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芽糖里的父爱
作者: 刘永宗
一位同事轻轻地将一包白色的麦芽糖(饴糖,老家话俗称“糖桥”)放在我的桌上,打开包装,那熟悉而甜蜜的气息瞬间弥漫开来,如同穿越时空的使者,引领我回到那段被岁月温柔包裹的时光之中。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块块洁白如玉、软糯香甜的麦芽糖,更是父亲用汗水与坚韧编织成的爱之篇章。
那个时候父亲正年轻,肩上却已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制作麦芽糖看似简单,实则工序繁琐、费时耗力,因此,这份甜蜜的背后暗含着父亲很多不为人知的辛劳。
父亲会精心挑选出颗粒饱满的小麦种子,将它们泡在木桶里,直到长出浅白色的“小月牙”,再把这些麦芽种子移到筛子里,喷洒井水后盖上一块薄布,用以遮光及保湿。每天早晚,父亲都会再浇一遍水,等待它们慢慢发芽、变绿。这个过程需要耐心与细心,大约一周之后,这些麦芽才长成一片绿意盎然的“小草坪”。
将发芽后的小麦苗与蒸熟的糯米搅拌、发酵,是制作麦芽糖的关键步骤之一。父亲会在前一晚将洗净的糯米泡在水里,第二天凌晨四五点开始蒸糯米,一般需要1小时左右。蒸熟后的糯米要晾至50℃左右,再将其与洗净、剁碎的麦芽充分混合搅拌。这是一个体力活,父亲虽然年轻力壮,但干完后同样累得气喘吁吁。待将糯米和麦芽充分搅拌均匀后,就让它们在木桶中慢慢发酵6小时左右。
发酵完成后,汁水都是甜的,此时就要开始熬糖了,这是一项既考验体力又考验技术的活儿。父亲会先将发酵好的混合物用过滤豆浆的“豆布”过滤,再将汁液倒入大锅中,用大火熬煮。随着温度逐渐升高,汁液开始变得黏稠,空气中弥漫着越来越浓郁的香甜气息。但这时还不能松懈,父亲需要把浮沫捞起,同时控制火候,确保糖的色泽和口感达到最佳。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五六个小时甚至更久,其间父亲始终坚守在锅边,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终于,汁液熬成糖浆,变得金黄透亮,散发出诱人的光泽,这时就可以出锅了。糖浆盛出来后要先冷却一段时间,然后再进行最后“拉糖”的操作,糖浆凝固成团,由金黄色“拉”成奶白色。最后把这些糖团搓成一根直径约5厘米的“大面条”(麦芽糖条),环绕在一个大铁盘里。也可以放入炒好的碎花生和芝麻,再用这个糖团包裹起来,搓成麦芽糖条,环绕到大铁盘里。
父亲把这些麦芽糖条装进货郎担里,然后走村串户去叫卖。有客人买的时候,直接拿剪刀把麦芽糖条剪成一节一节的“叮叮糖”,吃起来香甜软糯,十分美味。
如今,每当我吃麦芽糖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那忙碌而又坚定的身影。那不仅仅是一块糖的甜蜜,更是父亲对我、对家庭深沉而伟大的爱的见证。这份爱如同麦芽糖一般,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愈发醇厚、甘甜,萦绕在我的舌尖,更镌刻在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