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验证可疑结果对生活饮用水中溶解性总固体测定的商榷
作者: 班振 许凯柔
摘 要:目的:对重量法测定溶解性总固体的干燥温度要求提出量化划分的建议。方法:以《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 5750.4—2006)中溶解性总固体测定中的两个干燥温度
(105 ℃±3 ℃、180 ℃±3 ℃)分别测定某能力验证测试样液(双样)。结果:由于两个干燥温度所测得的结果
(105 ℃时A样:390.1 mg·L-1、B样:511.1 mg·L-1;180 ℃时A样:316.4 mg·L-1、B样:282.4 mg·L-1)差异显著,最终选择除去结晶水更彻底的180 ℃干燥的结果参加能力验证,结果为可疑(指定值:A样:371.8 mg·L-1、B样:470.0 mg·L-1;Z比分数:-1.15、-2.14)。结论:溶解性总固体测定温度的选择应有量化指标,溶解性总固体能力验证测试应指定测定温度。
关键词:溶解性总固体;重量法;干燥温度;能力验证
Discussion on Determination of Total Dissolved Solids in Drinking Water Based on Suspicious Results of Proficiency Test
BAN Zhen, XU Kairou*
(Baise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Baise 53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Suggestions on quantitative division of drying temperature requirements for gravimetric determination of total dissolved solids. Method: The two drying temperatures (105 ℃±3 ℃ and 180 ℃±3 ℃)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otal dissolved solids in GB/T 5750.4—2006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ample solution (double samples) for the proficiency test. Result: Because the results measured at two drying temperatures (sample A: 390.1 mg·L-1, sample B: 511.1 mg·L-1 at 105 ℃; sample A: 316.4 mg·L-1, sample B: 282.4 mg·L-1 at 180 ℃)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results of 180 ℃ drying that considered more thorough removal of crystal water were finally selec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capability verification, and the results were suspicious (specified values: sample A: 371.8 mg·L-1, sample B: 470.0 mg·L-1; Z ratio fraction: -1.15, -2.14). Conclusion: The determination temperature of total soluble solids should be selected with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and the determination temperature should be specified for the validation test of total soluble solids capacity.
Keywords: total dissolved solids; gravimetric method; drying temperatures; capability verification
总溶解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TDS)是确定饮用水和农业用水水质的重要参数,它在水生生物、有效的水资源管理和健康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目前,《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 5750.4—2006)[2]规定了生活饮用水中溶解性总固体测定方法,该标准实施至今已超过15年,其检测方法为称量法,根据样品实际情况选用(105±3)℃或(180±3)℃。笔者在参加某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试验中,选择了自己判断的结果参与能力验证评价,结果为可疑。笔者认为现行溶解性总固体的法定检测方法中“高矿化水”的提法缺乏量化指标,某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存在不完善之处,现将情况作如下介绍。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1.1 试剂
碳酸钠溶液(10 g·L-1):称取10 g无水碳酸钠,溶于纯水中,稀释至1 000 mL;某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样品A、B各500 mL。
1.1.2 仪器
