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奶杀牛”又现苗头中国乳业亟需转型升级
作者: 张卫
日前,“河北奶协”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河北省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运生的署名文章《这是又要让我们“倒奶杀牛”吗?》,引发了各界的强烈关注。1月5日,《北京商报》刊发的《原奶交易价格逼近成本价,“倒奶杀牛”现苗头,如何为原奶市场纾困?》也登上微博热搜。虽然经调查,“倒奶杀牛”只是极个别现象,但由高企的饲喂成本和低迷的收购市场造成的奶价下跌却是事实,当前中国生鲜乳市场正在经历“冷冬”。
成本高企 消费不畅
原奶市场正经历“冷冬”
2022年12月28日,河北省2022年第四次生鲜乳价格协调会议公布:经测算,河北省2023年第一季度生鲜乳交易参考价格为4.10元/公斤,最低不低于3.93元/公斤。鉴于当前形势,养殖场委员主动提出最低价格下调至3.85元/公斤,乳企做到应收尽收、如期续签收购合同,并在困难缓解后补偿差价。
袁运生称,这是河北省生鲜乳价格协调会历史上第一次附加条件公布交易参考价。下调后的价格对河北省绝大多数奶牛养殖场而言,已没有盈利空间,但这也是无奈之举。
几天后,袁运生在“河北奶协”公众号上发表了题为《这是又要让我们“倒奶杀牛”吗?》的文章。文章中称,“这成为我省生鲜乳价格协调会历史上第一次附加条件地公布交易参考价,即乳企做到应收尽收、如期续签收购合同,并在困难缓解后补偿差价,对乳企而言是希望企业能够继续承担社会责任,应收尽收不拒收,合同到期不拒签;对于牧场而言是认清形势,开源节流,提质降耗,共渡难关。”文章中还称,当地奶农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和求助:“现在牛场太难了,原来收奶的不收了,这是又要让我们倒奶杀牛吗?”
随后,媒体上便出现了关于“倒奶杀牛”的各种新闻。《北京商报》报道,目前奶牛养殖规模较大、供应充足的北方地区,如河北、内蒙古等地已经开始有“倒奶杀牛”的现象,牧场较少的南方省市则暂时供需正常。
对于媒体的这一说法,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业处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受疫情影响,奶业市场消费端确实出现疲软现象,不过网传河北省奶牛养殖户出现“倒奶杀牛”现象系不实说法,“河北省没有发现倒奶杀牛现象”。
河北没有“倒奶杀牛”现象,那别的地方呢?据安徽省宿州市一名养了30多年奶牛的奶农陈述:“一头奶牛每天的草料费大概要80元,牛奶没人收,几十头牛的牧场,养一个月能亏几十万元,在短期看不到好行情的情况下,只能杀了奶牛卖牛肉,及时止损。”
虽然“倒奶杀牛”是极个别的现象,但原奶市场正经历“冷冬”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是由高企的饲喂成本和低迷的收购市场造成的。
首先是高企的饲喂成本。2022年初开始,由于国际大宗原材料的大幅上涨,豆粕、玉米等饲料价格也大幅上涨,饲料原材料成本占原料奶总成本的70%左右,这直接导致饲喂成本的上升。
据饲料行业信息网,2022年11月中旬豆粕价格触及历史高位,超过5600元/吨,截至12月27日为4750元/吨,较2022年年初增长幅度超28%。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和采集点的监测,12月份第5周(采集日为12月28日)全国玉米平均价格为3.05元/公斤,同比上涨5.5%;全国豆粕平均价格为5.07元/公斤,同比上涨34.1%。进口干草方面,根据海关统计,2022年1-11月,我国进口干草累计176.11万吨,同比下降1.6%;进口金额为8.88亿美元,同比增长32.8%;平均到岸价为504.05美元/吨,同比涨35%。
多家上市乳企的业绩报告也显示,因饲养成本增长较快,原奶业务毛利率承压下滑。2022年上半年,优然牧业生鲜乳(原料奶)平均饲料成本为2.43元/公斤,同比上涨14.6%,原料奶毛利率从2021年中期的40.4%降至32.3%;现代牧业原料奶饲料平均成本为2.26元/公斤,增加0.17元/公斤,乳牛养殖业务毛利率减少5个百分点至32.2%;中国圣牧公斤奶饲料成本为2.7元/公斤,同比上涨约6.6%,毛利率下降4.7个百分点至33.1%。
