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应用研究

作者: 尹涛

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方法的优化及应用研究0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但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水污染问题,不仅导致生活饮用水质量下降,还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基于此,相关部门须高度重视生活饮用水水质的检测,明确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具体方法,在保证检测程序规范性、提高样品保存质量、及时更新新型检测设备、创新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种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方法的应用成效,提高水质检测的整体效率。

一、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必要性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水质安全问题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关联,若生活饮用水质量不达标,人们的身体必然受到不利影响。而若想提高生活饮用水的安全性,需全方位落实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

当下,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标准不断完善,检测要求和检测流程也随之健全。在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过程中,要落实物理、化学、重金属、微生物等多个层面的指标检测,精准评估其检测结果,只有检测结果与既定标准要求相符,才能提高生活饮用水的安全程度。

同时,生活饮用水中存在某些微生物和重金属,当饮用水处于高温状态下时,微生物可消灭,但重金属却无法消除,若大众长时间饮用重金属超标的水,极有可能产生中毒问题,给生命健康带来威胁。再加上当前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水污染问题又极为突出,若未落实对生活饮用水水质的严格把控,城市用水安全便面临多重挑战。只有借助水质检测工作实现生活饮用水中细菌和重金属的细化检测,才能有效避免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用水隐患,保障大众身体健康。

二、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具体内容

(一)水源水质的检测

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源头,水源水质的检测至关重要。生活饮用水厂需明确自身定位和重要性,全面落实水源水质的动态化检测,及时发现水质存在的污染及其他安全问题,第一时间处理水源水质安全隐患,保障水源质量。

现阶段,大部分水厂的水源为地下水,含有少量微生物,采用简单的微生物处理措施便能提升水源水质的安全性。但在实践过程中还需注意,区域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浪费使得地下水形成了不同的矿物质种类结构,某些地区的工业发展速度较快,重工业是核心产业,而重工业的发展会对地下水资源的矿物质结构造成一定影响,导致地下水中重金属含量超标。所以,在各地区地下水源水质检测工作中,需要聚焦于区域地理环境以及产业结构的差异性,选择与该区域契合度更高的水质检测技术。

(二)净水过程和配水控制的检测

供水厂在将生活饮用水输送到各用水户之前会依托净水操作达成既定的净水目标,而净水操作又包含混凝土、沉淀、过滤、消毒等多个阶段。需要注意的是,若地下水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则需采用时效性更优越的处理方式。在开展净水操作时,还需对处理工艺进行严格把控,保障水质净化后质量达标,足够安全。

当下,大部分净水厂会利用液氯消毒的方法对生活饮用水进行消毒,但在实践过程中,需在参考水质检测结果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再加上水质的pH会影响到液氯的使用剂量,所以为了让液氯消毒效果满足预期,检测人员需在前期准备环节做好设备的检测工作,充分明确生活饮用水中其他重金属和氯元素的含量。

(三)供水管网水质的检测

供水管网承担着将生活饮用水输送到用水户的职责,因此供水管网水质的检测是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保障用户用水安全性的关键。在输送生活饮用水期间,一要提高供水管道的封闭性,保证生活饮用水输送期间管道处于全封闭状态;二要细化管道的检查,优化管道消毒处理的效果,确保管道的设置布局和其疏水质量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此外,生活饮用水输送过程中还常出现供水厂水质检测安全性满足标准要求,但用户饮水时水质却不达标的情况,究其原因是供水管网中出现了大量微生物。因此,在开展供水管网检测和抢修工作时,也需将水质污染问题作为考量的重点。

三、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常用方法

(一)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检测方法

针对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的检测,常用方法为直接观察法、色度与浑浊度检测。直接观察法是先将水样放入透明度较高的玻璃杯或度量杯中,仔细观察杯中水样是否存在漂浮物和细微杂质;再将水样静置3h,若水样出现沉淀物或产生颜色异常等现象,则代表水中悬浮杂质明显超标;还需仔细嗅闻水样气味,若气味过于刺鼻则说明水中氯含量明显超标,若存在铁锈味则代表水中金属杂质含量较高。色度检测常用的方法为铂钴标准比色法,对水样的感官质量进行检测。若生活饮用水为清洁水,其检测结果应是无色的,若其色度较高则代表饮用水中含有大量无机物和有机物。浑浊度的检测通常需借助散射法,若生活饮用水为清洁水,其检测结果应为透明,若水质浑浊度过高则代表存在一定污染。

