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的食品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方钰媛 贾燕航

跨文化视域下的食品英语翻译教学实践研究0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食品贸易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广,这就需要对食品进行准确的翻译,以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然而,现阶段的食品英语翻译实践与教学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跨文化意识缺乏、实践与传播需求脱节等,严重影响到食品英语翻译的质量。本文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对食品英语翻译实践与教学展开了深入探讨,以期为翻译理论提供创新路径,推动食品文化的国际化传播、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一、食品英语翻译的重要意义

食品英语翻译有助于提升食品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的深入开展,并推动食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与协作。

(一)提升食品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在全球化浪潮下,食品是一种浓缩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地域特色与生活方式,而食品英语翻译则承载着展现食品文化多样性与独特性的使命,食品英语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再现。例如,中式食品翻译不仅要传递名称的字面意义,更要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传统习俗以及哲学思想融入译文,使外界更全面地理解其文化价值,从而有效减少文化传播中的误读与偏见。

(二)促进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的深入开展

在跨文化交流中,食品英语翻译通过精准的语言转化与文化再现,能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深入感知彼此的传统与价值。例如,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呈现食品本身的语言信息,还要融入相关礼仪、习俗及历史背景,以唤起读者更深层次的文化共鸣,从而推动文化认知的深化,在全球化语境下为文化共生与互动提供坚实的基础,构建起更具包容性的文化交流环境。

(三)推动食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与合作

食品行业的国际化不仅是产品的输出,更是文化与理念的传播,这就需要依赖精准的翻译,将品牌背后的文化价值、生产理念等传递给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推动食品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和合作。例如,在对食品包装进行翻译时,不仅要精准呈现食品成分和使用说明,还要巧妙融入目标消费者的文化偏好与消费心理,以彰显内在文化、提升品牌吸引力,最终实现全球化布局与持续性发展。

二、食品英语翻译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跨文化意识

在当前的食品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主要倾向于对语言技能的训练,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学生在课堂中仅能掌握词汇翻译和句式转换等基础技巧,较少接触食品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这就导致学生在翻译实践中通常简化甚至忽略一些食品名称、烹饪方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寓意,使得译文失去了原有的感染力和文化深度,难以让目标读者真正领会到食品所承载的独特文化底蕴。若翻译仅停留在词汇表层,未结合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或价值观念,就无法精准传递文化内涵,进而拉大译文与目标读者间的心理距离。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食品英语翻译的教学内容过度理论化,侧重于语言结构与技巧的解析,而忽略了食品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实际应用,致使学生难以应对现实中的翻译难题。比如,高校用于练习食品英语翻译的文章大多涉及政经文化类,与实际翻译工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有些学生的翻译理论知识学得很扎实,能应对各种英语考试,但一遇到实际翻译工作就变得手足无措。

三、跨文化视域下的食品英语翻译教学优化路径

(一)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食品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与实践训练三个维度全面推进,以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

在教育内容方面,教师应将食品相关的文化知识深度融入翻译课程实践中。例如,教师通过展示“麻婆豆腐”在不同文化下的译法,带领学生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充分体现并保留食品的文化内涵。此外,教师可以开设专题课程,聚焦食品文化中的跨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探讨饮食礼仪、烹饪传统以及饮食禁忌等内容,让学生深刻理解目标受众的接受习惯,提升文化敏感度与翻译适应性。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注重课堂的互动性与场景化设计,利用角色扮演、翻译讨论及文化对比等形式,让学生在动态情境中感知文化差异。例如,教师可模拟国际食品展会的推介场景,让学生扮演翻译员,并要求其承担实时文化解释的任务,从而锻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操的能力。教师也可引入多媒体科技手段,将食品文化的视觉与听觉元素融入课堂,如通过视频展示不同食品的制作工艺,并结合翻译任务设计,让学生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分析,逐步强化跨文化理解能力。

在实践训练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如为跨国食品企业提供菜单、广告或包装文案的翻译服务等,在实际交流中感知目标市场的文化需求并加以应用。此外,还可与国际高校或企业合作,搭建线上线下混合式跨文化交流平台,让学生与外国友人共同完成翻译任务,在协作中切实感受文化差异的复杂性。

这种贯穿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的立体化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其在食品英语翻译领域具备综合性、实用性能力。

(二)构建结合跨文化背景的食品英语翻译教学体系

为了构建基于跨文化背景的食品英语翻译教学体系,教师应从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材开发与评价机制四方面入手,以推进教学内容与跨文化交流需求的深度契合。

在教学目标方面,应注重翻译技能与跨文化能力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言的精准转换,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食品翻译中识别、适应并有效传递文化差异的能力,以实现语言与文化双向互动的教学宗旨。

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围绕食品翻译特点增设多样化模块,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将“食品文化与翻译概论”作为基础课程,阐释食品的跨文化传播背景及其翻译意义;在“食品广告翻译与文化适应”中,针对广告文案的文化变通与创意表达展开教学;在“食品术语翻译”实践课程中,注重术语的精准表达与文化联结的能力训练。此外,课程设计还应引入跨学科视角,将市场营销、国际传播等知识融入食品翻译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多维能力,帮助其适应多样化的翻译场景。

在教材开发方面,应以跨文化视域为指导,编写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的教材,内容应涵盖中外食品文化的对比分析、经典翻译案例解读,以及具体翻译策略的应用指导等。其中,解读经典翻译案例十分重要,教师可解析某国际品牌食品广告在翻译过程中兼顾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与审美需求的方法,引导学生加以学习、理解并应用到实践中。同时,教材应突出实践性,通过让学生翻译食品包装说明、改编英文烹饪书籍内容等任务,助力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直接获取可操作的实践经验。

在评价机制方面,应从多维角度出发,以全面评估学生的语言能力、跨文化意识与实际翻译能力。评价标准需综合考虑翻译的准确性、文化适应性与表达效果,从而系统了解学生的整体能力,激励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三)为学生提供食品翻译实践平台和机会

为推动食品翻译教学效果的提升,高校应积极开展产学合作、国际化协作,为学生搭建开展食品翻译实践的平台,助力其提升翻译水平。

在产学合作方面,高校可与跨国食品企业或相关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将真实的翻译需求融入教学,以有效弥补课堂与现实间的差距。例如,基于企业实际需求设计翻译项目,让学生承担包装说明、市场推广材料或菜单等的翻译工作,直面真实场景,并通过企业反馈革新教学内容,使其更贴合行业实际发展。

在国际化协作方面,高校可与国外院校或机构合作,开展如双语翻译比赛、跨文化翻译工作坊或学生互访等项目,让学生直接体验目标文化的语言习惯与文化偏好。例如,与国际同行共同完成翻译任务,在协作中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邀请国外食品翻译专家开展讲座或专题研讨,让学生有机会深度接触跨文化翻译领域的前沿动态,拓宽学术视野。

综上,食品英语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直接关系着食品文化的国际传播深度,也对食品行业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为了提高食品翻译教学成效,培养合格的食品翻译人才,高校应从加强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构建结合跨文化背景的食品英语翻译教学体系以及为学生提供食品翻译实践平台和机会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学生的食品翻译技能,实现食品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的协同发展,促进国际间的食品文化交流与贸易发展。

基金项目:2024年度信阳农林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云共同体赋能外语教学课程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应用”(2024XJGGJ55);信阳农林学院2023年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翻译技术教学探索与实践 ”(QN2023048)。

作者简介:方钰媛(1996—),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英语教学。

贾燕航(199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