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提质全年粮食产量有望首次突破1.4万亿斤
作者: 心怡
10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前三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党组成员夏更生、李敬辉,总农艺师、种植业管理司(农药管理司)司长潘文博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请先简要介绍一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运行情况。
张兴旺:今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认真抓好中央一号文件部署的“两确保、三提升、两强化”各项任务落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进一步夯实,乡村全面振兴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前三季度农业农村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势头,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全年粮食再获丰收。目前,夏粮早稻已经丰收到手,夏粮产量2995.6亿斤,比上年增加72.5亿斤,是近9年增产最多的;早稻产量563.5亿斤,连续4年稳定在560亿斤以上。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大面积单产提升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0月24日,秋粮收获进度已达82.5%,又是一个丰收季。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大豆油料扩种成果巩固,大豆面积仍然保持在1.5亿亩以上,预计产量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油菜籽的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
二是“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裕。当前,“菜篮子”产品突出表现为数量足、质量好、品种多。生猪产能有序调控,9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62万头,生猪养殖业稳步发展。肉蛋奶生产稳定,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704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国内水产品产量增长4.5%。蔬菜和水果品类丰富,供给充足。
三是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拓展。各地充分发挥监测帮扶体系作用,落实精准帮扶措施。截至9月底,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的25个省,超六成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引导信贷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累计新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14.73亿元,惠及93.39万脱贫户,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达到了3301.6万人。加快改善脱贫地区发展和生活条件,用好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机制,重点区域帮扶成效明显。
四是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持续提升。大力培育壮大种业领军企业,进一步摸清了农作物、畜禽和渔业种质资源家底,保护利用体系逐步健全。加快实施农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选育出一批高油高产大豆等生产急需品种。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超过1.12亿亩。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也取得了新突破。
五是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产品加工业效益改善,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市场供需两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7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46,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六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不断增强,亿万农民共庆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七是农村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在安徽、湖南、广西启动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也不断发展壮大。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抓住重点、主动作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抓紧谋划推出增量政策,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全面完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年度任务,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记者:目前,秋粮收获已经超过了八成,今年粮食产量预计突破1.4万亿斤。请问,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形势?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态势有没有根本改变?
张兴旺:今年我国粮食生产总体顺利,虽然局部地区气象灾害比较重,比如华南的“龙舟水”、超强台风,长江中下游的“暴力梅”,黄淮海干旱、旱涝急转,东北出现了阶段性的低温、极端暴雨等,确实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和影响。但是从全国的范围来看,今年全国农业灾情是近几年较轻的一年,农作物累计受灾面积1.35亿亩,比常年减少了4400多万亩。根据农业农村部的农情调度,截至10月24日,全国秋粮收获超过八成,大头丰收已经到手。从各地反映和专家的测产情况看,绝大多数省份是增产的,个别省份地区因灾减产,算大账的话,秋粮增产是明显的。再加上夏粮和早稻,全国粮食再获丰收,产量预计有望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
综合来看,今年粮食再获丰收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面积增加。今年中央财政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现了全覆盖,提高了小麦、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有效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各地纷纷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间作套种,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特别是高产作物玉米的面积增加比较多,对整体上增产贡献比较大。
二是单产增加。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接续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新启动了大豆单产提升工程,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指导各地落实适当增密、提高播种质量、水肥一体化、“一喷多促”等关键措施,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预计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超过了七成。
从供需角度看,虽然稻谷、小麦供需状况较好,但是玉米产需的缺口还比较大,大豆仍然主要依靠进口,全国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这一情况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这提醒我们,确保粮食稳定、安全供给的弦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的红线,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加快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记者: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请问,目前在提高单产上我们都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还有哪些考虑?
潘文博: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部启动实施了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会同国家发改委实施了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加快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集成,季季紧抓、茬茬接续、环环相扣挖掘单产潜力,推动大面积均衡增产。一是以“增密度”为切入点,亩均株数不断增加。比如,今年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的亩株数,少的增加100株,多的增加300-400株。二是以“创高产”为着力点,加快推广关键技术。今年重点推广了玉米精准调控、大豆大垄密植、小麦精细整地播种、油菜直播密植等高产技术模式。三是以“高性能”为突破点,农机装备升级明显。针对播种质量不高这一薄弱环节,加快高性能精量播种机的普及推广,同时辅助加装了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等智能装备。四是以“整建制”为着力点,带动均衡增产。比如,今年小麦整建制推进县的亩产较上年提高了5.1%左右,带动小麦平均亩产提高10公斤左右。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的要求,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一是继续筛选推广一批抗逆稳产、高产优质品种;二是继续组装集成一批高产稳产、绿色高效、宜机适用的技术模式;三是继续普及推广一批以气力式、高性能播种机和有序抛秧机为重点的新型农机具;四是继续建设一批水肥一体、集中育秧、沟渠配套的农田设施,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五是继续引导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示范带动推广增产措施,保障关键举措落地见效,促进大面积单产提升。
记者:近日生猪价格止跌反弹,这种涨势能否持续?如何看待四季度的生猪市场形势?农业农村部将采取哪些举措稳定生猪产量?
