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检测技术在肉制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 孙颖霞

肉制品是人们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的健康。然而,传统检测方法存在诸多弊端。例如,化学分析法需要复杂的样品前处理,操作流程繁琐,且对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微生物检测法依赖微生物培养和鉴定,检测时间长,需要数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得出结果。此外,传统检测方法灵敏度较低,可能无法准确检测微量有害物质,容易忽略质量安全隐患,难以满足现代肉制品质量安全检测需求。新型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独特优势,能更有效地应对现代肉制品质量安全检测面临的挑战,为保障消费者健康和权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不过,新型检测技术在肉制品质量安全检测中也面临设备昂贵、技术复杂、数据处理和分析难度大以及检测标准和方法尚不完善等挑战。为有效解决相关问题,本文综述了几种新型检测技术在肉制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包括近红外光谱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太赫兹光谱技术和高分辨质谱技术,并提出了应对挑战的相关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研发资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和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和相关合作,推动新型检测技术在肉制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其次,高校应积极开设专门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企业应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人员业务水平,增强整体实力。最后,应完善检测标准和方法,加快制订和完善新型检测技术的标准和规范,推动检测技术创新发展,为保障肉制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实基础。

一、新型检测技术在肉制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一)近红外光谱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不仅检测速度快,不会破坏肉制品的原有形态和品质,还能实现多组分同时检测。在肉制品检测领域,近红外光谱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精准检测水分、蛋白质、脂肪等关键成分的含量。例如,科研人员通过建立近红外光谱模型,可迅速且准确地测定猪肉中的水分和脂肪含量。对于鉴别肉类品种如区分猪肉、牛肉、羊肉等,以及评估肉类新鲜度,该技术也表现出色,为肉制品的品质评估提供了科学、可靠的依据,确保消费者能购买到优质、安全的肉制品。

(二)生物传感器技术

生物传感器技术凭借高灵敏度、特异性强和快速响应的显著特点,在肉制品检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高灵敏度体现在能精准捕捉到极低浓度的有害物质;特异性强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效避免误判;快速响应特性则使检测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显著提高检测效率。在肉制品检测方面,生物传感器技术应用广泛,可用于检测兽药残留,如抗生素等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检测重金属离子的存在,防止重金属对人体造成危害;检测病原菌,保障肉制品的卫生安全等。例如,基于免疫原理的生物传感器,在检测猪肉中的瘦肉精残留时表现出色,能迅速得出检测结果,及时发现问题猪肉,有力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三)太赫兹光谱技术

太赫兹光谱技术是一项具有突出潜力的检测手段,能提供分子的振动和转动信息,帮助深入分析肉制品中的化学成分和结构。该技术在肉制品检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能有效检测肉制品中的添加剂,确保其符合安全标准;能精准识别污染物,保障肉制品的纯净度;能敏锐监测肉制品的变质情况,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例如,利用太赫兹光谱技术对鸡肉进行检测时,可准确检测出其中的三聚氰胺残留情况,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太赫兹光谱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快速、准确等优点,能在不破坏样品的前提下迅速给出检测结果,为消费者健康保驾护航,也为食品监管部门提供高效的检测工具。

(四)高分辨质谱技术

高分辨质谱技术是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和高通量的显著优势。高分辨率体现在能清晰地区分复杂混合物中的各种成分;高灵敏度可确保对于极微量的污染物和违禁药物也能实现准确检测;高通量则显著提高了检测效率。在肉制品检测中,高分辨质谱技术发挥着关键作用,可对多种污染物和违禁药物展开定性和定量分析,为食品安全评估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例如,高分辨质谱技术能精确检测牛肉中的多种抗生素残留,即使是痕量的抗生素,也能被敏锐捕捉和准确测定。这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产品,防止其流入市场,保障消费者健康,为监管部门加强肉制品质量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新型检测技术的优势分析

首先,检测速度快是新型检测技术的一大突出特点,能实现现场快速检测。这意味着在肉制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中,通过应用该项技术可及时获取检测结果。例如,在肉类加工厂的流水线上,新型检测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对各个批次的肉制品实施检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避免问题产品流入市场。

