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节气饮食
作者: 琚萌萌 林小仙 王东亮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2024年2月4日是立春节气,立是“开始”之意,立春标志着冬季已经过去,春季即将来临。那么,春季养生有何注意事项?在春季的六大节气中又有何传统的养生饮食习俗呢?
春季养生注意事项
1.起居有常,以应生发之气。《黄帝内经》中的“夜卧早起”指的是相对于冬季,春季应适当晚睡早起,但不应晚于23:00。《老老恒言》载:“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也”。肝胆与春季相应,子午流注理论认为,肝胆子时(23-1时)、丑时(1-3时)最兴奋,各脏腑的血流经肝,肝胆在此刻发挥的作用达到最高峰,故春季尤其是肝病患者应在这段时间睡觉。而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早起有利于身体阳气生发,以7点前起床为宜。
2.防寒保暖,以绝风邪之患。春季气候变化大,昼夜温差也较大,阳气生发,人体腠理疏松,外邪易侵袭人体致病,此时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春季服饰要使体表处于温暖、微欲其汗的感觉,利于阳气外行。颈背是人体督脉所在,主一身之阳,应该注意保暖。三条阴经会于脚部,脚是身体中对寒冷刺激最敏感的部位,故要注重对双脚的保暖。
此外,风为春季主气,风邪为百病之长,容易夹杂各种致病因素,侵害人体而发病,若不及时治愈,夏季就易出现腹泻等肠胃病。因此,春季躲避风邪很重要。
3.调情怡性,以畅升降之机。春季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阳气潜藏一冬,至春日发泄,养生贵在于调畅情志,养生发之气,保持心情舒畅。肝属木,木旺于春,其气主升,由于肝喜疏恶郁,因此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瘀滞不行而成疾。要想肝脏强健,就要学会制怒,尽力做到心平气和、乐观开朗,以防肝气郁结。《寿亲养老新书》里载有十乐:读书义理、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毕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赞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学学古人的十乐,对春天养顺肝气大有裨益。
4.少酸多甘,以养脾胃之气。一般说来,为适应春季阳气升发的特点,在饮食上应适当食用辛温升散的食物,如红枣、花生、大葱、香菜等,少食生冷黏杂之物,以免伤害脾胃。《摄生消息论》云:“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当春天来临之时,人们要少吃酸味的食品,多吃甜味的饮食,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脾胃之气。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胃之气健旺,人可延年益寿。而酸味入肝,且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疏泄不及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甘入脾胃,防其虚弱,只需增甘少酸,便可顾护脾胃之气。
春季六大节气养生饮食
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春季中六个节气的养生饮食。
1.立春。立春这一天,民间习惯吃萝卜、姜、葱、面饼、春卷等,称为“咬春”,其中吃得最多的是春卷。元代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春卷“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品尝春卷中包裹的新鲜蔬菜,很符合“咬春”之意,并且吃春卷要从头吃到尾,取其“有头有尾”的吉祥寓意。
立春时还流行吃五辛盘,又被称为“春盘”。《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也有用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作为五辛。吃五辛盘可以驱除一整个冬天里的浊气,使五脏的阳气升发,而且也符合现代养生学主张的“吃当季蔬菜”的健康养生理念。
初春是感冒发生率较高的时节,同时胃疼、腹泻、关节病等疾病也很常见,多吃些农历正月生长的葱,能有效减缓病情、清除身体“死角”的毒素,使人焕发活力。杜甫名诗中的“夜雨剪春韭”,体现了二月份吃韭菜的养生之道。俗话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多食二月韭不仅对人体有养阳作用,还能增强人的体力和促进血液循环,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
2.雨水。中医上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一个人若脾胃功能强健,则身体会充分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变得身体健康。雨水时节是调养脾胃的最佳时机,药王孙思邈曾说春日调养脾胃之气,要多吃甜食少吃酸,这是因为酸性入肝,肝气过旺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春主肝”的说法,春天正是肝脏比较旺盛的季节,为了不影响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春季应当少吃乌梅、酸梅、山楂等酸性食物,适当进补山药、大枣、糯米、芋头、红薯、南瓜、栗子之类的甜味食物。为了护住脾胃阳气,还应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
