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标准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作者: 王乐

摘 要:在食品安全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标准更新滞后、标准执行存在地区差异、检验技术难以匹配标准及标准理解应用存在偏差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加速标准更新、统一标准执行、提升检验技术以及强化培训等改进建议,为促进食品安全标准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食品安全标准;标准更新;检验技术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food safety standard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delayed updating of standard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s, difficult matching of inspection technology and deviations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standards. In response to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such as accelerating standard update, unifying standard implementation, upgrading inspection technology and strengthening training,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food safety standards.

食品安全标准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技术支撑,是开展食品检验工作的基本依据。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公众对食品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检验实践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在标准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影响了食品安全监管成效。深入研究食品安全标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对于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提升食品检验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标准是确保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及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符合安全、卫生和营养要求的规范。其不仅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准则,而且是监管部门开展食品检验工作、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依据。食品安全标准规定了食品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限量,以及食品生产过程的卫生要求,为食品检验提供了明确的判定依据。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开展检验工作,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生产经营中的安全隐患,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食品安全标准规定了检验项目、方法以及判定原则,为检验机构提供了明确的操作指南。同时,标准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着检验技术的进步,提升了检验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此外,严格遵守食品安全标准,有助于保证不同检验机构检验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为食品安全监管执法提供科学依据。这对于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食品安全标准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因此,在食品检验工作中,必须严格依据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不断提升检验能力和水平,切实发挥检验工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2 食品安全标准实施存在的问题

2.1 标准更新滞后

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新型食品添加剂、加工工艺以及包装材料不断涌现,这些创新性的技术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风险点。例如,一些新型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限值尚未制定,某些新型加工工艺可能产生的潜在危害物质缺乏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以及食品包装材料中新型物质的迁移量检测标准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然而,现有的食品安全标准更新周期普遍较长,难以及时跟进产业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数据的积累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往往会对原有标准的科学性提出新的挑战,但受限于标准修订的复杂程序和各方利益的协调,标准的更新进度相对缓慢。尤其是在新型食品原料和加工工艺不断创新的背景下,标准制定的滞后性更为明显。标准更新迟缓导致检验人员在面对新型食品及其潜在危害时缺乏明确的判定依据,严重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1]。

2.2 标准执行存在地区差异

在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各地区的检验设备配置、技术人员素质以及实验室管理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直接影响了食品安全标准执行的规范性和统一性。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检验设备配备不足或检验能力有限,只能开展基础项目检验而无法完成全部指标的检测,有的地区由于特定情况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快速检测方法代替标准方法,不得不降低检验要求或简化检验流程。这就造成了同一标准在不同地区的执行尺度不一致。另外,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导致某些地区在执行国家标准时存在选择性执行的现象,使得食品安全标准难以发挥其统一市场、规范生产和销售行为的作用。

2.3 检验技术难以匹配标准

部分食品安全标准中规定的检验指标过于严格,超出了目前普遍应用的检测技术能力范围,这种情况在农药残留检测等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某些项目要求的检出限已达到纳克级,但常规检测设备的灵敏度难以达到此要求。在一些复杂基质的食品检验过程中,多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干扰会降低检测的准确性,而目前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还不能完全消除这些干扰。基质干扰、检出限等技术瓶颈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检验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难以满足标准要求。同时,食品中的某些新型污染物检测方法复杂,需要使用联用技术才能达到标准要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而这类高端设备价格昂贵、维护成本高昂,加之对检验方法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使得许多中小型检验机构难以配备这些检测设备,无法开展相关项目的检验工作,从而影响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全面实施。

2.4 标准理解应用存在偏差

由于食品安全标准文本表述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一些检验人员对标准内容会产生不同的解读,特别是在标准适用范围和检验方法操作细节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直接影响了检验方法的选择和结果的判定。特别是对于一些定性描述的指标要求,如显著性差异、明显异常等缺乏量化标准的术语,不同检验人员可能会根据个人经验进行主观判断,从而导致同一批次的样品在不同检验机构得出不同的结果。另外,食品安全标准中的某些技术参数缺乏详细的解释说明,如样品制备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提取时间等关键参数的把握存在差异,对检验结果的数据修约规则理解也不统一,检验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准确把握。这种模糊性给食品安全标准的严格执行带来了阻碍[2]。