然后是低迷的收购市场。受访养殖户表示,前些年北方对养奶牛相关补贴较大,导致奶牛的产能在过去几年大增。据内蒙古德旺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明言介绍,内蒙古等地对养牛的补贴包括贷款、建养殖场补贴、草料补贴和收奶补贴等。宁夏2019年农村养殖业补贴政策显示,存栏奶牛300头以上的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可申报补助,补助最高可达170万元(存栏量1000头以上)。2022年8月11日,河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北省进一步促进奶业振兴新闻发布会指出,自2019年实施《河北省奶业振兴规划纲要(2019-2025年)》以来,河北支持新建扩建奶牛养殖场370家,新增奶牛近30万头,2021年奶牛存栏达到135.2万头。2021年乳制品产量达到397.6万吨,连续八年“全国第一”。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佐证了供应端的充足,2022年前三季度国内牛奶产量增7.7%,达2709万吨。艾媒咨询数据显示,自2018年来中国牛奶产量持续增长,2021年牛奶产量达3683.0万吨,同比增长7.1%。
供给端供应充足了,但消费端却不火热。尼尔森IQ消费品行业研究总监赵亭2022年12月3日在行业论坛中表示,2021年,乳品以7.9%的销售增速排名第二,2022年前三季度整个乳品呈现负增长。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也表示,“虽然说喝奶增强抵抗力,但实际情况是整个白奶消费量在下滑。”对此,宋亮解释,生乳的产品种类很多,很多产品还是营养品和快销品,但却算不上必需品,因此这类产品下滑较大。此外酸奶消费还具有场景化消费的特点,休闲娱乐场所关门后对酸奶消费影响也很大。还有业内人士表示,学生奶的渠道基本在去年四季度陷入停滞,也影响了消费终端。
界面新闻获得的一份乳制品电话会资料显示,2022年11月份受疫情影响,动销较差,某全国前三的乳制品品牌在整个山东大区的销售乏力,尤其是高端品类的牛奶出现负增长,平价型的常温纯牛奶也只能与往年持平。
消费不畅在终端更为直接的反应就是降价促销。在北京丰台区永旺超市,三元极致有机钻石装纯牛奶、认养一头牛原味酸奶(常温)都在进行买一赠一的促销,原价85元/件的伊利金典有机纯牛奶最新售价为65元/件,蒙牛特仑苏(3.6克蛋白)则从65元/件降到49元/件。而在低温区的鲜奶和酸奶产品,促销员的叫卖声也此起彼伏。三元鲜牛奶、伊利畅轻酸奶等低温产品都是频繁搞活动的单品。
消费端需求减少,原奶的收购价格自然下跌。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此前曾提出,在饲料成本上涨的情况下,国内原奶价格平均需要维持在4.3元/公斤以上,才能保证基本的利润空间(8%)。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奶农连3.85元/公斤都卖不到。截至2022年底,原奶价格已较两年前高点下降6%。
针对当前需求低迷的情况,各大乳企已经加大对生鲜乳的喷粉量。据了解,在奶价下行、需求不足时,为延长生乳保质期,乳企、乳品加工厂会加大生鲜乳喷粉量,将原本几天就会变质的牛奶,通过生产工艺转化为保质期一年以上的奶粉,做成乳饮料、复原乳,这些奶粉也作为蛋糕的原材料进入烘焙行业。据山东省奶协信息,目前当地乳企工厂的喷粉比例超过20%。据河北奶协消息,近期河北省每天喷粉储存的富余生鲜乳在4000吨以上。接近君乐宝的牧业人士告诉记者,仅君乐宝,目前每天就要将1100多吨生鲜乳喷粉,占用资金量上千万元,加上库存,每天需要超过1亿元的资金进行周转。
多地紧急出台纾困政策
2023年乳企依然压力较大
针对当前河北省奶业全产业面临的困难,1月6日,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紧急出台纾困政策,发布《关于维护生鲜乳收购秩序加强质量安全监管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称,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奶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原奶供应增加、乳制品消费减少、养殖成本上涨,奶价持续下行。
