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院校食品专业“校企村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
作者: 刘畅 程孟荣 占剑峰 王蔚新 胡婷 吴鹏 沈峻峰为推动高校转型发展,教育部联合多部委于2015年制定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教育人才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要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培养服务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应用型人才。
黄冈市地处大别山南麓,具有丰富、优质的农产品资源,包括传统优势产品(水稻和双低油菜)、优势畜产品(生猪和大别山黑山羊等)以及特色产品(蕲春蕲艾、英山茶叶、麻城福白菊、红安苕 、小龙虾、板栗和食用菌等)。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黄冈市的特色优势还未形成产业优势,主要原因在于农产品的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应加快从单一农产品向科研、生产、加工、贸易等全产业拓展,因此对具有区域特色的食品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
黄冈师范学院是湖北省黄冈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该专业师生组成了生命之光志愿服务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三下乡”活动,以地方院校、乡村和企业协同互动为着力点,探索了“校企村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出乎意料。本文以黄冈师范学院生命之光志愿服务队“三下乡”活动为例,介绍了黄冈师范学院“校企村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过程,以期为其他地方高校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经验和启示。
一、“校企村三位一体”
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基础
目前关于“校企村”协同育人的研究文章较少,主要以校企合作、校地合作为主。食品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大多数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实现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和行业资源的对接与整合、人才的供给需求和人才培养过程同频共振。
随着大环境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需要不断调整。一方面,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农村中与食品相关的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小型食品企业的增长速度加快,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作为地方院校,人才培养要以区域产业需求为导向、以特色发展为目标,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所以,探索能满足乡村振兴需求的新育人模式,是地方应用型大学的重中之重。
“校企村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指的是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高校、企业和农村按照“目标统一、制度合作、责任共担、平等协商”的原则,加强三方的协同合作、相互配合,将乡村振兴融入高校教育,发挥政策、体制和机制的优势,形成育人共同体,从而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让高校、企业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二、“校企村三位一体”
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在近两年的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黄冈师范学院生命之光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志愿服务队”)在黄冈多个县市开展了乡村振兴志愿服务活动,以社会实践基地为中心,把科学研究做在大地上,切实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的社会大课堂中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从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1.三位一体,打造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队前期选择“全面开花”的模式,注重活动的覆盖性,选择黄冈市的8个乡镇社区进行实践活动,分别为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巴河镇、丁司垱镇;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黄冈市蕲春县张塝镇;黄冈市黄州区虹桥社区;黄冈市罗田县平湖乡;黄冈市黄州区新港路社区;黄冈市团风县贾庙乡。由于覆盖面较广,志愿服务队实践活动的完成度并不高,而且实践时间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志愿服务队从“全面开花”转变成“各个击破”,选择特色村镇重点开展活动。志愿服务队通过调研和考察,最终选择了红色古镇——黄冈市武穴市花桥镇作为驻扎点,在雨场山村搭建了集实践教学、科研转化、科普调研、红色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地。
花桥镇有很多特色扶贫产品和地标优品,如再生稻、佛手山药等产品。在花桥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穴市绿康再生稻产销专业合作社参与基地共建,为志愿服务队提供了实践学习场所,让队员参与黄冈市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销售环节,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出了满足区域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此外,志愿服务队将红色教育融入实践活动,通过参观“将军故里”蓝杰村,并且在烈士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为实践活动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知识落地,把科学研究做在大地上。志愿服务队的学生大部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实践过程中开展了食品营养与安全等方面的科学调查与分析,在深入了解村情村貌、人文发展、历史文化、村民产业发展现状等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黄冈地区的乡村振兴、主导产业建设、食品营养与安全等提供决策咨询服务。例如,在全村136户居民家中开展乡村居民食用油营养与安全调查,结果发现食用油的储藏方式对其品质影响较大,为居民提供了多条实用性建议。该调查作为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等课程思政的部分实施内容,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实用性,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乡村的使命感。再如,志愿服务队针对“农村中农药使用情况”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农药的购买途径、使用农药的次数及计量、农药残余和包装的处理方法等。调查过程中,村民们反映了农药价格偏贵、使用效果不好、使用方法复杂等问题,并将问题类型和村民的年龄、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此外,队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村民存在乱扔农药包装的现象,向村民普及了正确处理农药废弃物的知识,提高了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3.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活动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期间开展的重点活动,志愿服务队依托此活动,进入中小学校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讲,旨在帮助青少年了解食品安全知识,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健康饮食意识。通过“紫薯变色的秘密”“五颜六色的水越喝越渴”等科普小实验,向学生们普及了食用色素对身体的影响等知识,激发了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皮褶计的使用方法,强调正常体脂率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倡导中小学生拒绝垃圾食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该项目获得2021年“大学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活动大赛全国二等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服务社会的意识,提升了学生服务乡村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与优化途径
在“校企村三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下,志愿服务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实践评价体系不健全。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属于过程性的“经验获得”,而且实践环节复杂,对学生实践质量的监控和评价难度较大。传统的评价方式是由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总结等材料进行打分,偏重“结果评价”和“成绩评价”,这与实践教学多元化的评价互相矛盾,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实践活动中课程思政融入不够。课程思政已逐渐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主流的教学理论,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行走的“思政课”,更应积极开展课程思政。但在学校、农村和企业三位一体的实践课程建设中,由于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不强,加之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实践课程思政资源库,导致思政资源较为匮乏,融入途径也没有形成特色,课程思政的效果不佳。
针对以上两大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多维度完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首先,从理性维度进行评价。理性维度是指从结果性的角度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学生在实践课程中所学的内容,可以结合传统的考察方式进行评价,如作业、考试等。其次,从感性维度进行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会巩固理论知识,还会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向,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既学习职业技能,也要从中奠定良好的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评价阶段性学习展示汇报情况、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等方面。最后,从持续性维度进行评价。乡村振兴和服务地方的使命感不仅在于当下的知识学习与历史感受,更在于价值观上的持续改造,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持续性维度评价,关注其在校期间有无失德行为,并通过跟踪调查、校友走访等手段考察其毕业后的表现,是否坚持了正确价值观、工作态度是否积极等方面,有效整合更多深度数据评价实践育人的有效性。
二是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入效率。教师团队的思政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因此,实践教学团队应持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政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坚持理论学习,通过教研讨论、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团队的理论学习;更新专业知识,夯实专业素质;多参加实践活动,提升实践素质;挖掘“三下乡”活动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入效率。
综上,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地方院校要将服务乡村融入人才培养中,协同乡村和企业,探索“校企村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创新实践模式、丰富实践内容、提升实践高度,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2021CE20);黄冈师范学院一流课程建设项目“食品分析”(2022KC20)。
作者简介:刘畅(1993-),女,汉族,湖北黄冈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分析。
程孟荣(1981-),女,汉族,河南夏邑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科学。
占剑峰(1979-),男,汉族,湖北黄冈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分析。
王蔚新(1976-),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营养。
胡婷(1988-),女,汉族,湖北仙桃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化学。
吴鹏(1982-),女,汉族,湖北天门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工艺学。
沈峻峰(1978-),男,汉族,湖北天门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数据处理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