李敬辉:猪肉产品是事关民生的产品,大家都很关注生猪价格和市场供应情况。据农业农村部监测,9月份全国生猪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9.7元,较8月份下跌3.2%,结束了连续5个月的上涨,10月份以来猪肉价格继续小幅下降。这轮猪价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生猪供应有所增加,前期新增的中大猪都到了出栏的档口,9月份生猪屠宰量较8月份增长8.1%。
针对四季度生猪市场走势,我们多次组织养殖企业、行业协会和专家开展会商,大家认为随着猪肉消费进入旺季,猪价大幅波动的可能性较小,生猪养殖头均利润有望保持在正常水平。从能繁母猪存栏看,三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62万头,相当于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4.2%,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合理空间的上限。从新生仔猪数量看,3月份开始持续增加,按照6个月的育肥周期计算,正好对应秋冬消费旺季,市场供需匹配度比较好。从中大猪存栏看,9月份全国5月龄以上中大猪存栏同比下降4.6%,环比增长1.5%,已连续4个月增长,预示着未来2-3个月的肥猪上市量将较之前的月份增多。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母猪生产效率持续提升,近几个月新生仔猪数量增长较快,按照6个月的育肥周期,这些仔猪将在明年春节后的消费淡季育肥上市,可能会大幅拉低猪价,广大养殖户要高度重视,合理控制生产节奏。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坚持“政策稳产能、市场调产量”,多措并举稳定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一是强监测。加密生猪生产和市场形势调度分析,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二是稳产能。指导各级落实分级调控责任,把住能繁母猪这个调控“总开关”,保持生猪产能处于合理水平,提前部署防范和应对明年春节后可能出现的产能阶段性过剩、猪价大幅下跌问题。三是防疫病。秋冬冷季猪病易发高发,指导强化生猪养殖、运输和屠宰环节清洗消毒,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风险。
记者:我们知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产业是重要基础。目前帮扶产业发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夏更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更多依靠产业发展,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脱贫攻坚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帮扶产业发展。经过持续不懈努力,脱贫地区帮扶产业从弱到强、规模从小到大、链条从短到长,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帮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832个脱贫县每个县都培育形成了优势突出、带贫益贫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主导产业。二是带贫增收的效果愈加明显。脱贫人口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消费帮扶等方式,分享了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三是要素保障持续强化。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逐年提高,现在已经达到了60%以上。
近期,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帮扶产业发展“四个一批”的部署要求,即“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部署要求,农业农村部专门印发了《关于落实“四个一批”要求扎实推进帮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三个着力”。一是着力加强分类指导。指导脱贫地区全面开展摸底,因地制宜提出巩固、升级、盘活、调整的推进路径和具体举措,推动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二是着力强化政策支持。用好中央财政衔接资金,加大对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促进帮扶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着力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指导各地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补齐农产品加工储运短板,提升设施装备条件,着力加强品牌建设,推进全产业链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综合效益。
记者:近段时间,肉牛和奶牛价格下跌,养殖场户亏损严重,引发社会普遍关注。请问,当前肉牛和奶牛的生产形势如何?农业农村部将采取哪些纾困措施,帮助养殖户渡过难关?
张兴旺:去年以来,全国牛肉和牛奶的价格持续走低,养殖场户的经营是非常困难的,行业面临的形势也复杂、严峻。近期经过多方的努力,肉牛存栏适应性调减,奶牛养殖增速减缓,价格企稳回升,养殖亏损的情况有所减轻。
针对养殖户面临的突出困难,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千方百计助农助企纾困。多次进行专题研究,派出多个工作组赴主产区开展调研指导,及时出台降本增效技术指导意见,尽量降低生产的成本。同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财政金融政策保障力度,帮助养殖场户尽量减少亏损。9月底,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个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肉牛奶牛生产稳定发展的通知》,明确了7个方面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内蒙古、新疆等主产省份也积极行动,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出台了如养殖补贴、生鲜乳喷粉补贴等务实、管用的政策,有效发挥了政策联动效应,养殖户的困难局面现在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