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现存问题与应对对策

作者: 于佳佳 张发玲 郗富奎 李坤芮

摘 要:本文分析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的现存问题,并提出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现存问题的应对对策,以促进食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食品安全;农药残留;食品检测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esticide Residue Detection in Food

YU Jiajia, ZHANG Faling, XI Fukui, LI Kunrui

(Eurofins Technology Service (Qingdao) Co., Ltd., Qingdao 266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tec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tec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so as to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detection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Keywords: food safety; pesticide residues; food detection

食品安全一直都是关乎民生福祉与国家稳定的重要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加强食品农药残留检测等食品安全管控链条中关键环节的保障水平[1]。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作物产量,但农药残留超标现象时有发生,对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当前,食品消费市场持续繁荣且日益多元化,消费者对食品品质与安全的期望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现存的各类问题,并探寻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已成为保障食品安全、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迫切需求。

1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的现存问题

1.1 检测技术问题

在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领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①传统的色谱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长期以来被视为检测“金标准”,但它们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这些方法的样品前处理步骤极为烦琐,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例如,在使用传统方法检测果蔬中的有机磷农药残留时,从样品采集到最终结果报告,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难以满足现代食品安全检测的快速需求。②新兴检测技术,如免疫分析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虽然具有快速、便捷、现场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免疫分析技术容易受到食品基质的干扰,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的出现[2];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较差,其检测性能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波动较大,难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③不同检测技术之间的联用与集成应用还不够成熟。例如,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虽然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但仪器设备昂贵,操作复杂,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且在基层检测机构的普及程度较低。这使得在面对复杂多样的食品样品和农药残留种类时,难以选择一种既高效又经济的检测方法组合,导致检测效率低下。

1.2 检测人员问题

检测人员作为食品农药残留检测工作的执行者,其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检测结果的可靠性。目前,在检测人员队伍中存在着专业素养参差不齐的现象[4]。①部分检测人员在农药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掌握上存在明显不足。检测人员对农药的分类、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其在食品中的代谢途径和残留特性缺乏深入的理解。这使得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农药残留检测任务时,检测人员难以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无法制订科学合理的检测方案。例如,在检测一些新型农药或复配农药残留时,由于检测人员对其化学结构和性质的不熟悉,可能误选检测方法,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②部分检测人员的实践经验匮乏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部分检测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对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不熟练,对实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在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检测时,当出现色谱峰形异常、基线漂移等问题时,部分检测人员无法迅速准确地判断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这不仅会延误检测时间,还可能导致整个检测实验的失败。

1.3 检测设备问题

检测设备在食品农药残留检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①老旧设备在检测机构中仍占有相当比例,这些设备功能单一、自动化程度低,无法满足现代高效检测的要求。例如,早期的分光光度计只能检测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对于多波长、多组分的农药残留检测存在滞后性[5]。②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滞后。部分检测机构没有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制度,对设备的日常清洁、校准、保养等工作缺乏规范的操作流程和记录,导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且故障排除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检测工作的正常进行。例如,液相色谱仪的输液泵如果不定期进行维护和校准,可能会出现流量不准确的问题,进而影响整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③检测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缓慢。由于检测设备的购置成本较高,许多检测机构,尤其是基层检测机构,资金有限,难以承担新型设备的采购费用。此外,部分检测机构对设备更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使得一些先进的、具有更高检测性能的设备,如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高分辨质谱仪等,在检测机构中的普及率较低。

1.4 检测监管问题

除了技术、人员和设备问题,食品农药残留检测在监管层面存在缺陷。①部分监管人员未能严格按照既定的农药残留检测监管流程开展工作,对于检测机构的资质审核、检测过程监督以及检测报告审查等环节把关不严,使得一些不符合规范的检测操作得以蒙混过关[6]。②监管资源分配不均衡制约了监管效能的发挥。城市地区的检测监管相对完善,而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监管力量则较为薄弱。这些地区的食品检测频次低,且检测覆盖范围有限,大量的农产品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流入市场,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隐患。③对违规生产、销售农药残留超标食品的企业或个人处罚力度较轻,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力,使得一些不法分子严重扰乱了食品市场的正常秩序,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2 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现存问题的应对对策