XS205DU电子天平,感量为0.01 mg,梅特勒-托利多(上海)有限公司;ED240干燥箱,BINDER公司;OMH180干燥箱,Thermo公司;HH-6数显恒温水浴锅,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无水碳酸钠,分析纯,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50 mL蒸发皿、100 mL无分度吸管、25 mL无分度吸管、干燥器(硅胶作干燥剂)和中速定量滤纸等。
1.2 测定方法及步骤
1.2.1 (105±3)℃烘干法
(1)将蒸发皿洗净,放于干燥箱(OMH180干燥箱设置温度为105 ℃时,实际温度波动度为±0.4 ℃,满足±3 ℃要求)内干燥30 min,取出,于干燥器内冷却30 min。在分析天平上称量,再次干燥,称量,直至蒸发皿恒定质量(两次称量相差不超过0.000 4 g,简称“恒重”,下同)[2]。
(2)将水样用滤器过滤。用无分度吸管吸取过滤水样100 mL于蒸发皿中,将蒸发皿置于水浴上蒸干(水浴液面不要接触皿底),将蒸发皿移入干燥箱内干燥1 h后取出,干燥器内冷却30 min,称量。然后再放入干燥箱内干燥30 min后,冷却,称量,直至恒重。
1.2.2 (180±3)℃烘干法
(1)除了干燥箱温度设置为180 ℃,其余同1.2.1(1)(ED240干燥箱,设置温度为180 ℃时,实际温度波动度为±0.8 ℃,满足±3 ℃要求)的步骤相同[2]。
(2)除了在含水样的蒸发皿中精确加入25.0 mL碳酸钠溶液外,其余同1.2.1的(2)。
(3)空白:除了在已恒重的蒸发皿中精确加入25.0 mL碳酸钠溶液外,其余同1.2.2(2)。
1.3 计算公式
1.3.1 (105±3) ℃烘干法
水样中溶解性总固体的质量浓度计算公式为
(1)
式中:ρ(TDS)为水样中溶解性总固体的质量浓度,mg·L-1;m0为蒸发皿的质量,g;m1为蒸发皿和溶解性总固体的质量,g;V为水样体积,mL。
1.3.2 180±3 ℃烘干法
水样中溶解性总固体的质量浓度计算公式为
(2)
式中:ρ(TDS)为水样中溶解性总固体的质量浓度,mg·L-1;m0为蒸发皿的质量,g;m1为蒸发皿、碳酸钠和溶解性总固体的质量,g;m空为空白的质量(25.0 mL碳酸钠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g;V为水样体积,mL。
1.4 能力验证评判标准
Z比分数=(测定值-指定值)/标准差(当│Z│≤2时,结果满意;当2<│Z│≤3时,结果可疑;当│Z│>3时,结果不满意)。本次能力验证,报送干燥温度为180 ℃的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空蒸发皿恒重的结果比较
分别采用两种温度按照上述检测方法进行空蒸发皿恒重,测定结果详见表1。按两种方法实验,两次干燥即可使空蒸发皿达到恒重。
2.2 不同温度下干燥至恒重时的干燥次数比较
2.2.1 105 ℃干燥至恒重时的干燥次数比较
样品水浴蒸干后,在干燥温度为105 ℃时,蒸发皿干燥至恒重的干燥次数与重量详见表2。A样在105 ℃需要干燥3次即可达到恒重;B样的两份样品分别需要5次、6次干燥方达到恒重,表明B样品中的某些成分严重影响样品达到恒重的时间与次数。
2.2.2 180 ℃干燥至恒重时的干燥次数比较
样品水浴蒸干后,在干燥温度为180 ℃时,蒸发皿干燥至恒重的干燥次数与重量详见表3。A样、B样的两份样品及空白干燥2次后均达到恒重。
2.3 105 ℃、180 ℃干燥条件下结果比较
将在105 ℃、180 ℃干燥条件下对A样、B样溶解性总固体的检测结果进行计算与比较,结果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A样、B样在两种干燥温度下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干燥温度对能力验证样品的检测结果的影响很大。
2.4 105 ℃、180 ℃干燥条件下溶解性总固体的结果评价比较
将在105 ℃、180 ℃两种干燥条件下A样、B样溶解性总固体的检测结果进行能力验证评价,结果见表5。A样、B样以干燥温度为105 ℃时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时,结果均为满意;以干燥温度为180 ℃时的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时,评价结果A样为满意,B样为可疑。
3 讨论与建议
3.1 检测方法的选用
根据该能力验证参试指导书,本次能力验证不限定检测方法,参加实验室可以自行选择检测方法,推荐的测定方法为《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 5750.4—2006),所以选用参试指导书推荐的方法最为稳妥。
3.2 检测温度的选用
不管是《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 5750.4—2006)[2],还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GB 8538—2022)[3],都规定了溶解性总固体可以用105 ℃、180 ℃进行干燥,并对干燥温度的选用作出规定,干燥温度一般采用105 ℃;但105 ℃的烘干温度不能彻底除去高矿化水样中盐类所含的结晶水,而采用(180±3)℃的烘干温度可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当水样存在永久硬度时,构成永久硬度的钙、镁离子在蒸干时形成硫酸盐和氯化物,用105 ℃干燥法测定时,由于钙、镁的硫酸盐所含结晶水不能去除完全,将使结果偏高,钙、镁的氯化物由于具有很强的吸湿性,对测量精度也将产生影响,向水样中预先加入适量的碳酸钠,使钙、镁离子在蒸干后形成碳酸盐,并在180 ℃干燥,可以消除上述影响[3]。
另外,根据参试指导书要求,自收到样品之日起15日内,完成检测,一旦打开样品包装,应立即检测,以免影响检测结果;同时要求重复检测两次,以平均值作为检测结果,结果保留至1位小数。由于时间的紧迫性与样品量的限制(A、B样各为500 mL),加上无法根据能力验证样品所附的信息判断其是否为“高矿化水”或是否存在“永久硬度”,结合相关研究,笔者同时以两个温度进行双样检测,以确保有两个干燥温度的数据[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