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春播技术巡回指导启动等
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春播技术巡回指导启动
近日,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指导下,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春播技术巡回指导。指导工作从4月下旬持续到5月上旬,重点提高大豆春播出苗质量,为大面积单产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巡回指导关注三方面内容:一是指导各地大豆春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单产提升工程技术落实落细,就地开展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二是分析大豆春播出苗有利不利因素,提出近期应注意的田管措施;三是调研各地大豆政策和项目任务落实情况,收集地方经验做法和问题建议。
巡回指导活动按照生态区域,分为东北、华北、长江流域、黄淮海、西南、西北地区6个指导组,每组实行双组长制,由1位科研和1位推广单位专家担任,成员由相关省农技部门专家和农业农村部大豆专家指导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家指导组、大豆单产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的专家组成。重点聚焦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和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县,每省(区、市)指导不少于2个县,就地至少开展1次线下培训。(李浩)
两部委全力推进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实施
4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组织召开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推进现场会,总结交流去年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经验做法,部署安排今年工程实施的重点工作,加力推进关键措施落实落地。
会议指出,各地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的部署安排,深刻认识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重要性。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提高玉米单产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我国粮食产能的重要途径,是增加农民种粮收益的有效手段。今年是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第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投资45亿元,在12个省份实施1500万亩。
会议强调,各地要强化要素集成,推进精准调控,落实关键措施,确保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取得实效。重点推进高密度种植、高质量播种、高效率肥水、低损耗减灾“三高一低”措施,推动耕层深化、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三化”并进。
会议要求,谷雨已过,农时偏紧,各地要增强紧迫感,加力加快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实施。项目县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玉米单产提升的思路目标、建设任务、资金筹措和保障措施,建立专门台账,全过程建档立案,确保资金使用安全,并组建专家团队实行全过程、全环节联合指导服务。(于险峰 王田)
第3届中国儿童营养健康与食育大会在京召开
近日,由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主办的2024(第3届)中国儿童营养健康与食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食育助力儿童健康成长”为主题,围绕我国食育发展现状、食育与儿童营养、食育与健康行为养成、食育人才体系建立、食育与企业品质提升、标准法规等相关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会长何继红表示,国家重视食育理念、培养食育人才、推动食育发展,是应对现在儿童青少年群体新食品营养问题的新战略、新举措,协会将在此方针政策指导下,努力做好食育工作,推动食育发展,助力食品产业升级,为未来强国建设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表示,食育是针对全民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有效补充,是将公众科普前移,通过“食”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教育,将信息灌输转变为体验式、互动式的过程,将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为与生活融合的立体式学习。可以以食物为载体,通过研究科学吃、文明吃,培养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观念,赋予公众自主健康生活的能力,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更长远的未来打下基础。
优质、丰富的儿童食品为儿童食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与基础,也是现代生活中儿童健康生活品质的重要保证。大会上还发布了《儿童干酪和儿童再制干酪》和《儿童鱼肠》两项儿童食品团体标准。(贾润梅)
2023-2024年度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研究热点发布
在2024年4月25日召开的2024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发布了“2023-2024年度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研究热点”。本次热点的发布,将对打破学科壁垒,预测全球食品安全与健康领域学术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引领我国食品产业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热点1:食品新生产系统——保障未来食品供给的新质生产力
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为传统食品生产系统带来了严峻挑战。新资源和技术等新生产系统的探索与应用是保障未来食品安全供给,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食品新资源的开发正在改变传统的食品生产模式,纳米组装、生物制造、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供应链等生产技术的创新正在为食品工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未来,这些新生产系统将继续推动食品产业变革,在全球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热点2:合成生物学——重构未来食品的新动力
合成生物学是理解生命规律和变革生物体系应用的关键技术,是以工程化的理念对生物体进行有目标的设计、改造或重新合成,实现人类所需的功能或产品,其研究和产业化应用正在重塑世界。目前,合成生物学已形成了以技术、服务和应用为核心的产业链,其与未来食品发展紧密相连,可为食品产业提供新原料和新生产方法等,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的需求,实现更安全健康、可持续的食品获取方式。
