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活页式教材的开发
作者: 师静 李旭霞 刘晶
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2019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2021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加快建设新形态教材,适应结构化、模块化专业课程教学和教材出版要求,重点推动相关专业核心课程以真实生产项目、典型工作任务、案例等为载体组织教学单元。这些重要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国家正视新形态教材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岗课赛证”育人模式被认为是新时期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岗”意味着通过广泛的企业调研及与行业专家的研讨,将岗位内容和岗位目标与课程衔接;“课”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中的三维目标为基石,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证”是指在课程标准中嵌入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核标准,将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考核内容紧密结合;“赛”是指将技能大赛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以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基于此,本文以中职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课程为例,探讨了“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下活页式教材的开发路径,以期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活页式教材概述
活页式教材的思路主要来源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其主要特点是兼具灵活性和教材属性。“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可根据教学需求、时代发展、技术革新等因素进行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材属性”使得活页式教材具备引导性、过程性、功能性、专业性、综合性等特质。
不同于传统教材,活页式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或职业标准,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工作流程为模块,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它的优势是辅助学生准确掌握技能,帮助学生规范化地完成工作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总之,活页式教材可作为学习资料,通过引入企业真实任务作为教学主要内容,并有效嵌入数字化资源,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性学习。
二、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课程教材现状
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课程是中职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满足食品加工及质量控制相关岗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该课程以中等职业学校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对食品检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实践,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使学生能够掌握食品成分分析的技能,同时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行为能力。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具备高素质技术技能的人才。不过,目前市面上的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课程教材却存在如下问题:
1.教材编写模式偏传统。当前,市场上关于中职阶段食品检测的相关书籍较少,且编写模式大多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介绍,虽然也有技能知识的讲解,但多是以文字的形式将检测标准里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重复。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西北地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较为薄弱,对于篇幅较长的文字性知识描述不易理解,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材内容与实际岗位的衔接不够紧密。在食品行业中,食品检验员被视为企业产品质量的守门员,他们守护着企业的生命线,这就要求检验人员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教材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要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为社会服务。然而,目前的大部分教材却不够贴近时代发展和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3.思政元素融入不明显。本课程的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品质,善于与人沟通合作,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与食品检验相关工作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然而,传统教材中涉及到这些素养目标的思政元素相对较少,主要依赖于教师在课外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三、“岗课赛证”育人
模式下活页式教材的编写要点
1.深入企业调研,构建“岗课”互融体系。深入企业实地调研,通过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行业专家进行研讨,梳理出食品检验员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素养培养内容。打破传统教材的编写模式,以岗位工作任务流程为主线重构课程内容,并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融入教材。比如,食品检验的一般工作流程为:采集样品→制备样品→样品预处理→样品检测→数据处理→出具报告,可将这六个工作步骤贯穿整个课程,使教材成为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指导性手册。同时,把本地区重点发展产业如枸杞、乳及乳制品、葡萄酒、肉牛、滩羊、冷链蔬菜等,作为典型检测工作任务嵌入到教材中,真正做到岗课融通。
2.对标技能大赛,构建“赛课”互融体系。学生技能大赛是检验职业院校学生与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体现,通过竞赛能够体现立德树人、产教融合、对接产业、服务乡村振兴等理念,推进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因此,在编写活页式教材的过程中,应引入技能大赛项目中涉及的比赛内容、比赛标准、比赛要求以及知识素养等内容,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熟知技能大赛,为他们更好地参与下一步的竞赛提供支持。以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为例,全国技能大赛食品药品检验赛项(中职组)的竞赛项目是“食品中总酸的测定”,具体的考核内容为:180分钟内完成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标定、制备样品试液、测定样品中总酸含量、完成实验报告。活页式教材可将竞赛考核内容以工作流程的方式呈现,并将每个步骤对接评分标准,让学生按照教材规范完成任务,从而达到竞赛与课程紧密结合的目的。
3.嵌入职业技能证书要求,构建“课证”互融体系。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的学生可考取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食品检验管理”“农产品食品检验员”等,这两种证书都要求考生掌握职业道德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安全基础知识、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因此,在重构活页式教材内容时,要注意融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模块和评分标准,构建课证融通体系,促进学生达到技能证书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
四、活页式教材设计思路
接下来以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课程为例,简述活页式教材开发设计的思路,以期为后期活页式教材的编写提供参考。
1.基于“岗课赛证”,重构教材内容。当前,食品检测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深入企业调研成为确保教材内容与时俱进的有效途径。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课程以食品检验岗位能力为主线,紧密对接职业岗位需求。通过深入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和工作岗位任务,从分析检测岗位核心技能出发,根据国家中等职业学校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教学标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全国技能大赛“食品药品检验”考核要点以及“食品检验管理”和“农产品食品检验员”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在国规教材《食品分析与检验》基础上,按照工作任务流程,将课程重构为先单元后整体、先基础后提升的4个项目、19个工作任务,具体如图1所示。
2.基于“岗课赛证”,开发数字化资源。为实现更加立体化的教学,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不应仅仅局限于提供传统的教学资源,还应拓展更直观的信息化资源,如仿真、动画、微课、视频等。在一些晦涩难懂的内容旁插入二维码形式的信息化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以食品中护色剂的测定任务为例,该任务需要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分光光度法涉及到的物理知识较为复杂,而分光光度计的仪器结构仅用图片展示也显得单薄。在这一任务中,数字化资源的开发可以包括认识分光光度计仪器构造与工作原理的微课、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的仿真、分光光度法实验原理的动画以及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视频。这样的多元化资源设计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他们在实验操作中的准确性和理论应用能力。
3.基于“岗课赛证”,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食品分析检测技术课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食品分析检验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树立“四有精神”。具体而言,通过学习我国的食品安全案例,强调“心中有爱”,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小组合作等方式,强调“眼中有他”,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决策、沟通、表达能力;通过真实生产项目的实施,强调“手上有尺”,使学生理解安全、规范、正确操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精湛的检测技能;通过学习习总书记对我国食品安全的要求,强调“肩上有责”,使学生深刻领会食品检测人员对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的责任感,并为此贡献力量。
4.基于“岗课赛证”,实施教学评价。基于食品检验岗位的要求,对竞赛考核标准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量化分解,共划分为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附加评价四个方面,以完成学习任务的考核。其中,过程性评价涵盖了平台活跃度、课堂参与度、操作规范度等课堂表现;结果性评价包括数据结果、计算结果、记录规范程度等。通过平台评分、学生自评、互评和双导师评价,有机结合主观与客观的考核方式。在附加评价方面,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技能大赛、社会服务等拓展环节也应纳入考核范围。另外,注重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的发展变化,积极探索增值评价的方法。通过对四大项目的综合评价,旨在培养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的工作能力,弘扬工匠精神,达到育智、育技、育人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