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作者: 安健 孙翠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健康与养生意识随之增强,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保证食品安全,就需要做好监督与检验工作。鉴于抽样是食品质量监督与检验的基础环节,须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与工作流程,以保障检验工作的规范性、正确性。本文主要对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存在的问题展开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解决对策,以提升监督检验工作质量,促进食品产业有序发展。
一、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的重要性
(一)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市场上流通食品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是在食品进入市场前对其进行检验,用以分析食品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及其他污染情况。若发现不合格食品及销售行为,相关部门会进行处罚,从而防止假冒伪劣食品进入市场,净化食品市场的竞争环境,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此外,通过对食品进行定期的抽样检验,可以收集大量数据,用于风险评估和预警,以便提前发现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推动食品生产标准化与严格化
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的对象主要是食品生产企业及食品经营者。通过抽样检验,可对生产者与经营者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促使其严格遵守国家食品安全法律规定进行食品生产及销售,从而推动整个食品产业朝着标准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二、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抽样方法缺少科学性
市场中的食品种类多样,在抽样检验过程中,工作人员会面临各种形态、成分的食品,且各类食品的检验标准存在明显差异。要想保障检验工作质量,应系统分析食品类型,选择与检验标准相符合的抽样方法。例如,针对带包装的食品,检验人员可在抽样结束后进行检测;对于食堂或超市售卖的一些时效性较短的食品,则需采取快速检验的方式,分析食品质量是否存在问题。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工作人员并未根据取样食品的性质采取合适的方法,导致样品制备缺少有效性与合理性。同时,在取样流程中,工作人员也多按照个人主观意识操作,没有遵循相关流程,使得样品的数量、代表性以及均匀度等方面未能满足标准要求,进而影响最终的检验结果。
(二)抽样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督检验抽样工作缺少明确的标准及规范化流程,使得许多工作人员忽视了抽样工作的重点问题。而且,当前抽样检测制度尚待完善、考核体系缺失,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不高,加之会受到其他因素干扰,最终导致抽样结果不合理。
(三)信息化建设不足
在食品监督检验抽样工作中,现代信息化技术对食品抽样工作的效率以及监督检验力度的提升具有一定积极影响。比如,通过构建信息化管理与信息共享机制,可以优化整个工作流程,提升相关部门对问题食品的响应速度,降低问题食品给消费者、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工作人员仍沿用传统的工作模式,只是在信息登记时实现了信息化,食品监督检验流程未能充分融入信息化技术,从而影响抽样工作的精准性、高效性。
三、提升食品监督检验抽样工作质量的对策
(一)科学选择食品抽样方法
工作人员在选择食品抽样方法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第一,保证样品制备的流程与检验标准一致,并要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匀称性。比如,在抽样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选择不同批次的食品,在食品运输车辆、销售场所以及储存仓库等多个场所进行取样,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第二,综合考虑取样食品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目前,常见的样品制备方法包括搅拌、切细、粉碎、研磨以及捣碎等。制备样品时需要保证样品的粒度大小达到分析要求,并充分混匀。如果食品为液体状态,应在液体充分融合的状态下进行取样;如果食品是固体状态,应分别从四个不同角取样,并将最终的样本混合到一起,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比如,在检验干燥的固态样品前,需要先对样品进行切细与粉碎处理,再通过标准分样筛进行过滤,一般只需要20-40目的分样筛。对于没有通过分样筛的部分要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不能随意丢弃,以免影响抽样的代表性和检验质量。
(二)完善食品监督检验抽样工作机制
在食品安全监督检验抽样工作开展过程中,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与检验单位需深入反思现有机制存在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使工作更加规范化。首先,在食品抽样检验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将重心放在消费者比较关注的食品领域,比如重点抽检婴幼儿食品是否含有三聚氰胺、生鲜蔬果是否农残超标等。其次,需明确食品监督检验抽样的流程、方法与机制,明确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责任,保证抽样检验人员能明确自身工作职责,严格按照要求操作。最后,完善食品监督检验抽样工作的考核与激励制度,对工作认真且做出重大成就的员工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对存在不良行为的工作人员做出严厉处罚,促使工作人员端正工作态度,更认真、谨慎地对待工作。
(三)构建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信息化工作平台
食品安全管理部门需紧跟时代发展脚步,在互联网与先进技术的辅助下,构建食品监督检验信息化工作平台,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在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信息化平台中,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可对食品生产单位信息、食品抽查与检验信息等进行系统化管理,并生成工作档案,以便后期检索与查询,实现溯源。此外,食品安全监督检验信息化平台还可实现检验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记录,并做好评估,提高检验机构的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处理水平,避免人工操作计算可能带来的失误,最终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在该平台上,消费者也可随时随地获取食品抽样检测的结果,从而保证食品检验结果的公开、透明,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四)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抽样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更需要高素质人才做保障,因此,食品质量检验部门应加强对食品检验取样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比如,食品质量检验部门应提高招聘门槛,选聘人才时重点考察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从根源上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在日常工作中,食品质量检验部门还应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技术手段,强化其专业能力,从而为食品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综上,目前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关注度较高,这就要求食品质量监督与监测部门承担起自身职责与义务,通过规范的取样工作保障食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时发现不安全食品,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为此,在实际工作中,食品质量监督与监测部门需要从科学选择食品抽样方法、完善食品监督检验抽样工作机制、建设食品监督抽样信息化平台、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等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升食品监督检验抽样工作的质量,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有效性,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食品。
作者简介:安健(1972-),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初级工程师,大学专科,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
孙翠玉(1981-),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工程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