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 全力做好抗旱保灌溉保供水工作
作者: 心怡
5月以来,我国华北、黄淮和西北东部降雨持续偏少,近期又遭遇大范围持续高温,旱情快速发展。当前正值“三夏”关键时期,旱情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各级水利部门正积极应对,多措并举,最大程度减轻干旱影响和损失。6月17日,水利部召开抗旱保灌保供水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陈敏、水旱灾害防御司督察专员尚全民、农村水利水电司一级巡视员张敦强、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马永来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抗旱保灌溉保供水的有关情况。
陈敏:5月以来,华北地区南部、黄淮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持续降雨偏少,近期又遭遇大范围高温,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陕西、甘肃等地出现旱情。当前正值“三夏”关键时期,随着夏收快速推进、夏播全面展开,土壤缺墒情况逐步显现,旱情发展较为迅速,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明显增大。
农时不等人,旱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干部群众冒着高温酷暑抗旱抢种,努力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各级水利部门也正在采取各种措施,抢抓农时,全力抗旱保夏播保供水。华北、黄淮地区耕地大多具备灌溉条件,当前蓄水情况总体较好,通过科学调度水工程,总体上能够保障夏播用水。
水利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粮食生产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确保规模化养殖和大牲畜用水安全,全力保障灌区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目标,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全力支持受旱地区做好抗旱保灌溉保供水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监测预警。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土壤墒情,深入分析旱情对农业生产和群众饮水的影响,滚动预测预报和会商研判,有针对性地安排部署抗旱工作。6月12日,水利部发布干旱蓝色预警,针对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陕西和甘肃8省启动干旱防御IV级应急响应;根据旱情发展,6月14日发布干旱黄色预警,将针对河北、河南两省的干旱防御应急响应级别提升至Ⅲ级。
二是精准调度工程。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科学调度各类水工程,提早谋划蓄水保水,为抗旱储备了宝贵水源。组织制定黄河、淮河、海河流域控制性水工程抗旱调度方案,各骨干工程全部进入抗旱调度模式。精准调度黄河流域小浪底、万家寨、刘家峡,淮河流域出山店、蚌埠闸、临淮岗,海河流域岳城、盘石头等控制性水工程和江水北调、引江济淮等重大引调水工程,确保调度的流量、水量满足旱区抗旱需求。发挥南水北调工程骨干作用,加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力度,做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向华北地区调水准备,满足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应急抗旱需求。
三是强化灌溉管理。发挥大中型灌区抗旱主力军作用,根据水文气象预报、已播作物生育期用水需求和待播作物缺墒、可调配水量及预期来水量等情况,科学制定并动态优化灌溉计划。精准对接作物需水时段和需水量,精细调度水库、泵站、水闸等水源工程,切实做好已出苗作物灌溉和待播耕地补墒。充分应用高效节水措施,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方水,努力扩大抗旱浇灌面积。
四是确保饮水安全。动态摸排、准确掌握农村地区群众因旱饮水困难情况,制定完善供水保障方案,重点关注偏远山区、集中供水工程无法覆盖的地区,做到不落一户一人,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滚动分析研判旱情对农村规模化养殖和大牲畜用水的影响,提前采取措施确保用水需求。
旱区各级水利部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调度各类水利工程设施投入抗旱,有序放水、引水、调水、提水,因地制宜采取应急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措施增加抗旱水源,加强灌区运行调度和灌溉管理,全力抗旱保灌溉保供水保民生,最大限度减轻干旱影响和损失。
据预测,未来10天受旱区将有降雨过程,对缓解旱情有利,但考虑到前期受旱范围广、土壤缺墒重、灌溉需水量大,部分地区旱情仍有可能持续。水利部将做好防大旱、抗长旱的准备,统筹当前和后期抗旱用水需求,精细实施流域骨干水工程抗旱调度,精准对接城乡供水和灌区灌溉需求,精确指导支持抗旱保灌溉保供水工作,同广大旱区群众一道,攻坚克难、共御旱魔,坚决打赢抗旱这场硬仗,全力保障供水安全和粮食安全。
记者:当前旱情整体情况如何?有哪些特点?
