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食物观探索农业领域人才培养路径

作者: 闫俊涛 王春蕾 柴波 黎小芳 丁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树立大食物观,充分结合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实际需求,充分掌握广大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情况,以充分保障粮食供给为基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水果、蔬菜以及肉类等各类食物。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需要以大食物观理念为指导,积极探索农业领域人才培养新路径,保障农业人才能够充分满足农业发展需求,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一、大食物观下我国农业领域人才需求

老百姓从过去“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趋势,就是大食物观的落脚点,这意味着我国农业领域人才需求也在发生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拥有广阔视野的农业人才。在大食物观下,农业人才应该拥有更加广阔的视野,把握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兼顾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制定出全局性、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方案,以提高农业水平,改善农民生活。

第一,应该有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把握不断改变的市场需求,改善畜牧业、农作物栽培等技术,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二,应该注重农业间、农业与工业间的技术交流,改进传统的农业技术,开发更为先进的技术,使农业技术日臻完善,提高农作物生产质量和效率,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三,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和文化素养,能够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发展动态,对农业经济进行把控,制定出适合当地、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规划。

第四,应该多阅读相关书籍,了解农业历史和文化,从历史发展中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农业发展的未来趋势,避免走弯路。

第五,应该加强国际间农业技术的交流,多学习和借鉴外国的农业先进技术,参与农业技术的研究,积极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实施更加科学高效的农业发展方案。

2.拥有深厚情怀的农业人才。在大食物观下,农业人才应该拥有深厚的农业情怀,这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恩赐,从播种到成熟、从耕耘到收获等过程中深刻体验大地母亲的恩泽。

第一,要拥有家国情怀。农业人才应该具有责任心,把科学技术作为服务家国事业的核心价值追求,发挥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只有拥有家国情怀的农业人才才能够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真正发挥科技的作用,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第二,要拥有“三农”情怀。农业人才应该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三农”问题,实现传统农耕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同时,农业人才也应该深入农村,走近农民,探索农业发展,培养尊重劳动生产的观念。

第三,要拥有奋斗情怀。农业活动涉及到大量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需要农业从业者拥有耐心、勤奋、敬业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这样才能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改进,才能把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农业人才应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基本原则,积极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

3.拥有高超本领的农业人才。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农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则决定着农业的发展前景。

第一,要掌握更多的现代农业知识,能够结合自然科学、经济学、法律、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等知识,充分利用自身能力,促进农业更有效、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发展。

第二,要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尤其是农业领域的前沿技术,比如无人机、机器学习和云技术等能够帮助农业人才更好地了解农业发展情况,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第三,要有管理能力,能够更有效地运用农业资源,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改善农村经济提供有价值的支持。

第四,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相关法律法规,有效加强食品安全和技术发展体系的建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科技进步持续贡献力量。

第五,要战略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农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大食物观下农业领域人才培养路径

在大食物观下,要创新农业领域人才培养路径,向社会输出更多拥有大食物观理念的农业人才,优化我国民众的食物结构,保障食物安全,实现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1.构建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网络。为了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农业人才,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网络,充分整合各方力量落实人才培养路径。

第一,高校要根据当前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需求,解析并构建以可持续性为核心的农业人才培养网络。例如,让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培训平台等。

第二,针对当前业内的工作需求,积极引进外部教育人才,拓宽教育人才引入渠道,为农业人才培养提供更多人力资源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各类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不断挖掘优秀的农业专业人才。

第三,构建分层发展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农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打造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扩大农学类人才的培养范围。

第四,建立完善的农业人才考核体制,使学习考核更加客观公正、有效且具有可操作性。

第五,加强农业人才职业发展规划设计,让学生了解农业市场需求,建立职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注重培养自身的哪些能力。

第六,重视社会实践教育,开展与农业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实际农业生产管理的经营理念,增强职业素养,提升技能实战能力。

第七,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在教师方面引入国际学者的学术分享和研讨,让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农业项目,从而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第八,激励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考、把握趋势及时机的能力,增强从业自信心,切实提升就业竞争力。

2.深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深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需要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系统全面地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农业实践和创新思维能力,切实提升我国在农业领域的竞争力。

第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农业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既能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能培养实践能力。在理论教学方面,应强调农业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实际情况教授农业技术知识,如农业机械、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技术、农业遥感、农业信息等。在实践教学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操作、实践应用、团队协作、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将基础课程与实践结合起来,采取新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二,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外语、人文社会及其他技能的学习,如科学素养、综合应用、团队合作以及艺术欣赏等课程,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又能让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储备。

第三,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供专业实习和实践支持,让学生实地感受农业生产的前沿科技,熟悉农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塑造多维度知识体系。在大食物观下,不同学科知识体系的融合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农业领域人才培养中要帮助学生塑造多维度知识体系。

第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具有层级、分类以及足够的容量,让学生能够充分把握一个问题的多维度,并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的先后顺序进行思考,从而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此外,要让学生注重知识质量,主动探索新知识,不断发现和运用,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同一个问题,这样才能充分把握不同维度的知识。例如在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农副资源的高值化、全值化利用等相关科技成果和应用案例,让学生体会知识的深入性,利用课堂讨论由浅入深地探究某一问题的内涵,让学生养成结合实践应用所学知识的习惯,不断理解实践思维,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认识。

第三,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方案,让学生把握好不同知识体系的内涵,并提出合理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融会贯通,通过多种方式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体系的结构性,积累和丰富知识体系,形成多维度、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大食物观理念下,建设高素质农业专业教师队伍更是一项重要任务,这样才能保证农业专业建设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培养出更多农业专业人才。

第一,全面认识农业教育专业教师的重要地位,提高对农业专业教师的认可度,增强农业教育专业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行政安排、法律保障等方面宣传和落实高度重视农业教育专业教师资源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

第二,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教学质量保证机制和考核机制,以保证农业专业的教学质量。尤其要重视对农业大学教师的绩效考核,提出明确的晋升标准,以激励农业专业教师持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

第三,积极引进外国农业专业人才,借鉴他们的专业理念,以更高的效率提高我国农业教育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准。

基金项目:武汉轻工大学2021年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whpu202109)。

*通信作者:闫俊涛(1984-),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副资源化学化工利用。

作者简介:王春蕾(1983-),女,汉族,河南濮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副资源化学化工利用。

柴波(1978-),男,汉族,湖北十堰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副资源化学化工利用。

黎小芳(1983-),女,壮族,广西百色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副资源化学化工利用。

丁灯(1990-),男,汉族,湖北黄冈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副资源化学化工利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