3 改进对策

3.1 加速标准更新

①构建标准实施信息收集与反馈平台,及时掌握检验机构在标准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点和操作障碍。建立标准修订的优先级评估体系,对涉及重大安全隐患或技术指标明显滞后的标准进行优先修订,提高标准更新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针对新型食品原料、新型加工工艺以及新型污染物等领域,建立标准快速响应机制,开通标准修订的快速通道。另外,建立食品安全标准实施效果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周期等。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标准的执行率、问题的反馈率、改进措施的落实情况等。根据评估体系定期对食品安全标准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建立标准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标准修订中的技术指导作用,提高标准修订的科学性和权威性[3]。②增强标准更新的科技支撑能力,是确保食品安全标准与时俱进、科学有效的关键。整合科研院所、检验机构和行业企业的技术资源,组建专业化的标准研究团队,并深入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检验方法验证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③注重国际标准的跟踪研究,及时了解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最新发展动态,促进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协调统一。可以成立专门的跟踪研究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最新发展动态。小组应定期向相关部门和机构报告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和标准修订提供参考。根据跟踪研究的结果,及时对我国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修订和更新,确保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同时,在修订过程中,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3.2 统一标准执行

为推进食品安全标准统一执行工作,应着力构建区域协同监管平台,在省级市场监管部门的统筹下,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通过定期召开标准执行协调会议,研究解决标准实施中的疑难问题。同时,搭建标准执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检验数据互通互认,避免重复检验和标准理解偏差。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检验能力不足的问题,可以建立检验资源结对帮扶机制,促进优质检验资源向其延伸,推动区域间检验能力均衡发展。另外,建立科学的标准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将标准执行情况纳入地方政府食品安全责任考核范围,并建立标准执行情况定期督查制度,组织开展跨区域检验比对活动,及时发现并纠正标准执行偏差。

为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对标准执行的不利影响,应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监督与问责,并提升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开与透明程度,让消费者、企业和公众能够及时了解食品安全标准及其执行情况[4]。

3.3 提升检验技术

①加强技术研发投入,集中优势科研力量重点攻关复杂基质食品的检测方法,可以逐步突破现有技术瓶颈。与此同时,完善检测设备支持体系至关重要。政府应建立多元投入的扶持机制,对中小型检验机构提供设备购置补贴和租赁服务,并鼓励研发国产高端检测设备,从而降低设备采购成本。②优化标准制定流程十分关键。在制定食品安全检验标准时,必须充分考虑现有技术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短期内难以实现的极限指标,可以采用阶段性过渡方案,逐步提高标准要求。③推进标准国际对标,借鉴国际先进食品检验标准和技术经验,鼓励检验机构参与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活动,提升我国食品检验技术水平。采取上述举措,可以逐步缩小食品检验技术与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不断提高食品安全检验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最终为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3.4 强化培训

强化标准培训不仅能够统一检验人员的认识,而且能够促进标准在检验实践中的准确运用,从而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提升标准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应当建立系统化的培训机制。①制订科学的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需求,设置差异化的培训内容。对于新发布或修订的食品安全标准,要及时组织专题培训,邀请标准起草专家进行权威解读,深入剖析标准的核心要求和技术要点。针对检验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要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检验人员准确理解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判定原则。②创新培训方式方法,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构建标准培训网络学习平台,方便检验人员随时学习和交流。还可以组织开展标准应用研讨会,搭建经验交流平台,促进检验机构之间的互学互鉴。③建立培训考核评价机制,确保培训效果。同时,建立培训档案,记录检验人员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提升过程[5]。

4 结语

对于当前食品安全标准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标准制修订、执行实施、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解决。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可以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标准在检验实践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这有助于提高食品检验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公众健康提供有力支撑。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和社会监督,共同推动食品安全标准更好地服务于食品检验工作。

参考文献

[1]管少燕.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质量的有效策略研究[J].产品可靠性报告,2024(8):95-97.

[2]丁贝贝,李传宝.食品安全标准在检验检测机构的应用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4(10):176-179.

[3]张士侠,魏瑶,王霖.酱油、食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存在问题和监管对策[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2,48(7):319-324.

[4]刘永超,唐欣,李潇岑,等.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共享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实验室检测,2024,2(2):70-73.

[5]林基浩.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安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食品,2024(14):42-44.

作者简介:王乐(1990—),女,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检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