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检验中食品安全标准存在问题的探究

作者: 侯陆

食品检验中食品安全标准存在问题的探究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受到关注。食品检验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主要依赖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标准确保食品质量。食品安全标准不仅规定了食品的各项质量指标,还为食品检验提供了方法与依据。然而,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检验环节的实际应用中却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与解决。

一、食品安全标准在食品检验中的重要性

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检验的核心依据。在食品检验流程中,检验人员依据相关标准确定具体的检验项目。例如,对于乳制品,依据食品安全标准需检测蛋白质、脂肪、微生物、添加剂等多项指标。在检测方法上,标准明确规定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含量、用微生物培养法测定微生物数量等,以确保检验过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依据标准设定的限量值,检验人员可以准确判断食品是否合格,将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拦截在市场之外,从而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

此外,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确保了不同地区、不同检验机构的检验结果具有可比性。无论是大型的专业检测机构还是基层检验单位,遵循相同的标准进行食品检验,可以使检验数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汇总、分析与比较。这有助于监管部门及时掌握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对不合格的食品进行有效追踪与处理,以维护食品市场的正常秩序。

二、食品检验中食品安全标准存在的问题

(一)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由卫生健康、市场监管、农业农村等多个部门参与制定,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与统一,存在交叉、重复和矛盾之处。比如,在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方面,不同部门制定的标准在农药种类、限量值以及检测方法上可能存在差异,使得食品生产企业和检验机构在执行过程中面临困惑,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和检验机构的工作难度。

此外,随着食品行业的创新发展,新的食品品类和加工技术不断涌现,如近年来兴起的植物基食品、3D打印食品等。这些新兴食品在原材料、加工工艺和产品特性方面具有独特性,但目前还没有与之对应的食品安全标准,使得这些新兴食品的生产、检验和监管过程缺乏明确的依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标准更新滞后于行业发展

食品行业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新的食品加工工艺、食品添加剂和包装材料不断应用于生产,然而,食品安全标准的更新速度却难以跟上行业发展步伐。例如,一些新的食品加工工艺可能会改变食品的成分和结构,产生新的食品安全风险,但标准未能及时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和规范。以采用高压处理技术的食品为例,该工艺可能会导致食品中的微生物形态和化学物质发生变化,而现有标准并未针对此类变化制定相应的检测项目和限量要求。

此外,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认识不断深化。例如,过去认为食品中的某些物质对人体健康无害,但新的研究发现其在长期或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潜在危害。若食品安全标准未能及时根据这些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修订,就无法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三)部分检验标准技术指标缺乏科学性

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技术指标时,有时未能充分考虑不同食品的特性和实际生产情况。例如,生鲜肉类和加工肉类的微生物限量标准在某些情况下未能充分体现两者的差异,其中,生鲜肉类更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理应制定更严格的限量标准。

此外,一些食品安全标准中的检验方法也存在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检验技术不断涌现,但标准中的检验方法更新较慢。以微生物检测方法为例,传统的检测方法通常需要较长的检测周期,不仅难以满足快速检测的需求,在面对大规模食品抽检时,还可能导致检测结果滞后,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对于一些复杂食品基质中有害物质的检测,现有标准中的方法也存在灵敏度不够、准确性欠佳等问题,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四)标准执行与监管存在漏洞

部分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严格执行标准的意识和能力。比如,一些小型食品企业由于技术水平有限、检测设备缺乏,无法对产品进行全面、有效的自检,难以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忽视标准要求,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或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此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执行标准的过程中也存在监管力度不均衡、监管手段落后等问题。在一些基层地区,由于监管人员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以及对食品安全标准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在监督抽检过程中存在抽检覆盖率低、检测项目不全面等问题,难以有效发现食品安全问题。还有的监管部门检测设备和技术手段有待提升,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安全检测需求。

三、解决食品检验中食品安全标准存在问题的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标准管理机构

政府应牵头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管理机构,整合各部门的标准制定权限,明确各部门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的职责分工,由该机构统筹规划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工作,避免标准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该机构要定期对不同部门制定的标准进行梳理和整合,确保标准的一致性和协调性;针对新兴食品领域,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科研人员和企业代表开展新兴食品的安全评估和标准制定工作,填补标准空白,为新兴食品的发展提供标准支撑。

(二)建立动态更新的标准机制

标准制定部门要建立食品安全标准的动态跟踪机制,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渠道,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定期对食品安全标准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其能够及时反映行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提高标准的时效性。对于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风险的领域,要优先进行标准修订。在标准修订过程中,要注重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广泛听取食品生产企业、检验机构、科研人员和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标准修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优化检验标准技术指标与方法

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的技术指标时,要充分考虑不同食品的特性、加工工艺和实际消费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指标和检测方法。比如,采用风险评估的方法,对不同食品的微生物污染风险、有害物质残留风险等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限量标准;对于高风险食品,制定更为严格的限量标准;对于低风险食品,在确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放宽标准要求,提高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加强对食品检验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检验方法的更新换代。比如,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新型检验技术的研究,提高检验的准确性、灵敏度和检测速度;将成熟的新型检验技术及时纳入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以替代传统的、具有局限性的检验方法;推广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提高食品抽检的效率和覆盖面;加强对检验方法的验证和标准化工作,确保不同检验机构采用相同的方法能够获得准确、一致的检验结果。

(四)强化标准执行与监管力度

对于食品生产企业,要加强监管和指导,提高企业对食品安全标准的执行能力。比如,加大对企业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技术指导等方式,帮助企业深入理解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掌握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检测技术。建立企业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对严格执行标准的企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处罚并向社会公示,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

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加强能力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法水平。比如,加大对监管人员的培训投入,定期组织监管人员学习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其对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加强监管部门对检测设备的配备和技术研发,提升监管部门的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的监管,提高监管的覆盖率和有效性;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

(五)推动食品安全标准与检验的信息化建设

在食品安全标准信息化方面,可以搭建综合性的食品安全标准信息化管理平台,集成各类现行的食品安全标准,使食品行业从业者、检验人员和监管者输入关键词就能迅速定位精准的标准条款,大幅提升标准查询的效率。平台要与标准制定部门实时对接,一旦标准更新,系统便能立即推送消息,确保各方能够及时采用最新标准,避免信息滞后造成的检验失误与生产违规。

在食品检验信息化方面,应大力引入信息化检验设备与数据管理系统。自动化检验设备凭借高度、精确的操作,不仅能显著提高检验效率,还能降低人工操作的误差,确保检验结果的精准、可靠。数据管理系统则负责对检验数据进行全流程的实时采集、安全存储和深度分析,完整记录从样品采集、检验流程到结果输出的每一个关键信息,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快速溯源与责任界定。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还可以为监管部门制订科学、合理的监管策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让监管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

综上,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检验的重要依据,对保障食品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食品检验中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标准体系不完善、更新滞后、技术指标缺乏科学性、执行与监管不力等问题。通过构建统一协调的标准体系、建立动态更新的标准机制、优化检验标准技术指标与方法、强化标准执行与监管力度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标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保障公众的饮食安全。未来,随着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检验工作需要持续改进和完善,以适应新的食品安全形势和要求,为公众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品。

作者简介:侯陆(1991—),男,汉族,河北黄骅人,助理工程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食品检测、食品安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