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二十年聚焦“三农”农业强国建设正加速推进
作者: 张卫
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出台的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发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文件包括9个部分33条,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守底线、促振兴、强保障。抛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个大方向,在细节方面,媒体发现一号文件还第一次提到了预制菜和蚯蚓,这有何深意呢?
守底线: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特别是去年克服疫情灾情、国际粮价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高企等多重不利因素,实现丰收增产,为稳经济大盘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国内庞大的人口基数叠加,消费还在不断升级,粮食需求仍在刚性增长,全球农产品贸易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端牢饭碗的压力越来越大。下一步必须多措并举、综合发力,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号文件提出,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紧紧围绕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目标,千方百计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开展吨粮田创建,实施大豆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加力扩种大豆油料,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支持东北、黄淮海地区开展粮豆轮作,稳步开发利用盐碱地种植大豆,推行稻油轮作。统筹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稳定生猪等“菜篮子”产品供应。
二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紧启动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努力推动粮食产能早日迈上新台阶。树立大食物观,分领域制定实施方案,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三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以耕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重点领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另外,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农民种粮挣钱得利、地方抓粮担责尽义的机制保障。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逐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实施好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试点。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之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有效发挥作用,识别认定时间缩短到15天以内,实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三保障”、饮水安全和兜底保障水平持续巩固提升。二是脱贫劳动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2022年,务工就业规模达到3277.9万人,比2021年底增加132.9万人,超过年度目标任务258.7万人。三是脱贫地区和脱贫人口收入较快增长。2022年,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11元,增长7.5%,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2个百分点。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4342元,同比增长14.3%,比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8个百分点。
虽然我国的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挑战依然还在,今年的一号文件继续将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进行具体部署,重点从守底线、促发展两个方面加强部署和落实。
一是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化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发挥好预警响应作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有劳动能力、有意愿的监测户,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继续聚焦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集中力量给予倾斜支持。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
二是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力争提高到60%以上,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就业帮扶,实施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深化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帮扶。
促振兴:扎实推进
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在促振兴方面,一号文件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重点从四个方面来下功夫。
一是在彰显特色上下功夫。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形形色色的农副产品、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都是乡村很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紧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在产业融合上下功夫。重点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接二连三,着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在纵向上,贯通产加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在横向上,融合农文旅,加快发展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现代乡村服务业,鼓励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推动农村由卖产品向同时卖服务转变。
三是在优化布局上下功夫。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立足整个县域统筹规划发展,科学布局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着力提升县域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
四是在联农带农上下功夫。一方面,引导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带动农户、服务农户中发展壮大自己,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另一方面,完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指引,既充分鼓励引导他们下乡,也对下乡的资本进行引入、使用、退出等方面的全过程监管,要让农民最大限度受益,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提前一年实现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迈上2万元大台阶,达到了2013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也要看到,当前农民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增收动能有所减弱。为此,一号文件提出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稳定就业增加一块。2022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41.96%,这是农民增收贡献的大头。今年将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提高就业技能、增加就业岗位、创造就业机会,稳定农民工就业。二是经营增效提升一块。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4.63%,其中六成多来自农业经营收入。今年将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通过提供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实现节本增效、提质增效、营销增效。三是财产收入挖潜一块。财产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53%,还有很大潜力和空间可以挖掘。今年将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四是转移收入拓展一块。转移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20.88%,是农民特别是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将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稳步增加对农民的补助补贴,筑牢社会安全底网,让农民群众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突出强调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了具体部署,重点是硬件、软件两手抓。
一手抓硬件建设,逐步让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为重点,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着力构建三个机制——规划引领机制:适应城乡格局、乡村形态变化,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优先安排既方便生活又促进生产的建设项目;风貌引导机制:把原生态乡土特点彰显出来,把现代化生活元素融入进去,确保乡村既有空间完整性和设施现代性,又有历史纵深感和时代痕迹的“年轮”,留住乡风乡韵乡愁;农民参与机制:尊重农民意愿,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多听群众意见,引导农民全程参与乡村建设。
一手抓软件建设,着力塑造人心和善、和睦安宁的乡村精神风貌。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和”的理念,农业生产讲求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农村生活讲求人心和善、以和为贵,村落民居讲求顺应山水、和于四时。要把“和”的理念贯穿乡村建设始终,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一是整合载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完善网格化整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把积分制、清单制等行之有效的抓手整合起来,把各部门的力量统筹起来,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二是创新抓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农民需要出发、从农民喜好着手,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通过制定规范、强化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等方式,狠刹不良风气,努力成风化俗。
强保障:强化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需要真刀真枪地干、需要真金白银地投,要形成政策合力和工作合力。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从投入、人才、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进行强调部署。
第一,健全乡村振兴的多元投入机制。一是政府投入。强调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地方政府投入责任,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范围。二是金融投入。用好再贷款再贴现、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差异化金融监管和考核评估等政策,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相关领域的贷款投放,重点保障粮食安全信贷资金需求。三是社会资本投入。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按规定由市场主体来实施。
第二,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一方面,着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养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等。另一方面,引导城市人才下乡,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第三,健全乡村振兴推进机制。一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切实形成乡村振兴的政策合力、工作合力。二是完善乡村振兴督查考核机制。统筹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市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三是建立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制度。加强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建立客观反映乡村振兴进展的指标和统计体系,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适时的、科学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