尚全民: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受厄尔尼诺事件滞后等影响,6月以来,西北东部、华北中部南部、黄淮等地受强大稳定大陆暖高压控制,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土壤失墒加快,主要江河来水偏少,部分地区的中小水库蓄水不足,河南、山西、山东、安徽、陕西、河北、江苏、甘肃等8省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这次旱情总结起来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降水总体偏少、气温偏高。5月以来,河南、江苏、山东降水偏少5-8成,陕西、山西、安徽、甘肃、河北偏少1-4成,陕西中部、山西中部、山东西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连续30-80天无雨。其中,河南、江苏降雨量分别列1961年以来同期的倒数第1位和倒数第3位。在降水量偏少的同时,上述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30℃的天数达13-29天,从而加重了旱情。
二是主要江河来水总体偏少。5月以来,旱区内主要江河来水偏少2-8成,其中黄河中下游干流偏少1-3成,河南淮河上游、洪汝河、沙颍河来水偏少4-6成,山西汾河、漳河上游、沁河来水偏少3-7成,山东沂河、大汶河、马颊河来水偏少2-7成,陕西渭河、北洛河来水偏少4-7成,河北滦河、洋河、滹沱河来水偏少2-8成。
三是旱区部分中小水库蓄水不足。旱区重点水库灌溉供水水源总体有保障,但部分中小水库蓄水明显不足,其中山西运城偏少6成,安徽蚌埠、池州、黄山、滁州偏少1-3成,陕西商洛、汉中、延安、西安偏少2-5成,河北唐山偏少1成。
四是部分地区耕地土壤缺墒严重。当前,河南信阳、驻马店,山西运城、临汾,山东济南、临沂、潍坊,安徽阜阳、亳州,陕西榆林、延安,河北邯郸、邢台、衡水、保定,江苏淮安,甘肃酒泉等地土壤中度以上缺墒。
五是耕地受旱发展快。当前正值“三夏”时节,华北、黄淮等地夏播全面展开,前期持续少雨导致的土壤缺墒情况逐步显现,而近期高温又造成了土壤失墒的加剧,受旱范围迅速扩大。当前旱情主要对已出苗作物生长和待播耕地适期播种造成影响,城乡供水方面有一些分散的农村人口受到影响,但这些人口通过采取应急措施均能够得到保障。
记者:我们了解到,当前华北、黄淮地区的灌溉水源总体上有保障,请问在这个过程中水利部门发挥了哪些作用?又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敏:当前,华北、黄淮地区灌溉水源总体上较为充足,但在“三夏”关键时期遭遇高温少雨,灌溉用水需求大,水利部门水源保障任务艰巨。为此,水利部组织黄河、淮河、海河水利委员会,会同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陕西、甘肃等省水利部门,逐一梳理骨干水库、引调水工程的供水能力和相关区域的用水需求,统筹上下游和左右岸、生产和生活、当前和长远,紧急研究制定骨干水利工程抗旱应急调度方案,明细调度运行方式,流域控制性水工程全面进入抗旱调度模式,从快从细从严从实开展抗旱调度,加大下泄流量和水量,保障夏播用水需求。
一是黄河流域。自6月12日起,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调度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从每秒1000立方米加大至1800立方米,全力支持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应急抗旱供水。陕西省调度大中型水库累计下泄水量8亿立方米,引汉济渭、引湑济黑、引红济石等引调水工程累计调水3990万立方米。
二是淮河流域。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会同安徽、江苏做好蚌埠闸、临淮岗和洪泽湖蓄水供水工作。河南省相继调度鸭河口、昭平台、白龟山、石漫滩、燕山、出山店、白沙、田岗等大中型水库加大下泄流量,累计下泄水量18.36亿立方米。安徽省利用引江济淮工程向蚌埠闸以上调水7804万立方米,淮水北调工程引调淮河干流水量1585万立方米。山东省调度98座大中型水库为下游抗旱供水3亿立方米。
三是海河流域。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调度岳城水库和漳河上游渠首等工程,全力保障抗旱供水。河北省加强引江水与本地水的统筹调度,引江水17.62亿立方米,大中型水库抗旱供水29.42亿立方米。6月以来,山西省漳泽、后湾、关河水库累计向长治市和下游河道供水超1000万立方米,为下游地区提供了水安全保障。
总体上看,通过水利工程的调水、引水、提水、供水等综合措施,各级水利部门有力保障了旱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既发挥了抗旱的主力军作用,也发挥了抗旱的生力军作用。
记者:当前旱情对夏种及作物灌溉有哪些影响?水利部采取了哪些保灌溉措施?
