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的食品营养问题及改善策略
作者: 张蕴涵摘 要:本文从我国公众食品特点入手,系统分析了当前公众在食品营养方面存在的营养知识缺乏、饮食结构失衡和饮食行为不当的问题,并提出了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营养教育,提升公众营养素养;注重优化食材选择,构建平衡饮食模式;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加强自我营养管理。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多方协同配合,共同促进国民营养健康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食品营养;饮食结构;营养教育;健康饮食
Public Food Nutrition Issue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ZHANG Yunhan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8, China)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food in China,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lack of nutritional knowledge, imbalanced dietary structure, and improper dietary behavior among the public in terms of food nutrition. It also proposes to carry out nutrition education through multiple levels and channels to enhance public nutrition literacy; pay attention to optimizing ingredient selection and building a balanced diet model; cultivate healthy eating habits and strengthen self nutrition manag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trategies requires collaboration and cooperation from multiple parties such as the government, social organizations, enterprises, and individuals to jointl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nutrition and health levels.
Keywords: food nutrition; dietary structure; nutrition education; healthy diet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食品供给日益丰富,人们的饮食选择也更加多样化,但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因素,许多人的饮食习惯和营养摄入均出现了诸多问题[1]。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营养不均衡已成为影响国民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2]。基于此,研究和改善公众的食品营养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新时期我国公众食品的营养特点入手,梳理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对策,以期为提升国民营养健康水平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促进国民体质的全面提升。
1 我国公众食品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众食品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①食品供给日益丰富,品种不断增多[3]。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粮食产量和供给能力显著提升,人均粮食占有量稳步提升,肉类、蛋类、奶类等高质量食品的供给量也大幅增加。②随着食品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方便食品和快餐食品日益普及。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预加工食品、速冻食品、休闲食品等深受消费者欢迎,大大改变了传统烹饪和就餐方式。③食品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食品消费从“吃饱”向“吃好”再向“吃得营养健康”转变,高质量、高营养的食品消费比重不断上升[4]。同时,食品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人群的营养需求差异加大。④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备受关注。由于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公众对食品安全和营养品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对食品生产经营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政府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公众在食品营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营养知识缺乏
我国公众普遍存在营养知识缺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营养素的认知不全面。很多人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大量营养素对机体的作用有一定了解,但对微量营养素,如维生素、矿物质等重要性认识不足,容易忽视营养素均衡摄入的必要性。②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判断比较模糊。受传统饮食观念和食疗文化影响,不少人对食材的营养价值存在误解,难以建立科学的营养理念[5]。③对自身的营养需求认识不清。很多人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健康状况下的营养需求差异缺乏了解,难以根据自身特点合理选择食物。④对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认识片面。公众容易简单地将营养等同于单一食物或营养素,加之缺乏必要的营养学知识,所以难以将营养与日常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导致公众普遍存在营养知识缺乏的原因既有营养科普教育不足,公众接受系统营养知识的渠道有限,也有食品营养标识不够醒目准确,从业人员专业指导不到位等。营养知识的缺乏已成为影响公众科学饮食、提高营养健康水平的关键因素。
2.2 饮食结构失衡
我国公众的饮食结构普遍存在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植物性食物摄入不足,动物性食物摄入过多。部分人群日常饮食中肉类、蛋类、奶制品等摄入量偏高,而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摄入明显不足,难以满足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②谷薯类食物比例偏低,畜禽鱼肉类比例偏高。以大米、面粉、土豆等为主的传统主食正逐渐被肉食取代,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营养素摄入失衡。③能量摄入过剩,脂肪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偏高。不少人热量摄入超过日常消耗,且动物脂肪、反式脂肪摄入量大,容易导致肥胖、高血脂等问题[6]。④食盐和添加糖的摄入量普遍偏高。调味品和加工食品中往往盐含量和糖含量较高,许多人在食用加工食品时间接摄入了过量的钠和糖,对心血管代谢构成威胁。⑤各类营养素比例失调。蛋白质、脂肪的摄入比例超标,微量营养素,如钙、铁、锌等摄入不足,营养素间的互作关系难以协调。这些饮食结构失衡问题与不合理的烹饪方式、方便食品和外卖消费增多、进食速度过快等因素密切相关。长此以往,极易诱发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3 饮食行为不当