《千金月令》和“药王”孙思邈都强调正月或春日适合喝粥,粥大多用米熬制而成,有时还会添加一些特殊食材,雨水节气时适合在粥中加入具有健胃、提神、补肾助阳、固精等作用的韭菜。北京还有一种调养脾胃的食物“望春蜜饼”,以蜂蜜和柚子为馅,入口香甜,有助于健脾消食。
3.惊蛰。惊蛰时节,人体肝阳之气逐渐上升,阴血则相对不足,所以此时饮食起居最好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使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入侵。这时适合多吃些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比如鸭血、菠菜、水萝卜、苦瓜、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少吃动物脂肪类食物。
其中,菠菜猪肝汤、醪酒等很适合惊蛰时节食用。菠菜也叫“波斯草”,是2000多年前由波斯人栽培的菜蔬,在唐朝时传入中国。菠菜是惊蛰的应季蔬菜,柔嫩可口,可以祛火、润燥、活血、补铁,有“营养模范生”的美称。菠菜搭配补血的猪肝一起食用,润燥、补铁一举双得。西北部分地区在惊蛰时节有喝醪酒的习俗,这是因为春天到来,人全身的汗毛孔张开,喝点热的醪酒有利于祛除身体内积存的寒气。
在春季,很多人都有春困的感觉,这是人体生理机能随自然季节变化而相应调节的一种生理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传递着身体肺阴虚燥热、湿痰、肝阳上亢和肾阴虚等不良“信号”。大家可以通过以下两个中医方子来缓解春困——一是淮山饮:20克淮山药,茯苓、白术各10克,用水煎服,每天当茶水饮用,连喝35天,可以健脾。二是西洋参百合饮:10克西洋参和10克百合,加上3-5克冰糖,用水煎服,当日常茶水饮用,连喝3-5天,有健脾补气的功效。
4.春分。春分时节的时令蔬菜有很多,包括芥菜、春笋、豌豆尖、芋头、黄豆芽、香椿、韭菜、菠菜等,这个时节人们在饮食方面要力求中和,忌大热大寒。
香椿味苦、性寒,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等功效。它的味道芳香,能起到醒脾、开胃的作用,还是治疗肠炎、痢疾、泌尿系统疾病的良药。春分节气的香椿口感和营养最好,适合多吃。黄豆芽性寒、味甘,有清热明目、补气养血、防止牙龈出血及降低胆固醇等功效,春分正是黄豆芽大量上市的时节,适合经常食用。莴笋含钾量较高,有益于高血压人群和心脏病患者,春分时节的新鲜莴笋口感最好。芹菜可以平肝降压、镇静安神、利尿消肿,春分时节的芹菜很好吃。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春菠”根红叶绿,鲜嫩异常,最为可口。春笋脆嫩鲜美,营养价值很高,而且富含B族维生素、矿物质等,具有消食、化痰、解毒、利尿等作用,春分正是春笋盛产的时节。
5.清明。清明前后,人体会随着气温的回升而加快代谢循环,五脏六腑也随着万物的生长更加活跃,尤其是肝脏,开始进入旺盛状态。肝火过旺,容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因此清明养生宜阴阳平衡、柔肝为主,忌补肝过度,饮食上可以多吃些胡萝卜、小白菜等容易消化的新鲜蔬菜,少油腻辛辣、多清淡爽口。
青团是江南地区清明节时常吃的一种传统小吃,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制作而成,口感香糯、绵软,有一股青草的香气。这里的艾草不是中医艾灸使用的艾蒿,而是一种当季野菜——田艾(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清明菜),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多吃可以预防流行性疾病。
荠菜又叫“地米菜”,被《本草纲目》称为“护生草”。荠菜味道甘美,在健脾、明目、利水、止血等方面有着很好的药用价值。立春后,南方地区的田地和路边会冒出很多荠菜,于是人们创造出荠菜煮鸡蛋或荠菜蛋汤等吃法。从中医角度讲,荠菜有清理肝毒的功效,而鸡蛋既能充分吸收荠菜的药性,又能滋补身体,两者搭配对身体十分有益。
6.谷雨。“调摄”是指古人在谷雨时节通过调整作息、调理饮食来适应春夏交替的做法。调摄的方法很多,明代戴羲在《养余月令》中就列有19则,所列的“药饵”也有11则之多。
谷雨时节正是桃花盛开的时候,有些地方流行“洗桃花水”的风俗,古人也创造出使用桃花进行“调摄”的方法:“采桃花浸酒饮之,除百疾,益颜色。”此外,古人也常用吃野菜时蔬来“调摄”:北方有食香椿、榆钱的风俗;南方有吃龙饼的习俗,这是一种用新鲜的鼠曲草和蜜汁加粉调和而成的饼团;还有的地方则流行在谷雨时节用树叶汁做饭。不过,古人谷雨时节食用野莱时蔬不仅仅是为了“调摄”,也是为了在青黄不接的暮春之时节省下粮食来度过春荒。
谷雨时节正是桑葚成熟的季节,人们有吃桑葚的习惯。桑葚又叫桑果、桑泡儿,是桑树的成熟果实。桑葚的营养价值很高,每100克果实中约有0.4%的黄酮类化合物,不逊色于蓝莓,维生素E的含量也很高。除了桑葚,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和类黄酮的桑叶也可以吃。比如,用嫩绿的桑叶炒鸡蛋,或勾芡清炒,都是餐桌上嫩滑爽口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