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中农药残留现状及控制措施
作者: 袁伏才 贺彩明 周艳霞 印显爱 潘峰摘 要:茶叶作为一种直接泡饮的食品,其安全性与公众健康密切相关。茶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是评价其质量安全的关键指标,要想控制农药残留风险,就需要从茶叶生产的源头上对农药的使用进行监管。本文介绍了茶叶中农药残留现状,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对农药残留控制技术进行了归纳分析,以期为茶叶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农药残留;风险控制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Tea
YUAN Fucai1, HE Caiming1, ZHOU Yanxia1, YIN Xian’ai2, PAN Feng3
(1.Integrated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in Shuangjiangkou Town of Ningxiang City, Ningxiang 410600, China;
2.Sangzhi County 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 Sangzhi 427100, China;
3.Yongshun County 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 Yongshun 416700, China)
Abstract: As a kind of direct drinking food, the safety of t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public health. The limit standard of pesticide residues in tea is the key index to evaluate its quality and safety. To control the risk of pesticide residues, it is necessary to supervise the use of pesticides from the source of tea produc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esticide residue risk and current situation in tea, and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pesticide residue control technology from th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control, physical control and chemical control,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afe production of tea.
Keywords: tea leaf; pesticide residues; risk control
在我国,茶叶的种植、加工与消费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1-2]。茶叶营养价值较高并且含有丰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成分,对人体健康有诸多益处[3-4]。我国生产的茶叶品种众多,并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均受到人们的喜爱[5-6]。同时,我国也是全球茶叶生产和贸易的主要国家,既出口又进口茶叶[7]。目前,关于茶叶农药残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成品茶的检测中,关于生产原料初制茶检测和分析的报道较少。由于初制茶的农药残留情况更能反映农药使用和残留情况,所以需要从茶叶生产源头出发,加强对初制茶农药残留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农药残留控制措施[8-10]。本文深入分析茶叶中农药残留现状,并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农药残留控制措施,以期为确保茶叶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 农药残留风险
在茶叶生产中使用化学农药可以有效快速地防治病虫草害的发生。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残留风险问题,主要包括农药残留量超标风险和膳食摄入风险等方面。
1.1 农药残留量超标风险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aximum Residue Limits,MRLs)是农产品、食品、饲料中的最高法定允许残留浓度。MRLs标准通常被视为技术商业措施,用于保护本国农业产业的安全。食品监管部门将待检茶叶送往实验室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并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对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判断茶叶中农药残留是否超标。但是,目前有关标准在农药品种以及最大残留限量方面仍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11-13]。
1.2 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
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合居民膳食摄入量、毒理学和残留化学评估数据信息,根据农药膳食摄入量估算值是否低于允许摄入量来评估居民的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包括长期和短期风险评估。以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为例,将规范残留试验中值、加工因子校正中值、一般人群消费量代入特定公式后可计算得出农药估算每日摄入量,再将农药估算每日摄入量和每日允许摄入量进行比对。若估算摄入量低于允许摄入量则认为处于受控风险,可以采用长期膳食风险评估模型对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进行评价[14-17]。
2 茶叶中农药残留状况
近年来,国内外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尤其对茶叶中各种农药残留的限量非常严格[18]。据中国农药信息网记载,我国茶叶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的农药总数为921个,其中单剂产品785个、混剂产品136个,且偏向使用高效、低毒性的新型农药[19]。
刘琳等[20]采集贵州市售茶叶并进行检测,农药检出率为53.9%,其中联苯菊酯、氯氟氰菊酯和虫螨腈的检出率分别为42.6%、20%和19.7%,提出应重视茶叶中农药残留问题。朱盼等[21]在广东省各地区茶叶中检出10种农药,其中联苯菊酯的检出率高达73.64%,同时发现茶叶中农药残留水平存在地区性差异,且存在多组分混合污染的现象,建议从源头规范农药的使用、加强对高风险农药品种的监控和对多农药混合污染的监测。陈圣宝等[22]收集了45份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市售茶叶样品,共检出5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农药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75.56%和2.22%;白茶、花茶等品种相较于红茶、黑茶等品种检出率更高,超市售卖的茶叶相较于专营店的茶叶检出率更高。田丽等[23]以陕西省延安市、汉中市、西安市等10个地市为监测点,采集了343份茶叶样品,共检出15种农药,总检出率为39.65%,超标率为0.87%,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吡虫啉(45.00%),建议在后续工作中进行多农药残留联合暴露风险评估。付鹏钰等[24]从河南省郑州市、南阳市、信阳市的茶叶专营店、超市和农贸市场中采集了100份绿茶及红茶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茶叶中主要农药残留物为联苯菊酯、氯氟氰菊酯和毒死蜱,且检测到禁用农药三氯杀螨醇(检出率为5.00%),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多措并举加大对茶叶农药残留的控制力度。此外,还有诸多关于茶叶中农药残留监测报道均表明,茶叶中农药残留状况整体良好,但仍需持续降低残留风险,同时加强监管,以确保质量安全[25-27]。
3 茶叶农药残留控制技术
