籍人士体质调查的重要工具。李炳旼等[13]以《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版)》,并运用该量表通过横断面调查开展了韩国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及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该量表的总体量表和各亚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结构效度等均较好,可作为行之有效的体质评测工具在韩国推广使用。
3 不同年龄人群体质量表的开发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其体质特征亦具有显著的差异性[14]。目前适用于18~65岁中国公民的主流体质量表为《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其信度、效度经长期临床实践反应较好,目前已被纳入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当中[15]。除此之外,成人版的体质量表较为有影响力的还包括赵进喜[16]教授团队制定的《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但其博士研究生黄晓强[17]对《三阴三阳体质初量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的检验,发现该量表的结构方程模型收敛效度一般,部分潜变量间的区别效度达到了显著水平,提示该量表仍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近年来,儿童的体质量表设计研发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的趋势[18]。杨寅[19]率先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7~14岁儿童体质特点,编制了《7-14岁儿童中医体质量表》,该量表的效能评价结果显示其内部一致性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65,各亚表的内部一致性克朗巴赫α系数为0.600~0.774,可以作为测量该年龄人群体质的有效工具[20]。李竹青[21]则进一步制定了《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0-3岁婴幼儿版)》,该量表的总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81、再测信度系数为0.898、分半信度系数为0.831;分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范围在0.522~0.742、再测信度系数范围在0.880~0.967,分半信度系数范围在0.427~0.766;结构效度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897,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6947.277,P<0.01,按特征根值>1提取了10个公因子,方差累计贡献率共计为53.736%,显示了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构效度。刘卓勋等[9]制定的《岭南儿童中医体质量表》、《广东地区儿童中医体质辨识量表》(见前文)亦显示出了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此外,不少学者从其他维度开展了儿童量表的制定。如白一帆等[22]基于德尔菲法重新构建学龄前儿童中医体质类型,最终确定中医体质类型共9种,其中湿热质更换为阳热质,重新定义了154个指标,包括常见表现、心理特征、病证倾向等各方面表现,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刘宏利[23]在儿童中医心肝体质理论的指导下基于德尔菲法开展了儿童中医心肝体质辨识量表的研究,编制出了心火偏盛质辨识量表、肝火偏盛质辨识量表、心虚胆怯质辨识量表,为进一步研究儿童中医心肝体质提供了辨识依据,但其可靠性和代表性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刘书玮[24]基于肺脾肾三脏对儿童体质展开量表评测工作,其应用德尔菲法及专家问卷调查法筛选各判定条目,最终纳入条目项数为:肺虚质8项、脾气虚质8项、脾阴虚质8项、肾阳虚质11项、肾阴虚质6项,并在临床应用中展示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张显[25]采用德尔菲法初步制定了《儿童六经体质初量表》,最终形成的条目池共有67个条目,包括太阳甲型体质6个,乙型体质8个,少阳体质7个,阳明体质10个,太阴体质12个,少阴寒化型7个,少阴热化型体质8个,厥阴体质9个。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儿童体质学说的理论内涵,为儿童中医体质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及最终体质量表的构建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较于儿童的体质量表研发,老年人的体质量表研发方面进展较慢,近年来分别制定有《老年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和《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版)》。前者为柳璇[26]教授在汇总国内100余家医疗机构普通民众的问卷调查结果后,结合文献研究开发了《老年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该量表的总体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01,各亚量表的克朗巴哈α系数均>0.6;分半信度为0.552~0.848;提取的9个公因子进行因子分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7.95%,显示出了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目前该量表已被纳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规范服务体系[27]。后者为田智慧[28]教授在《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版)》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跨文化外文量表编制的标准化程序,开发《王琦九种中医体质量表(韩文老年版)》,该量表在韩国老年人群中可行性较好,总量表再测信度为0.864,半信度为0.937,克朗巴哈α系数为0.896;亚量表再测信度系数0.760~0.896,分半信度在0.702~0.863之间,克朗巴哈α系数在0.666~0.866之间,结构效度分析结果KMO=0.885,提取9个公因子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方差累计贡献率为63.05%,提示该量表在信度分析的再测信度、分半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效度分析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区分效度几个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表现。
4 量表设计的简化开发
由于目前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涵盖有9个亚量表60个条目,临床应用较为繁琐,部分学者对该量表开展了简化研究,但因原《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权威性,此类研究并不多,临床应用亦相对有限。朱燕波等[29]使用传统测验理论方法、现代项目反应理论的等级反应模型项目参数估计法及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对《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了优化,先后开发出了《中医体质量表-41条目简短版》[30]、《中医体质量表30条目简短版》[31]等,研究结果显示60条目、41条目和30条目中医体质量表中各亚量表的克朗巴哈α系数分别为0.70~0.80、0.61~0.80、0.49~0.73。3个条目版本中医体质量表在健康人群中的信度、效度较好,研究人员可根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等选择应用。刘四军等[32]利用收集得到的4000份调查问卷进行相关性检验分析,将原《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标准中无相关性的条目进行剔除,使原来的60个评测条目简化成29个;再收集1000份有效问卷进行前瞻性检验,并比较分析原标准量表与简化版量表。结果显示新评测标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计算两个评测表各自的诊断结果与频次,卡方检验结果为χ2=-0.002,P>0.05,提示简化版中医体质表与原标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其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