其次,灵敏度高也是新型检测技术的关键优势之一,能检测到痕量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质。在食品安全标准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即使是极其微量的有害成分,也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而新型检测技术的高灵敏度能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难以察觉的风险,如精确识别一些新型的农药残留或者难以检测到的重金属超标问题,为消费者健康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再次,准确性高这一优势减少了人为误差。新型检测技术在检测过程中更多地依赖先进仪器和科学算法,降低了因人为操作不当或主观判断失误而导致的错误风险,使得检测数据更加可靠,为监管部门的决策和企业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撑。

最后,新型检测技术在检测过程中不会影响肉制品的品质和可销售性。传统的检测方法可能需要对样品进行破坏式检测,导致被检测肉制品无法继续销售,而新型检测技术可以在不损害肉制品外观、口感和营养成分的前提下完成检测,既保证了检测的有效性,又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产品浪费和经济损失。

三、新型检测技术面临的挑战

首先,检测设备昂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型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先进的检测设备涉及高科技的零部件和精密的制造工艺,购置成本较高,一些小型的检测机构或企业可能难以承担这一前期投资,从而影响了新技术的普及推广。例如,高分辨质谱仪等高端设备的价格动辄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让许多基层检测单位望而却步。

其次,新型检测技术较为复杂,需要专业人员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操作和维护。这不仅要求操作人员熟悉复杂的仪器设备操作流程,还需要掌握相关化学、物理和生物学原理。然而,培养这样的专业人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人员的流动也可能导致技术的传承和应用出现断层。

再次,数据处理和分析难度较大。新型检测技术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经过复杂的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果,这不仅需要高性能的计算机硬件支持,还需要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和算法。对于一些不具备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的检测机构来说,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准确、有用的信息是一大难题。

最后,检测标准和方法尚未完善。新型检测技术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阶段,相关检测标准和方法还不健全,导致不同检测机构可能采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检测结果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给监管和质量控制带来了困扰。

四、加强新型检测技术在肉制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应用的策略

为充分发挥新型检测技术在肉制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作用,要积极应对挑战,加大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标准和方法,以推动新型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持续发展。

(一)提高研发资金投入,鼓励技术创新

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推动新型检测技术应用于肉制品质量安全检测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首先,要加大对检测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及相关机构专项拨款、设立科研基金等方式,可为检测技术研发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支持国产化设备研发和生产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国内企业在政府的扶持下可集中力量攻克技术难关,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减少对进口设备的依赖,这样不仅能降低设备采购成本,还能提升我国在检测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其次,鼓励检测设备制造商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扩大规模生产。技术创新能优化设备性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规模生产则可通过量产带来的成本分摊效应,进一步降低设备价格。最后,建立检测设备共享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多个检测机构或企业可共同租用昂贵的设备,在满足检测需求的同时,避免各个机构单独购买设备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成本增加,而且提高了设备利用率,使有限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在整体上降低了检测设备的使用成本,为更多机构应用新型检测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及相关合作

加强检测技术相关的教育培训是基础。首先,通过在职业院校和高校开设专门的课程和培训项目,为行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相关课程和项目应涵盖检测技术的原理、操作方法、数据分析等内容,使学生在学校就能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其次,在检测机构内部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培训和技术更新,使其能跟紧检测技术发展步伐,掌握最新的检测方法和操作技巧,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还能增强检测机构的整体实力。最后,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团队注入新鲜血液和创新思维,同时鼓励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在合作过程中,各方能共享资源和经验,共同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新型检测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完善检测标准和方法

为提升新型检测技术在肉制品质量安全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完善检测标准和方法势在必行。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肩负起责任,加快制订和完善新型检测技术相关标准和规范,明确检测流程、技术参数和结果判定等方面的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避免出现因标准不一而导致的混乱。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上在检测标准和方法方面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和成果值得借鉴,但也不能盲目照搬,要结合国内肉制品行业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优化,使其适应我国国情和市场需求。各方应共同努力,推动检测技术的标准化进程,为保障肉制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孙颖霞(1985—),女,汉族,浙江海宁人,工程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肉制品质量安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