热点3:人工智能——食品科技发展的变革性机遇
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加速向食品设计、生产、储运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深度渗透,推动食品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转型升级。有望打造食品多模态大模型技术底座,形成人工智能驱动的食品科学研究新范式,助推个性化食品与精准营养等食品科技前沿热点研究,为未来食品科技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为全球健康和福祉做出积极贡献。
热点4:可持续食品包装与食品供应链设计——循环与安全发展的新引擎
通过使用更可持续的食品包装材料来提高食品安全和质量,以减少食品生产和消费对环境的影响。准确的食品供应链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损失和浪费,并通过供应链设计提高食品配送的效率和透明度,增强食品的可追溯性和可信度,从而提高食品供应链的可持续性。
热点5:替代蛋白——助力人类健康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传统畜禽养殖业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以及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类更高的健康需求,催生了人们挖掘食品新资源的动力,推动了植物蛋白、藻类蛋白、昆虫蛋白、微生物蛋白、细胞培养蛋白等替代蛋白的创新与发展。可以预见,植物蛋白的高品质开发、微生物蛋白的大规模生产、细胞培养蛋白的低成本制造技术的突破等典型替代蛋白资源产业的发展及替代肉制品大规模的产业化将持续保障食品安全,助力人类健康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热点6:新污染物风险评估与控制——食品安全主动保障的新支撑
污染物带来的食品安全保障问题广泛存在,持续影响食品安全供应。重金属、农药残留等危害已引起广泛关注,而全氟化合物、微塑料等新污染物的涌现给食品安全保障带来了全新挑战。实现以预防为重点的可持续、安全的食品供应,需要建立一个以科学评估和监测技术为基础的防控体系,以更快、更有效地做出反应。
热点7:食品真实性鉴别技术——为破解食品欺诈难题提供了新方向
以掺假、造假为代表的食品欺诈,是全球食品行业中的痼疾,日益呈现复杂性、多样性,且危害大,需高度重视并重点防治。目前,食品真实性鉴别技术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治理食品欺诈的一种管理手段和创新举措,是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重要抓手。加强食品真实性鉴别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完善其法规和标准体系,构建食品真实性鉴别的社会共建共治生态,有利于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培育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热点8:食药同源——以食物资源为基础助力实现个性化健康需求
与饮食相关的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医疗负担和生产力损失。食物与健康之间关系紧密,对于预防和降低慢性病的患病风险以及调节亚健康状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食养结合”理念是在食品科学中融合营养学、传统中医等学科的深厚理论沉淀与丰富实践探索,倡导将食药同源资源融入日常饮食中,实现与健康干预的有机结合。该理念涵盖了定制膳食、精准营养干预计划等多个方面,旨在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健康需求。
热点9:老年食品——助推健康老龄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近半数老年人存在营养状况不良,超半数老年人患有一种以上慢病,满足老年人营养特征的食品数量和结构与健康需求不匹配。基于老年人群队列,评估营养素科学、合理需求量,精准解析人群营养代谢特征,研发适合老年人咀嚼吞咽的易消化食品,针对老年人缺乏的营养成分开发营养强化食品,针对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退化开发特殊食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措施。
热点10:菌群靶向性食品——生命健康领域的新热点
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而膳食是调节菌群平衡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菌群靶向性食品是指以调节肠道菌群为目的而设计的食品,相比于传统食品以满足人体营养需求为目标,菌群靶向性食品更多关注对肠道菌群的精准、定向调节。目前菌群靶向性食品已成为生命健康研究与产业的关注热点,在缓解营养不良、肥胖、肠道炎症等菌群紊乱相关疾病方面已体现出重大发展潜力。(食品伙伴网)
中国药膳大师团队携手玺膳·二十四宴共创科技药膳
4月24日,中国药膳研究会药膳技术制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药膳技术制作委员会”)同新派食养餐饮品牌玺膳·二十四宴共同成立中国首支科技药膳研发团队,团队将依托中医养生理论,通过大数据分析人群需求,打造新派药膳,为传统膳食养生的传承注入新动力。来自餐饮行业协会、研究机构、餐饮企业的相关领导、专家近百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
据悉,研发团队由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药膳制作行业领军人物、非遗连氏饮膳代表性传承人焦明耀领衔,由30多位专家、厨师组成。团队将依托中医养生理论,结合专家的药膳制作经验,通过大数据筛选研究不同人群的饮食口味和偏好,研发对应的养生特色美食,实现饮膳领域的全面覆盖,持续推动膳食行业发展,为中餐食养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驱动力。
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焦明耀表示,药膳制作讲究“天人合一、物人相合、七味六和”,研发团队在此基础上再借助大数据的力量,丰富药膳菜品种类和传播渠道,希望将历经千年积淀的药膳文化以国潮新形式回归于社会。
玺膳·二十四宴品牌创始人、董事长王晓霞表示,与药膳技术制作委员会共建研发团队后,双方将通过研发新菜品、推动药膳量化标准、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药膳大师工作平台等多种途径,更好地传播药膳文化,为健康、美好生活贡献力量。(张卫)
农业农村部加快推进“仿种子”清理扩面提速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撤销公告,撤销向日葵、黄瓜、甜瓜、油菜等问题品种312个,切实推进登记品种从严规范管理,持续营造激励创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据了解,按照种业振兴市场净化行动部署,2021年以来农业农村部深入推进“仿种子”问题治理,目前已陆续发布六批撤销登记品种公告,完成了向日葵“仿种子”清理,正在开展黄瓜、甜瓜等登记作物问题品种清理工作。从业界反映看,经过三年努力,种子市场得到持续净化,有力维护了保护创新、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更加坚定了企业加大品种研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从市场端看,隆平高科旗下三瑞农科公司董事长张永平表示,原创食葵种子的市场占有率由清理前的30%恢复增长到40%以上。从生产端看,食葵品种亩产和收益较清理前均提高10%以上,农户对国产品种的认可程度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