张敦强:当前,夏种已进入高峰期,玉米等作物处于播种、出苗期,正是需水的时候,还有一些待播耕地也需要好的墒情保障。针对近期华北、黄淮部分地区高温少雨天气,水利部指导各地按照“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的要求,充分发挥大中型灌区抗旱主力军的作用,精细调度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切实做好作物灌溉和待播耕地的补墒,全力打好抗旱这场硬仗。
一是加强蓄水引水。充分利用现有湖库塘堰河渠,加强黄淮流域灌溉水源的调度管理,能引尽引、能蓄尽蓄,努力保障抗旱用水需求。我们对受旱地区进行了全面调度,整体上大中型灌区夏播作物灌溉水源是有保障的。以安徽宿州为例,当地充分发挥淮水北调作用,提前开始第三次调水,已向灌区补充灌溉用水1500多万立方米,渠道蓄水较好,群众正在抓紧灌溉,降温保墒。
二是精准滚动调度。逐一建立受旱地区大中型灌区电子台账,对旱情及灌溉进度进行滚动调度,摸清已播作物生育期灌溉需求和待播作物缺墒情况。指导督促地方以大中型灌区为单元,科学制定供水计划,紧盯供水保障情况,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提前做好应急供水预案。当前河南省已有230处大中型灌区开闸引水,累计引水8.2亿立方米,累计灌溉近700万亩。山东计划引水23.1亿立方米,已灌溉引水7.8亿立方米。河北针对邯郸的局部旱情,上游的岳城水库加大泄放流量,确保漳滏河灌区170万亩玉米生长用水。
三是科学精准保灌。指导各地结合水文气象预报信息、土壤墒情、种植结构等滚动预测需水量,科学制定并动态优化灌溉方案,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做到应灌尽灌,充分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手段,根据雨情、水情、土壤墒情,优先保障旱情严重地块灌溉。比如,山东位山灌区坚持多水并用,运用数字孪生技术、遥感技术分析计算作物用水需求,远程闸控系统调节水位,精准节水灌溉,有效保障了70万亩玉米等灌溉用水;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精准调度大别山区六大水库累计灌溉引水9亿立方米,完成栽插水稻面积约700万亩。
下一步,我们将密切关注各地的旱情变化,指导各地不误农时,以大中型灌区为重点,科学调度灌溉用水,精打细算用水,为“三夏”和秋粮丰收提供水利灌溉保障。
记者: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重大基础设施,请问南水北调工程在此次抗旱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尚全民: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超级调水工程,通水以来,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729亿立方米,已经成为我国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面对近期华北、黄淮等地旱情发展形势,水利部调度南水北调工程全力支持沿线地区抗旱保供水工作。一是全面进入抗旱调度状态。6月15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做好南水北调工程抗旱保供水工作的通知》,专题部署南水北调工程应急调水工作,把支持当前抗旱保供水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二是迅速制定应急调度方案。根据有关地方增加南水北调抗旱用水的需求,水利部长江委、淮委等迅速会商研判,研究抗旱保供水具体方案。三是全力开展抗旱应急调水。南水北调集团通过中线工程退水闸向平顶山市等地应急抗旱供水0.5亿立方米。协调东线公司累计为山东省调引抗旱应急水量3.94亿立方米,为江苏抗旱调水5.36亿立方米。利用东线一期北延工程等为河北增加运河漕蓄水量近2600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