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与教学实例
作者: 龙道崎 甘芳瑗 何淼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思政课作出明确指示: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7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也明确提出:“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实践,已逐步成为新形势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长期职责和时代要求。
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运用食品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制定食品部门规章制度、食品相关标准、食品安全方针等,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能力。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本文以课程思政理念为引导,分析了食品标准与法规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总结了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中的改革路径,以期实现立德树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任务。
一、食品标准与法规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土坑酸菜”事件等,一件比一件触目惊心,每个事件背后都暴露了食品企业及从业人员道德的沦陷和诚信的缺失!
为了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国家提出“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食品生产属于良心工程,食品标准与法规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通过学习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法治意识,对培养道德高尚、遵纪守法的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意义重大。
二、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
1.优化课程思政教育团队。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为此,学校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作为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到整个专业教育活动中。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从社会热点问题中引发和专业训练相关的问题,能够结合专业知识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通过讲故事、摆案例等方式,使学生在掌握专业课内容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思政教育理念,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
2.制定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食品标准与法规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依据,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以及食品质量认证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食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具有“食品安全无小事”的责任意识、“食品安全为先”的职业道德和“按标准办事”的职业素养,使学生具备以食品标准为行为准则的职业素质和以法律法规为行为准则的守法精神,培养学生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法律法规生产和经营的职业道德和食品安全底线意识。
3.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深入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及其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基于课程教学与思政目标,对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我们围绕食品安全标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形成了课程思政矩阵,具体内容见表1。
4.课程思政的融合方法和途径。教师在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中进行思政教学时,可以围绕当下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和食品安全违法案例,通过任务驱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把枯燥的标准和法规内容与具体的场景、案例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内容时,引入朋友圈疯传的《营养快线风干实验,看看到底喝了什么?全球转疯了,转给你身边的朋友吧!》帖子,让学生通过学习并查询《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用专业知识解读帖子里的内容,破解谣言,强化按标准办事的职业素养和以食品安全为先的职业道德,做有良心、有责任心的食品人。
再如,在教授“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等内容时,围绕“元气森林乳茶0糖风波”展开,以营养标签实例分享和案例讨论为载体,通过让学生查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了解到无糖食品≠无糖,引导学生要科学、有节制、健康地选择零食,并让学生意识到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重要性,标示的营养信息应真实、客观,不得标示虚假信息,更不得夸大产品的营养作用或其他作用。
教师在讲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现实中被媒体曝光的各种食品安全事件为切入点——酸菜是在脏乱差的土坑里发酵的,汉堡王为了延长食品使用期限随意更改保质期,部分养殖户在养羊过程中违法饲喂瘦肉精,福喜公司把变质发霉的原料重新放入生产线进行再加工等,让学生深入剖析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出台的意义,督促学生好好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相关知识,并认识到保障食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
5.完善教学评价与考核方法。传统的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的考核方法太单一,无法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为此我们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将思政内容纳入考核体系中,包括食品安全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等,主要采用过程评价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参与讨论、完成任务、案例分享等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思政要素进行评分,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的方式。在结果考核中设置开放、非标准化的考题,如谈一谈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事件层出不穷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等,以考察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
三、食品标准与法规课程
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课堂为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法律法规体系为基础,围绕当下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和食品安全违法案例,设计了以“不信谣,不传谣,打击食品谣言,从我做起”“加强全过程食品安全管理,严防、严控、严管食品安全风险”“强化食品标签管理,严格执行食品标签标准”“诚信既是法律原则,也是商家经营的长久之道”“食品安全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为主题的五个课程思政教学实例,具体内容见表2。
综上,食品标准与法规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课程特点、专业特色及行业背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考核评价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实现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程思政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各教师不断探索、思考、实践、改进,以使思政元素能够有机融入教学实践中并发挥积极作用,真正实现思政育人的教育目标。
基金项目: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GZ223218);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0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