(二)化学分析和生物指标评估

生活饮用水的化学分析包括TDs检测和其他化学指标检测两大内容。借助TDs水质检测,对水中溶解固体的重量进行测量,根据其结果便能充分了解水质的纯净度。一般情况下,TDs值越低则代表水中溶解固体越少,水质越纯净,反之则代表水质越浑浊。通常来说,TDs值不得超出1000mg/L。同时,还需做好其他化学指标的检测,如pH、溶解氧、硝酸盐等,以评估生活饮用水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其浓度是否处于安全范畴。生活饮用水水质的生物指标评估包含微生物污染的检测和氧化还原电位的检测。

四、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方法的优化策略

(一)保障检测程序的规范性和标准性

第一,构建健全且科学的水质检测标准体系,在有效把控《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系列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日常生活饮用水、自然水源水和经过复杂处理、储存输送的全链条饮用水的水质检测工作。第二,综合考量新标准中关于感官性状物质和前瞻性污染物的检测,丰富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内容的同时,对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充分发挥水质检测工作的职能作用。第三,合理选择采样点和采样频次。针对城市中的供水和二次供水系统,其采样点的设置需始终坚持每2万人设置一个采样点的原则,根据人口分布的实际情况,优化调整采样点的设置;对于城镇区域,则需依据城镇供水单位资质标准设置采样点,调整采样频率,以提高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标准性、全面性、规范性。同时,为了给大众的生活用水安全保驾护航,每一采样点每月内至少需进行两次水质相关指标的检测,如微生物含量、水样浑浊度情况、水样肉眼可见度状态等指标的检测,以便第一时间发现水质浅层的安全问题。水源水质、出水厂水质和管网末梢水质的检测,则需遵循每半年开展一次全面常规检验项目的原则,以帮助相关单位准确把控各环节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实际情况。

(二)优化样品采集和保存

第一,优化样品的采集。采集样品时要做好采样瓶的清洁工作,防止因残留物而导致水质检测结果不准确。前期采样瓶的处理方式较为多样化,采样人员可使用超声波清洗采样瓶,清洗时间为15min左右,超声波清洗结束后可用纯水再次冲洗,直至瓶内无残留物为止。要根据检测要求合理控制采样体积,采样瓶中所存储的样品体积一般需高于100mL。每一采样点所采水样为2份。所选择的采样位置需为满足国家技术标准要求的企业,且采样位置需具备代表性和普适性。采样过程中,切不可随意搅动水底沉积物,防止污染水样。水样检测需在样品采集时或者采集后48h之内完成,特殊情况若推迟测定时间,则需提前开展水样的预处理工作。第二,优化样品的运输和保存。针对水样的运输,需尽量规避多样运输和长途运输,在科学规划运输路线的基础上,尽量缩短运输时间。样品运输时还需规避阳光直射、冰冻和剧烈振荡,一般使用专用冷冻箱和冷藏车运输样品,确保样品所处环境温度合适。通常情况下,样品冷藏室的环境温度不得超出采样时的水样温度,最佳温度范围为2℃—5℃。若因特殊情况无法及时进行水样检测,则需采用深度冷冻等方式对水样进行保存,使其处于-20℃的环境下。

(三)实现检测设备的更新换代

为保障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效率和准确度,相关单位需积极引进现代化检测设备,如水质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环境水质自动监测仪等,此类设备不仅能实现生活饮用水水质的实时动态长期监控,还能提高后续水质管理的便捷性,为水质管理数据的收集、采集提供便利。比如,多参数监测仪的自动化程度极高,操作流程简易,提供的数据也相对准确,不仅能使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更为便捷,还可将该设备与环保部门的数据系统联网,同步上传更新监测结果,保证数据的实时共享和远程监控。另外,还需做好先进设备的日常校准和维护工作,定时定期通过自动监测仪器进行控制检查,保证其正常、稳定运行。

(四)创新检测方法

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的重点是水中物质结构、杂质以及元素的检测,但电渗析检测方法和离子互换检测方法等常用的检测方法却无法将水中的矿物质分离出来,所以检测结果的精准度可能无法达到预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无机化学解析等方法开始在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能有效评估饮用水水质中各类元素、杂质的占比,还能实现对元素、杂质的离析和提取,充分明确各种物质的含量,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有效性。因此,需要进一步丰富、创新饮用水水质检测方法,依托精准度更高的检测方法,实现生活饮用水的全方位检测。此外,不同区域在设置饮用水水质检测中心时,还需深入了解区域水源的特征,选择更合适的检测方法,在优化水质检测技术配置的基础上,使不同区域水质检测的需求得以满足。

作者简介:尹涛(1996—),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生活饮用水检测、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食品检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