2.1 加大资金投入,创新研发新型技术

检测部门应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并联合科研院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投入研发资金。①利用充足的资金引进先进的科研设备与技术人才,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针对传统色谱分析技术前处理烦琐的问题,研发高效、自动化的样品前处理装置,简化操作流程,缩短检测时间[7]。例如,开发智能化的固相微萃取装置,可快速、精准地富集样品中的农药残留。②对于新兴检测技术存在的局限性,投入资金深入研究免疫分析技术中抗干扰物质的筛选与应用,提高其抗基质干扰能力。此外,要大力推动不同检测技术的联用集成研究,降低联用技术的成本与操作难度。③鼓励研发小型化、便携式且价格亲民的色谱-质谱联用设备,提高其在基层检测机构的普及度,以便能根据食品样品的多样性灵活选择高效经济的检测方法组合,提升整体检测效率与准确性[8]。

2.2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检测人员能力

检测部门需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内部培训课程与外部专家讲座。在基础知识培训方面,邀请农药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的资深教授讲解农药的分类、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在食品中的代谢残留等知识体系,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方便检测人员随时巩固复习[9]。针对实践操作技能,开展仪器设备操作实训班,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现场演示并指导检测人员操作各类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详细讲解常见故障的判断与处理方法。除此之外,还要建立实践操作考核机制,要求检测人员在模拟实验场景中快速准确地处理仪器故障。最后,检测部门应鼓励检测人员参与行业内的技术交流研讨会与技能竞赛,与同行分享经验,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与技术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

2.3 加强设备维护,及时更新老旧设备

检测部门应制定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维护保养的标准流程与责任人。①检测部门应当为每台设备编制详细的维护手册,规定日常清洁、校准、保养的周期与具体操作步骤,并做好维护记录。例如,针对分光光度计,定期清洁光学部件、校准波长准确性,确保其能满足多波长检测需求。②检测部门要设立设备维护专项资金,用于购置专业的维护工具与备用配件,培养内部维护技术人员或与专业维修机构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障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进行维修,缩短故障停机时间[10]。此外,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并合理规划预算,逐步淘汰功能单一、自动化程度低的老旧设备,优先采购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等先进的检测设备。

2.4 完善监管体系,加强检测监管力度

检测部门要对监管流程进行精细化梳理,明确各环节监管标准与要求,加强对监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其对检测机构资质审核的严谨性,严格审查检测人员资质、设备条件、实验室环境等是否符合标准。在检测过程监督方面,建立实时监控系统,对检测操作进行全程录像,便于随时抽查监督,确保检测过程规范。加强检测报告审查,采用双人交叉审核制度,重点核查数据准确性、检测方法适用性等[11]。优化监管资源分配,加大对农村及偏远地区的监管投入,建立流动检测站,定期开展检测工作,提高检测频次与覆盖范围。同时,加强与其他地区监管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执法,形成监管合力。对于违规生产、销售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企业或个人,应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处罚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严重违法者限制其从业资格,进而维护食品市场秩序与消费者权益。

3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尽管当前存在技术、人员、设备和监管等多方面的问题,但通过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人员素质、更新检测设备以及完善监管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农药残留检测效果,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政策的逐步完善,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有望更加精准、高效,同时监管体系也将更加严密。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EB/OL].(2019-05-20)[2024-12-13].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5/20/content_5393212.htm?tdsourcetag=s_pcqq_aiomsg.

[2]陈露婷,章慧芳,俞慧芳,等.免疫分析技术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研究进展[J].当代化工研究,2024(18):67-70.

[3]李剑锋,杜学慧,彭姝,等.生物传感器在农药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中国计量,2024(8):99-104.

[4]胡盛辉.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3(12):76-78.

[5]何丽媛,倪树标,武悦俊,等.基于分光光度法快速检测果蔬中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J].现代食品,2021(24):175-180.

[6]吴艳玲.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应用[J].农村科学实验,2024(9):73-75.

[7]高鑫.食用农产品检验检测质量控制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品工业,2021(14):54-55.

[8]宋雨昕.食品安全检测中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农药残留分析研究[J].现代食品,2024(14):200-202.

[9]张琪,赵燕.绿色食品农药残留检测技术要点分析[J].中外食品工业,2024(12):88-90.

[10]王嫘,刘佳宝,武一楠,等.食品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优化与准确性提升研究[J].现代食品,2024(10):199-201.

[11]许晓辉,王小乔,李坚,等.动物源性食品中农药残留监控现状与建议[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4(7):94-99.

作者简介:于佳佳(1987—),女,山东威海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检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