我国公众的饮食行为普遍存在诸多不当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饮食不规律。多数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经常不吃或少吃早餐,晚餐食用时间过晚,进食时间不固定,进食速度过快,未能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②盲目节食减肥。部分超重肥胖人群盲目采取极端的节食方式,单一食用代餐粉、果蔬汁等,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对健康构成威胁。③暴饮暴食行为时有发生。部分人群在聚餐宴请时,大量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长期如此极易诱发肠胃疾病。④外卖快餐消费频率过高。由于网上订餐服务方便快捷,不少人过度依赖外卖食品,这类食品往往热量高、营养不均衡,长期食用容易诱发慢性疾病。上述饮食行为问题与生活方式改变、饮食文化失衡、营养认知偏差等因素密切相关,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因此,急需加强公众的饮食行为管理,树立正确饮食消费观念,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切实改善营养状况。
3 公众在食品营养方面的改善策略
3.1 开展营养教育
为有效解决公众普遍存在的营养知识缺乏问题,相关部门和机构应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营养教育活动。①卫生健康部门要加大营养科普力度,通过印制营养宣传手册、开设营养讲座等形式,向公众传播权威、准确的营养健康知识,提升其在营养素、食物营养价值、膳食搭配等方面的认知水平。②教育部门要将营养教育纳入学校健康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广泛开设营养课程,从娃娃抓起,培养学生的营养意识和饮食习惯。③食品企业要积极参与营养知识普及,研发设计营养学理念的食品,并通过产品包装、说明书等途径向消费者传递食品营养信息。④新闻媒体要加强营养知识的传播报道,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营养学,传播食物营养价值,引导公众自觉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食物。⑤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可开展形式多样的营养咨询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饮食评估、营养治疗等专业化服务,帮助居民解决生活中出现的营养问题。⑥营养学会等专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营养学研究成果向公众转化,提升营养科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总之,开展营养教育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媒体、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方联动,形成专业引领、社会参与的良性局面,促进营养知识的广泛传播和转化应用,切实提高公众的营养素养,为全民营养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3.2 优化食材选择
为有效改善公众普遍存在的饮食结构失衡问题,个人和家庭在日常饮食中要注重优化食材选择,构建平衡的饮食模式。要适当提高植物性食物的比例,每天摄入足量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以满足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需求。例如,每餐食物中的一半应该是蔬菜,优选深色蔬菜;多选择全谷物面包、燕麦片等作为主食,替代精制米面。此外,要合理控制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选择低脂肪、高蛋白的瘦肉、鱼类,减少红肉和加工肉制品的摄入,降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烹饪方式要清淡少油,避免油炸、烧烤等高脂肪烹调方法。在奶制品方面,应选择低脂或脱脂乳品,减少全脂奶、奶油等摄入;在烹饪用油方面,宜选择橄榄油、菜籽油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植物油;在调味品使用方面,要少盐少糖,避免热量和钠的过量摄入。此外,在食物选购环节,个人和家庭还要学会查看营养标签,选择脂肪含量低、钠含量低、糖含量少的食品,养成健康的购买习惯。总之,优化食材选择需要个人主动承担平衡膳食的责任,树立良好的饮食消费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营养健康理念,通过均衡饮食来预防慢性疾病,提升生活品质,以从根本上改善公众的营养状况。
3.3 培养健康习惯
为有效纠正公众普遍存在的饮食行为不当问题,个人应当主动培养规律、适度、平衡的健康饮食习惯。①要努力做到三餐定时定量,保证每天早餐摄入足够营养,避免暴饮暴食或盲目节食,维持能量平衡。例如,可通过使用食物日记App,客观记录每餐的食物种类和数量,及时分析评估个人饮食行为,发现问题及时调整。②在选择食物时,要坚持荤素搭配,多样化组合,做到谷类、蔬果、肉蛋奶、大豆坚果等各类食物均衡摄入,既满足营养需求,又避免偏食挑食。③在制订减肥计划时,要遵循循序渐进、适度运动的原则,杜绝通过服用减肥药、单一食用代餐粉等不健康方式快速减重,防止营养不良和健康受损。同时,面对聚餐应酬,要学会合理拒绝,适度饮食,做到有节制、不放纵,减少暴饮暴食频率。在食用外卖食品方面,要注意选择营养全面、卫生安全的食品,控制高油高糖高盐的摄入。此外,良好的饮食习惯还包括细嚼慢咽、定量取食、七分饱、餐后适度运动等,这些都有助于控制食量,预防肥胖。总之,培养健康饮食习惯需要个人端正饮食观念,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将平衡饮食理念内化为自觉行动,养成主动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有利于预防慢性病,提高生活品质,而且对于促进公众营养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提高公众食品营养水平是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当前,我国居民在营养知识、饮食结构和饮食行为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开展系统的营养教育、优化食材选择、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等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目前的营养状况。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公众的营养意识和健康素养将得到显著提高,科学饮食、合理营养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这不仅有助于预防慢性病,提升生活品质,更将为实现全民健康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薇薇.公众食品营养问题及改善策略[J].中国食品工业,2024(16):174-176.
[2]张迅捷.服务性学习在食品营养健康课程思政中的实践[J].福建商学院学报,2022(6):95-100.
[3]王来晓.公众食品营养与食品健康现状调查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209-210.
[4]赵娜.基于公众健康的食品营养规制[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26):146-147.
[5]何莲.基于公众健康的食品营养规制[J].食品界,2017(7):62.
[6]秦铭.公众食品营养与食品健康现状调查研究[J].人人健康,201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