针对当前乳品加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持续喷粉和大量资金积压的困难,《通知》称,在1月20日前将2023年1500万元的喷粉补贴资金预拨到乳品加工企业,2022年2500万元的补贴资金同期发放到位,最大限度帮助乳品加工企业缓解资金压力。同时,要求乳品加工企业“做到省内生鲜乳应收尽收,购销合同到期及时续签,切实保护奶农利益,稳定生鲜乳购销秩序”。
此外,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将安排三个工作组,分赴奶业重点县,解决养殖场户实际困难,协调解决生鲜乳收购中出现的矛盾。各市县农业农村部门要定期召开养殖场户座谈会,确保不发生“倒奶事件”,最大限度保护奶农利益。
对于奶牛养殖场,《通知》特别提到,要加强与乳品加工企业的沟通协调,同进退、共发展、度难关。
山东省奶业协会也在日前组织交流座谈会,探讨奶业纾困方案。各方认为,造成当前奶业困难局面的原因包括原奶需求低迷、供应数量增加、养殖场成本升高三重因素,奶业各方应抱团取暖、共克时艰。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畜牧处处长李流航还提出,乳企要担当社会责任,杜绝无故拒收生鲜乳现象发生。
中国奶业协会也公开表示,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应政策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呼吁各地积极作为。
展望后市,受访者一致认为,由于终端需求偏弱,短期难以提振,2023年国内原奶价格预计还会进一步下行。有养殖者预计,“行情估计得3-4年才能逐步好转”。
从长期来看,宋亮认为,下游的乳制品消费会在2025年迎来较好的恢复。而就现阶段而言,全球通胀造成大宗商品价格上升,饲料价格上涨给养殖户带来了较大的成本压力,奶价下行叠加成本上升,2023年预计有60%以上的牧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短期来看,2023年下半年或者四季度有可能企稳,随着2023年经济逐步恢复,反映到生鲜乳的需求端也会有起色,但反映到供给端还需要一定时间,因而整个国内的奶源供过于求的状态还会维持一段时间。”浙商证券食品饮料首席分析师杨骥分析表示。
“倒奶杀牛”轮番上演
中国乳业亟需转型升级
其实,这并不是我国第一次出现“倒奶杀牛”事件,2008-2015年,国内陆续发生过几次倒奶事件,原因不尽相同,但基本是行业重整及供需平衡共同作用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奶业的主要运作形态是地方奶企的及时配送经营模式,造就了行业散乱小的特征,市场竞争不可谓不大。后来国家出台了规范行业发展的政策,为了控制奶制品质量,国内大型乳制品企业选择自建养殖农场,切断了很大一部分奶农的销路。与此同时,国内奶价大跌对于奶农更是雪上加霜。至此,此前的散养模式和体系被打破,不少农户纷纷选择“倒奶止损”。
其实,养奶牛和养猪的逻辑没有本质的区别,猪有猪周期,奶牛也有奶牛周期。一个个养殖户背后遵从的朴素的经济学逻辑就是:原奶价格上升→大批农户涌入→造成奶量过剩→倒奶杀牛无限循环!
果不其然,此前的倒奶事件为2013年的奶荒埋下了伏笔,激发了企业大批量补库存的需求。国内原奶不够,企业就将注意力放到了国外,导致进口奶在国内逐渐多了起来。原奶价格走高,催生出农户养牛的热情,一大波原奶涌入市场,于是新的循环又来了!
2014-2015年初,因奶源过剩、消费低迷,导致山东、河北、内蒙古、广东等多省的奶牛养殖户倒奶杀牛。当年在复盘原因时,很多人把焦点放在了行业本身。《南方日报》在一篇探讨“国内奶业又现倒奶杀牛,都是进口奶惹的祸?”的文章里,罗列了不少业内专家的观点。其中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称,饲料售价高居不下,人工等养殖成本上升,奶价不稳甚至下跌,乳企压价伤农,过多使用进口奶粉而减少本地奶源,这些都是导致奶农杀牛卖牛的主要原因。
如果再深入探究,当时进口奶在中国崛起是两方因素使然:国内行业矛盾、全球奶业大背景,其中全球奶业大背景的考量多了几分时代的特色。
据财联社报道,2013年之前,由于进口大包粉成本高于国内原奶价格,国内企业多以国内原奶为原料。但从2013年10月起,进口大包粉的价格从5208美元/吨的高位开始回落,并在2014年快速跳水,低谷时曾接近2000美元/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