从生产源头控制农药的使用有利于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也可以保障居民的茶叶饮用安全,维护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有效开展茶叶农药残留风险控制相关工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28-32]。
(1)农业防治。结合茶园实际情况选育和推广抗病虫的优良品种;采用科学的浇水和施肥方法,满足茶树对水肥的需求;在当年的12月至次年1月,及时清理病虫枝,处理时应封闭茶园防止病虫害扩散,采取焚烧或喷施石硫合剂的方法进行处理;适时采摘茶叶并且修剪茶园台刈,及时中耕除草,因地制宜推广行间覆草方法。
(2)物理防治。使用性诱(性引诱剂、聚集素)、色诱(蓝板、黄板)、杀虫灯(风吸式、频振式)等技术诱杀害虫以及控制害虫基数,减少化学防治带来的潜在危害。
(3)生物防治。采用捕食螨控制红蜘蛛、黄蜘蛛,利用赤眼蜂控制茶毒蛾,使用核型多角体病毒、白僵菌等菌剂控制茶园害虫,以及采用苦参碱等植物源成分来控制蚜虫、蓟马。
(4)化学防治。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采用正确施药方法精准使用化学农药,常见农药品种包括虫螨腈、联苯菊酯、唑虫酰胺等,注意不得使用禁用的农药品种。
(5)植物检疫。在引进良种苗木之前,需要结合本地和外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对苗木进行严格检疫,防止将外地病虫引入当地茶园。
(6)其他方式。在生态茶园建设的基础上建立农药残留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推广应用协同增效的茶园有害生物综合防控技术。此外,建立以绿色防控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支撑的先进技术体系,持续提升茶园有害生物防治水平,不断优化茶园管理,确保茶叶生产质量安全。
4 结语
近年来,茶叶中农药残留问题偶有发生,受到社会的持续关注。为促进茶叶产业绿色健康发展,茶叶中有关最大残留限量的标准和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方法仍需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此外,应确保农药残留综合控制技术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的有力实施,共同助力茶叶的安全生产,保障公众健康。
参考文献
[1]郑国富,于敏.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的时空特征、主要问题与优化路径[J].茶叶,2023,49(4):228-235.
[2]王琼.茶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趋势[J].福建茶叶,2024,46(6):190-192.
[3]鲁钰婷,柴云峰,郝振霞,等.2023年茶叶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2024,46(5):1-9.
[4]陈善敏,王奕,常睿,等.乳酸菌的健康功效及其在发酵茶叶中的应用进展[J].食品科学,2024,45(13):365-372.
[5]安会敏,欧行畅,晏玲玲,等.2023年茶叶加工技术研究新进展[J].中国茶叶,2024,46(6):1-10.
[6]林燕,陈蜀蓉,徐春燕,等.台州市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茶叶,2024,50(2):112-115.
[7]许咏梅.中国茶叶进口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茶叶,2022,48(3):131-139.
[8]刘治江,周芳,赵黔凤,等.初制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与防控分析[J].农技服务,2023,40(4):34-39.
[9]高万君.几种农药在茶叶中的吸收、转运、残留动态及风险控制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23.
[10]李行宇.茶叶种植环节的质量安全问题与应对建议阐释[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2):48-50.
[11]贺强,陈丹,杨曦,等.国内外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比对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3(5):98-104.
[12]张伟,范婷婷,李依轩,等.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执法活动的影响[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9):3820-3823.
[13]李富根,朴秀英,廖先骏,等.农药残留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与展望[J].现代农药,2021,20(6):1-5.
[14]乔雄梧.食品中农药残留风险评估述评[J].农药学学报,2023,25(1):12-22.
[15]赵慧宇,杨桂玲,叶贵标,等.急性膳食风险评估在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制定中的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18,59(9):1600-1602.
[16]汤逸飞,钱赟,杜艳艳,等.河山镇蔬菜生产端农药残留健康风险评估[J].上海蔬菜,2024(3):92-94.
[17]赵莹,王玮,尹丹阳,等.2018—2021年陕西省市售水果中农药残留状况调查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12):1749-1756.
[18]时奉良,谢文涛,鲁丽娜,等.市售茶叶中主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检测与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30(6):456-457.
[19]李欢,古志华,李文莉,等.我国茶叶农药登记现状及残留限量标准浅析[J].中国茶叶,2024,46(1):36-40.
[20]刘琳,刘利亚,周贻兵,等.2013—2018年贵州省市售茶叶农药残留状况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23,40(1):42-44.
[21]朱盼,万欢,王晶,等.广东省本地产茶叶中15种农药残留污染状况调查[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2,34(1):69-74.
[22]陈圣宝,叶慧娴,陈艳艳.鹿城区市售蔬果和茶叶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2019,31(9):940-942.
[23]田丽,王玮,王敏娟,等.陕西省市售茶叶中农药残留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8,45(8):1395-1397.
[24]付鹏钰,李杉,杨丽,等.河南省茶叶中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残留状况调查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8,29(9):651-653.
[25]时奉良,谢文涛,鲁丽娜,等.市售茶叶中主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量的检测与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9,30(6):456-457.
[26]管克,陈建业,徐淑林,等.2022年温州市瓯海区市售茶叶中11种农药残留检测及风险评估[J].实验室检测,2023,1(8):38-44.
[27]易幸.湘潭市2022年茶叶农残监测结果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23,17(17):195-198.
[28]覃照标.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21,15(6):52-53.
[29]陈红平,蔡晓明,吴正浩,等.科技创新推动茶叶质量安全全程管控能力提升[J].中国茶叶,2024,46(1):1-13.
[30]洪海林,丁坤明,李罡,等.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21):73-76.
[31]冷杨,张继辉,束放,等.我国出口茶叶农药残留超标风险控制对策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20,40(11):80-83.
[32]赵丽,陈瑞,岑铭松,等.我国出口欧盟茶叶农药残留状况与控制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21,41(5):69-74.
作者简介:袁伏才(1975—),男,湖南宁乡人,大专,农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